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长乐350202)
蒋回回(字少川?),生卒已不可考 。大约在明代宣宗以后,蒋回回随同族(“回回人”)自西域地区(今新疆一带)徙居吴中(今苏州)。蒋回回乃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著名的漆器工艺设计家,他以善嵌金银、螺钿与描金漆器的设计制作而名重于时。
从明代部分文人的笔记记述中可知,蒋回回所制的泥金描彩和金银、螺钿镶嵌漆器多以花鸟树石等为题材,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这表明,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达的背景下,漆器工艺的高档消费市场十分活跃,加以当时日本“倭漆”在国内的流行,各类高档漆器的设计、制作、流通与消费已成时尚。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蒋回回亦多擅仿“倭漆”设计之精华,对各种工艺的运用纯青自如,务以“种种克肖”为要义:
近之仿效倭器,若吴中蒋回回者,制度造法,极善模拟,用铅钤口,金银花片蜔嵌树石,泥金描彩,种种克肖,人亦称佳。但造胎用布稍厚,入手不轻,去倭似远[1]
逮至明季,在日益发达的经济社会与消费市场上,使用日本所生产的器具如漆器已成一时之尚。特别是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日本所产包括漆器在内的各类生活器皿如盒、瓶、杯、碗、壶等小件器广泛流行,深受欢迎。蒋回回善于抓住市场动向,及时了解用户寻求心理,从而适时、适度地将当时流行一时的日本漆器设计风格引入到自己的高档名贵漆器的设计与制作之中,在设计风格与市场消费(即高档漆器的消费市场)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在继承传统、融合中外的基础上,蒋回回借鉴、吸收了日本金银彩绘等装饰性漆器之所长,又创造出了自己的新风格。
在明代著名学者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浙江嘉兴人)的《味水轩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读之引人注意:
万历三十七年(按:1609年)九月三日,楞严寺大佛开光,郡诸老皆集。佛像融铜二万斤。既成,坐稍偏,众议移正,应抬高架索,用百力夫。有西域人蒋少川者,有巧思,令匠凿去座下石像,即玲珑透活。又运石支左右 ,以防倾压 ,然后用两壮士以铁梃拨正之 ,所省费多矣。蒋向游项子京门下,修古琴、破砚、古鼎彝之属,泯然无痕,实一时绝技。[2]
在这段文字中,有两点应予注意:一是西域人蒋少川擅长以佛教为题材的人物雕塑创作,可见,他是一位雕塑家;二是蒋少川还擅长古琴、破砚与古鼎彝的修复补旧工作。这项工作要求修复者具备较为扎实的古代器物设计史方面的全面知识,同时兼善文物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可见,蒋少川亦谙熟于此。
文中提到的“项墨林”与李日华同时、同里,但属长辈。项墨林(1525—1590),原名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浙江嘉兴人。项墨林是明代中后期声名显赫的大收藏家、艺术与古器物鉴赏家、批评家。因此,李日华是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时代人,或者有可能就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如此看来,蒋少川——这位来自于西域、长期在项府活动的少数民族人氏竟然具备如此完备全面的专业性知识,可见洵非庸辈;再联系作为著名学者的项墨林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与社会交际圈,加之与蒋少川之间的紧密关系(“蒋向游项子京门下”)等要素,足可想见,蒋少川在嘉兴,乃至在嘉兴附近的江南一带都应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这段文字记载与作为漆器工艺设计家的蒋回回有何关联?难道这位西域人蒋少川就是蒋回回吗?
