王静岩
(吉林油田江北医院检验科,吉林 松原 138000)
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而微血管病变是其中一种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1]。一旦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会改变其微血管结构及功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增加患者病死率。这就需要加强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探讨其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将其按照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A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组)、B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组(单纯糖尿病)。D组为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病例数为25例。A组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2.23±5.20)岁。B组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62.36±5.18)岁。C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85±4.25)岁。D组25例健康人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62±5.85)岁。四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1.2 方法:抽取所有研究对象7 mL清晨空腹静脉血,将其中5 mL置于生化管内,另2 mL置入常规抗凝管,用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所用仪器为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所用仪器日本东曹G8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清胱抑素C:A组、B组、C组、D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别为(1.46±0.25)mg/L、(1.69±0.36)mg/L、(0.99±0.20)mg/L、(0.85±0.15)mg/L。B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t=3.319、10.750、13.622,P=0.001、0.000、0.000),且A组高于C组、D组(t=9.285、13.233,P=0.000、0.000)。
2.2 同型半胱氨酸:A组、B组、C组、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7.36±2.39)µmol/L、(19.08±2.25)µmol/L、(9.58±3.54)µmol/L、(8.82±2.15)µmol/L。B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t=3.314、14.324、20.851,P=0.001、0.000、0.000),且A组高于C组、D组(t=11.520、16.801,P=0.000、0.000)。
2.3 糖化血红蛋白:A组、B组、C组、D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22±1.58)%、(9.25±2.43)%、(7.18±2.38)%、(5.08±0.60)%。B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t=2.247、3.849、10.537,P=0.027、0.000、0.000),且A组高于C组、D组(t=2.302、11.750,P=0.024、0.000)。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症,而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性改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检查中,常规检测肾功能指标,检测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极易引发误诊、漏诊[3]。这就需要及时寻找能直接反应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以提升诊断准确性。
糖化血红蛋白是常见肾脏早期损害指标。本研究中,B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5),且A组高于C组、D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血糖含量的提升,会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氧合血红蛋白,引发肾脏微血管灌注不良,导致出现组织细胞缺氧、缺血现象,损伤血管内皮。而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肾血管收缩,出现肾小球硬化,致使肾小球基底膜出现大量糖化血红蛋白沉积,增加基底膜通透性,引发肾损害。
有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4]。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同型半胱氨酸能对肾小球微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导致出现微循环障碍,引发组织缺氧,致使形成血栓,出现微血管病变,引发糖尿病肾病。本研究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5),且A组高于C组、D组(P<0.05)。提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在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中有着重要作用。
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能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5],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在近曲小管完全被重吸收,且肾小管不分泌血清胱抑素C,故敏感性较高。有研究发现,一旦机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损害,会导致血清中胱抑素C水平提升,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增高[6]。本研究中,B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A组、C组、D组,差异显著(P<0.05),且A组高于C组、D组(P<0.05),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相较于健康人及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提升,临床上可实施联合检测,以提升诊断准确性。
[1] 李君莲,木合塔尔·麦合素提,綦迎成.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12,41(7):654-655.
[2] 陈涛,王红,马季,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关系[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2):151-152.
[3] 陆雷群,马晓英,陈玲.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4):256-257.
[4] 朱武,谢万华,刘玉泉,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386-1387.
[5] 韩淑娥.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1):1660-1661.
[6] 胡伟,胡孝彬,陈江,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α)和胱抑素C测定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20):3009-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