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娴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各种形态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的程度直接体现为自身感受美、鉴赏美的水平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为着手点,对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指明方向。
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相对,其中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个人而言,艺术素养是重要的人才素养,与个人生存质量密不可分;对于民族而言,艺术素养是重要的民族素养,与民族发展走势息息相关。由此可知,艺术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首先,有些学生的审美意识强且审美水平不够高。在欣赏传统的戏曲片段时,如昆曲、京剧等,不懂欣赏,觉得乏味无趣,容易打瞌睡犯困;在欣赏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时由于看不懂而批判其写得乱七八糟,有多处涂改痕迹,不能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欣赏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认为其画得不够美,对于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巧妙结合的意图不理解,甚至认为画家的审美落后于普通人[1]。
其次,有些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美术三杰”,对艺术流派和艺术成就了解得更少。
再次,有些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相对较低。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接触的比较少,不懂得欣赏也不感兴趣,不能做到雅俗共赏,更别谈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了[2]。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创造出有深度、有思想、有品位的作品,更有甚者直接抄袭他人的作品。
最后,有些学生缺乏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艺术想象力相对较为匮乏,那么其创造力的发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没有办法产生艺术。
很少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锻炼与培养来提高艺术素养的。只有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素养与艺术作品密不可分。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形成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在早期启蒙教育中对于孩子的艺术兴趣关注度不够,且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到了中小学成长阶段又缺乏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从而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第二,家庭氛围决定了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他们从小就接触音乐并进行相关的乐器演奏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如中国的“二王”“三苏”等,这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艺术素养的影响。另外,接受正规的艺术课程教育也十分重要。
第三,高考制度决定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偏重应试教育。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春风已经刮了很多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自主招生,但是当下高考制度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这就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推行依然举步维艰。有的学生即便是课余时间学习音乐、美术,很多也只是为了升学加分或是参加艺术高考,学习的过程充满功利性,注重技能技巧的提高多过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
第四,高职院校的生源其艺术素养相对较低。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当前高校的生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所以高职院校生源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相对较低;其二,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地区,这些地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相对较低,对艺术的普及相较于大城市来说力度和范围都不足,使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艺术作品,从而导致艺术素养的缺失。
其实,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形成因素还有很多。除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客观因素外,还有心态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方面问题[3]。另外,在师资力量、财政投入、教师团队等方面,高职院校也存在一定的弱势。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形成因素,其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切实解决艺术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