这里尚有一件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得不提。“回回”人即回族人、维吾尔族人,自唐以降,在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属西域的广大区域之一)一带的“回纥”人(或曰“回鹘”人)便被称为“回回”人。在“回回”人的历史生活中,曾有过一段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艰辛历程。元代,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近东和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及工匠均被大量遣发或被迫迁徙至中国,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被统称为“回回人”。他们在此定居,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并形成了以回回族为主的民族共同体。这些来自西域回回人的先民本无姓氏,但在进入到东土后,为适应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以便与汉族在各方面加强交往,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所以,他们逐渐主动地吸收汉族较为先进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为此,回族人开始给自己取汉族姓名,这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通过融合发展,大大促进了回回民族自身的进步。
明代是回回人(回族)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同周围汉族一起繁衍生息,建立起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宣德至正统年间及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曾有大量被称为“内附人”的回族人又从西域(今新疆一带)辗转迁徙至内地。他们在今甘肃河西与宁夏、河南、山东、河北以至云南等地屯聚牧养,其中就有部分回回人进入了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如今苏南各地)。此时的这些回回人的主体是维吾尔族,他们来自于新疆,与回族人共同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从西域将自中西传入的金属器铸造等手工艺技术也带到了内地,同时,这些回回人也从内地汉族等民族那里学习到各种器物设计制作的工艺与技术知识,从而与内地发生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历与时代背景下,李日华对这位西域人蒋少川的记载格外引人注意。“蒋回回”这一名字的出现是否亦属上述情形?若是如此,那么,这位高濂所记、活动于吴中的“蒋回回”与李日华对这位西域人“蒋少川”的记载很有可能为同一人。因为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两人都姓“蒋”。从“蒋回回”这一包含明显民族特色的称谓分析,很可能是吴中一带的江南人对这位少数民族的称呼。事实上,高濂也在《燕闲清赏笺》中习惯这样称之为“吴中蒋回回”。西域人蒋少川也应属此种情况。因此,二人都是来自于西域的回回人,其活动年代也可能为同一时期,可能即为同一人。
第二,西域人蒋少川集雕塑家、古器物鉴赏和修复“专家”于一身,这显示出西域和中亚地区先进的手工艺与技术水平;蒋回回善漆器设计,并融入了日本漆器设计风格与特色,这在当时不仅是及时迎合了消费市场的动向,而且也说明这民族文化融合历程中,蒋回回善于学习汉族工艺文化,具有西域手工艺人兼容并蓄的艺术气质;同时,这也完全符合于当时回族与汉族相互融合、相互学习,进而取长补短的时代趋势。
第三,蒋少川在嘉兴,蒋回回在吴中(苏州),虽然不在一地,但是两地相距并不远。因此,凭借蒋回回的声誉(在漆器设计,甚至包括中他在雕塑、古器物修复技术等方面的优秀水准),他时常往返于两地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换句话说,蒋回回与蒋少川即使不是同一人,那也是共同来自于西域的卓越的手工艺者。他们随同族迁徙到江南地区,在与汉族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融入汉族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后便取汉姓——“蒋”姓,并向江南漆工学习漆器设计与制作;蒋回回还善于借鉴学习当时流行一时的日本漆器工艺设计之风,进而融会贯通,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蒋回回身上,又使我们联想到了元代初年那位亦善将不同手工艺融会贯通的嘉兴西塘派戗金漆器设计名家彭君宝。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有云:“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3]这是说,彭君宝除擅长戗金银漆器制作外,更可贵的是,他还将戗金银漆器工艺应用于瓷器设计与烧造工艺之中,使不同高档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联为一体。彭君宝将戗金银工艺应用于北宋定窑瓷器的装饰设计之上,及时迎合当时日益扩大的高档工艺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丰富与创新瓷器品种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显示出他的非凡的意匠性与创造力。
尽管身份不同,在转益多师方面,蒋回回与彭君宝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在漆器与金银器、金属雕塑方面融会贯通,有着杰出的创造力,另一个则在将漆器与瓷器设计相互结合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比较而言,在民族融合和工艺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蒋回回的成功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深远的影响。蒋回回的成功是明代民族融合与工艺文化交流的见证。
注释:
①明代喜剧文学作家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云:“而倭人之制漆器,工巧至精极矣。”此即表明,在当时国内的漆器工艺消费市场中,日本漆器深受欢迎。见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卷十一《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明万历十九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