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荫,严员英,缪泸君,任琼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330032)
花叶芦竹(Arundodonaxvar.versicolor)为禾本科芦竹属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以适应力强、抗逆性强、良好的观赏性、较高的经济价值等诸多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园林景观、医药、编织、造纸等领域,国内作为水景园林背景材料已广泛种植。
基于湿地生态环境的季节性干湿交替的特殊性,研究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有利于促进湿地植物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物种筛选、稳定湿地生态系统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余红兵等分别对花叶芦竹的光合特性日动态[1]、叶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2]、耐盐性[3]、耐涝性[4]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花叶芦竹是一种高光效阳性植物,对其加以利用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花叶芦竹的抗旱性较强,可种植于砂质壤土;花叶芦竹苗期耐盐性较强,盐胁迫下,花叶芦竹叶绿素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少;花叶芦竹耐涝性较差,没顶浸淹12天左右植株死亡,因此花叶芦竹适合比较稳定的浅水位栽植。
花叶芦竹可用播种、分株、扦插、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一般以分株、扦插方法为主。
花叶芦竹播种繁殖研究鲜见报导,王宁等[5-6]对纳米氧化锌对花叶芦竹的胁迫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ZnO NPs对花叶芦竹种子萌发率无明显影响,但对种子萌发后的根茎生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低浓度ZnO NPs (0.1mg/L)促进了花叶芦竹种子萌发后的根茎生长。
选用适当的植物激素,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花叶芦竹的繁殖,实现花叶芦竹的快速繁殖,以满足不断增涨的市场需求。叶保君等[7]自1990年开始对花叶芦竹的组培繁育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以植株茎基部的春季分蘖芽或者茎秆上的秋季侧芽为外植体,实验证明春季的分蘖芽生长很慢,所以摘取秋季植株茎秆上的侧芽更为合适。叶保君的此次研究中还指出,组织培养的后代花叶芦竹植株中,有1%的原芦竹个体。
花叶芦竹扦插一般在8、9月进行,成活率较高。王福民等[8]在秋季,以花叶芦竹的茎作为繁殖体,每段插穗长度20~25cm(3~4个节),插入深度15cm左右(2个节),成活率达到了95%。
张群等[9]为寻找更简便经济的繁殖方法,在冬季对花叶芦竹地上部分茎秆进行了浸水萌芽试验,实验表明,冬季对花叶芦竹进行浸水处理,可以打破侧芽的休眠,促进其提前萌发,以茎中段萌芽数最多。
花叶芦竹可以把小株直接切下,进行分株繁殖;也可以把根茎直接切成小块,进行根茎分切繁殖,但这样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各种用苗需求。
李静文[10]等研究发现,花叶芦竹对氮磷去除率高达86%和72%,去除能力茎叶高于根。且随着时间推移,在植物体生物量达到顶峰后,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若在每年花叶芦竹生物量最大时收割茎叶,将避免枝叶枯落造成的二次污染,能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谢龙等[11-12]等研究发现,花叶芦竹对生活污水中NH4+-N去除率高达93%;对河涌污水中NH3-N、COD、BOD5、SS的去除率也较高[13];花叶芦竹还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对Mg、Mn、Zn等有较强吸收能力,可作为净化重金属污水的优良湿生植物[14-15]。
观赏草具有特殊的株型、叶色、花序和质朴自然的气质,大多数品种对环境要求粗放,抗性强,繁殖力强,适应面广,节水节肥省工,管护成本低,符合现代节约型生态园林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花叶芦竹作为一种水体景观植物,具有现代节约型生态园林发展的诸多优势,对环境要求低、抗性强、适应性强。管育成本低、繁殖力强。在水体景观设计和施工中运用越来越多,可作盆栽供于庭院,也可点缀于桥、亭、榭四周。作为了种观赏草,花叶芦竹有其特殊的株型、叶色和花序,在园林景观营造中具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前景广阔[16]。
花叶芦竹花序可用作切花,幼嫩枝叶的蛋白高,可作饲料;茎秆可制管乐器中的簧片;茎纤维素含量高,可用于制纸浆和人造丝。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花叶芦竹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花叶芦竹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花叶芦竹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高产、优质、高效的繁殖方法,是解决资源供应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对花叶芦竹的TN、TP、COD、重金属去除能力和耐受性等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如何高效的将其应用于生态系统修复、湿地修复中还有待研究。总之,继续对花叶芦竹展开深入研究和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