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腾飞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陕北民间音乐是陕北的特色文化现象之一。源于民间的陕北民间音乐完美地展示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如今却遇到了生存瓶颈和发展障碍。如何让陕北民间音乐这棵“老树开出新花”,这是当代陕北人必须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陕北地域辽阔,民间音乐自然也形式众多。大致上可以分为民歌、唢呐和道情三大类。
首先来谈谈民歌。民歌作为最容易传唱的歌曲形式之一,有浓郁的地方和时代特色。除了有以信天游和酸曲为代表的民俗民歌外,也有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类歌颂革命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旋律不仅铿锵有感染力,填词也充满了动感。另外,押韵、排比式的修辞被广泛使用,起兴、铺陈式的方法也屡见不鲜。它的文学艺术特色鲜明,主题价值观也同样正。对军民团结一心的歌颂、对伟大革命领袖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这些不论何时都根正苗红的时代性主题,具有非凡的价值。
其次说说陕北唢呐。传统的唢呐不像陕北唢呐那样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不可替代的深厚影响。婚丧嫁娶得吹,逢年过节得吹,庙会祭祀更是不能少。高亢嘹亮的调子一响起,仿佛精气神儿又重新回到了身体里。陕北唢呐不只是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更是民众生活的一分子。
最后是道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道情属于地方戏曲的一部分,这里略去动作,就只关注其乐调与词作的部分。道情的扮演者大多以男性为主,不少情况下女性角色也如同古希腊的悲剧表演那样由男性来出演[1]。起源久远的道情在陕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尤其是在横山一带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新增了表现革命斗争的内容。为凸显其俗文化特质,陕北道情在音调上多使用苦腔,表述语言也选取了极富特色的陕北方言。
现在的陕北民间音乐并不被大多数现代人“待见”——它正走向没落与衰退。其原因耐人寻味。
“技法独特”和“章法讲究”可以算陕北民间音乐的特色。陕北的民间音乐,拿唢呐来说,创作者多为大众本身,识字与否并不是必备条件,但记忆力和手指协调度一定是首要条件。就如同“文革”期间所出的“精品样板戏”一般,无数的示范练习和演出才是正确掌握唢呐技法之道[2]。陕北民间音乐虽出自民间,也反映了陕北人民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思维特征,包含着区别于它的开创性技法。这些特殊之处在传承的时候存在巨大阻力。
陕北民间音乐多为口头的艺术形式,不同于现代流行音乐可以写出词谱,很多民间音乐并没有确定形式的书面参考材料。依靠口耳相传势必会有许多错误无可避免,与传统曲目有所出入,甚至使它面目全非。另外,陕北民间音乐中的很多音乐词作口语性极强。这虽然保有了特色却使得词作的文学美感淡化或弱化,都不为广大现代居民接受,更不必谈及传承。
以往作为民俗宣传窗口的陕北民间音乐,逐渐沦为小团体成员之间交流和消遣的一种方式。正如被确定为文化物质遗产的那些艺术形式一样,陕北民间音乐也正在失去自己的受众,影响力日趋衰退——它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确实让人忧心。
从个人方面来说,我们要积极做传承者与发扬者。即使坚守之路很辛苦,我们也要不懈奋斗。用心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理论,宣传我们的陕北音乐文化。民俗是民生的一部分,只有用心传承与发扬,才能让它的生命更为持久。
从社会方面来说,可以号召专业人士在经过实地走访与民情调查后剔除过时的糟粕,改编创造新篇章,将民间音乐融于生活。讴歌现代陕北人民的生活、展现现代陕北人的精气神儿……这些都可作为改编素材。将民间音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仅为它提供了当下现代生活的土壤,也为它提出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要想“老树开新花”,必须为它提供持久的养料和适宜的生存环境。陕北民间音乐只有在坚持它自己的基础上加之以适应性的改造和技术性支持,才能重新回到从前,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