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新《细石存生》作品研究

2018-01-24 13:28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媒材油画艺术家

□韩 创 新疆艺术学院

一、《细石存生》作品背景提示

(一)程林新简介

程林新是当代新疆的著名油画家。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画风以写实为主,连续入选了从第八届到第十二届的全国美展,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和美术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作品《万仞云起》更是在“2013法国国际美术沙龙”上荣获评委会金奖,这也是新疆画家第一次获此殊荣。显然,程林新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疆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二)程林新的创作理念

程林新的创作理念最重要的是对万物生存状态的关注。第一,地域对于美术家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深远的,程林新成长在新疆,新疆这片土地上的自然、人文因素对程林新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根本的作用。相比内陆新疆生存环境较恶劣,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处处都是贫瘠荒凉的沙漠和人迹罕至的戈壁。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对生存和死亡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程林新创作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与东方“诗意”的结合。第二,也是程林新祖籍湖南,湖南古时属楚国领地,诗人屈原在这里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诗意”早已扎根在程林新的血脉里。第三,程林新对中国古代文化非常热爱,这里的古代文化主要指史前文化。在与程林新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为了研究细石器文化,他在十多年中曾先后十几次深入罗布泊,有时候为了找到细石器遗址,甚至会在沙漠里待上十几天,整个过程虽然充满了寂寞与煎熬,但他觉得这是一种快乐。以上三点都在其作品《细石存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细石存生》的创作动机与情感表达

《细石存生》这件作品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的直接也是全部的要素源于艺术家长时间对细石器文化的关注和十几年来不间断地考古、考察活动。“一般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首先,产生母题和酝酿构思。其次,为了实现构思进行刻画表现。最后,调整修改,强化完善并完成[1]。”《细石存生》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它源于艺术家长时间对细石器文化默默地关注和付出,画家多次深入罗布泊探索,注重的是行为背后的体验过程。最后,情感、素材和媒材的积累集中爆发,凝结成《细石存生》这件作品。用艺术家本人的话讲“这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幅作品创作动机的单纯——毫无功利性,所以这幅作品情感表达很纯粹。笔者在这里将这种简单的情感分为两个层面:(1)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细石器文化时期的文明,细石器文化的出现反映出了人类文明的跨越,它象征着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2)原始人类用这些细石器作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这件作品中的细石器折射出艺术家对远古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二、《细石存生》独特的绘画语言分析

《细石存生》这件作品与程林新其他的作品不同,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物质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和作品中远古文化的体现,接下来笔者对这两点创新之处进行分析。

(一)《细石存生》作品中对材料运用的创新

1.细石器在《细石存生》中的运用

《细石存生》这件作品最最独特的地方是作品中对细石器的使用。“细石器多是用间接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2]。”此前,还没有艺术家把细石器作为一种创作的媒材。往前追溯,与《细石存生》这幅作品表达相似概念的有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一些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中使用了“二战”的一些历史文物,如飞机、潜艇等。但是《细石存生》与基弗这些装置作品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细石器所具有的“细”“小”的特点使得细石器能够在二维的画布上直接呈现。艺术家将具有代表性的细石器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组合、排列。把历史文物搬上画布,艺术家本人是这样理解的:“对于历史文物,实物所传达出来的感受和味道是最真实、最有感觉的。”此外,细石器还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观众所体验到的是画面和细石器本身的美感的叠加,这种感染力是博物馆中作为文物陈列的细石器完全不能比拟的。

2.“土”在《细石存生》中的运用

与细石器第一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不同,“土”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但《细石存生》这件作品中对“土”的使用不同于传统绘画对土的使用。在传统绘画中作品完成之后,“土”在画面中已经失去了“土”自身的意义,而是与其他的媒材共同组成了画面中各式的元素。当然,在传统的油画作品中材料的材质美感也是画面中美感的一部分,但总体来说,这种材质美感还是服从于画面中的形式美感和具体的形象美感的。

在《细石存生》这件作品中,“土”成了被欣赏的对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有浓厚的“土”文化,程林新本人对“土”也有着极深的情感。《细石存生》作品中使用的土取自新疆细石器文化遗迹中,一个地方的“土”本身就与这个地方的地貌特征、文化积淀和人文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的“土”和细石器一样,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文化的符号出现的。

(二)《细石存生》在文化内涵上的突破

程林新围绕《细石存生》在创作方法和创作材料上的创新,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寻一种更准确的方法来表现隐藏在作品后的文化内涵。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怀是《细石存生》作品的主旨,它在文化内涵上的突破体现的是选取了细石器文化作为表现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细石器中的文化积淀也给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动力。由于细石器文化现在很少被提及,当代人对这段灿烂历史文明的了解几近空白。这幅作品被观众欣赏的过程印证了当代人对这段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理解的苍白。据艺术家本人回忆“就连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不知道细石器怎么回事。……作品拿出来之后,好多人觉得是戈壁滩的那种普通的石头。”其实,观赏者只要去了解一点点细石器文化背景,稍微发挥一下想象空间,《细石存生》这件作品就不会得到这样的误解。

三、《细石存生》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启迪

(一)《细石存生》对当代油画创作题材的启迪

1.对传统历史人文的关注

《细石存生》对当代油画创作的最重要的启迪是对本民族传统历史人文的关注。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基于此,一些艺术家盲目地抄袭西方,复制西方的艺术形式。这类的艺术创作是可悲的。“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经被决定,最显著的是民族性。拉丁民族最喜欢明晰,条顿民族最喜欢力量,希伯来民族最喜欢严肃,他们所产生的文艺就各具一种风格,恰好表现他们的国民性[3]。”需要强调的是,创作出成功的作品,需要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持续的关注。功利性地关注历史文化,最终只会创造出“嫁接”性质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是不具备艺术感染力的。

2. 对远古历史痕迹的关注

《细石存生》这件作品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启迪是要关注远古历史痕迹。传统意义上多把对远古历史痕迹的研究划归为考古学,但是作品《细石存生》证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考古现场和博物馆的陈列所不能比拟的。艺术家通过关注远古历史痕迹进而创作出艺术作品,可以把概念化的历史痕迹转化为可感知的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画面,在观众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对了解古代历史遗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艺术作品教化作用和传播知识的作用。

(二)《细石存生》对当代油画创作媒材的启迪

绘画是依托着材料而存在的,绘画中艺术家所有的观念和情感最终都是要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细石存生》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源于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第一,《细石存生》这件作品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精神意义,作为媒材的细石器和“土”自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这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视觉享受和更丰富的解读渠道,而油画作品中材料自身的意义可以作为将来油画创作的一个研究方向。第二,《细石存生》这件作品对细石器的运用为我们展示了油画创作中材料运用的广泛性,艺术家在当代油画创作活动中只有不断发掘材料运用的多元性、综合性和实验性,才会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 语

《细石存生》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是综合了对历史的哲思和对生命的追寻才被创造出来的作品。同时,《细石存生》在画面上不再仅仅是单纯颜料的堆砌,而是通过对媒材使用的创新,丰富并深化了作品的精神内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在当今油画艺术的装饰性意味与日俱增的潮流中,艺术家更应该认真静心地研究艺术,探寻作品深层次精神内涵的表达,同时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保持着文化的独立性和作品的独创性。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才能在如今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形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媒材油画艺术家
一张油画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油画《塬下》
油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例谈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媒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