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玥 广东海洋大学
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动,以培养综合性、全面性、多样化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事业被广泛开展起来,许多原本不被教师、学生关注的学科也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例如,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就以其对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品质、艺术素质的熏陶作用,以其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在大学阶段的舞蹈教学中,基本功训练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舞蹈教学顺利开展、学生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安全、学生正确舞蹈习惯的养成及学生自身气质修养和舞姿良好形成的重要保证。但是,传统的大学舞蹈学科基本功训练课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深入开展。因此,大力实施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效果,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
大学舞蹈是一门技艺性、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保证他们对于其他舞蹈专业学习内容能够有效掌握。但是在现实的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安排数量严重不足,舞蹈编导、舞蹈学等其他主干学科课时数量较多,但是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数量较少,课程设置也呈现出过于单一的状态。课时安排少,必然导致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不能有效开展,也导致了大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不到位、动作不规范、舞蹈过程中有学生身体受伤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舞蹈教学的高效开展[1]。
大学舞蹈是一门非常注重基础的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舞蹈基础,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学生的年龄较大,已经接近成年人,身体发育已经接近末期,身体可塑性已经失去,所以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身体素质不能接受轻度训练的现象。在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对知识类学科重视程度较高,对舞蹈这种艺术类学科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系统的教学和真正有效的基本功训练。因此,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软开度都已经失去了塑造的最佳时机,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学生的身体痛苦较大,但是学习效果却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造成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厌倦情绪及逆反情绪,从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严重制约了大学舞蹈教学的高效开展。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造成教师教学观念出现偏差,过于重视舞蹈设计、编导等方面的教学,却没有对舞蹈基本功训练提起足够重视,因此很多教师就出现了舞蹈教学中对基本功训练一笔带过、避重就轻的现象,甚至部分教师直接进入了舞蹈编导过程,根本没有真正重视舞蹈基本功训练。另外,因为舞蹈基本功训练本身就存在把握难度大、教学容易涣散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计划性较差,忽视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及严格要求,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散漫、教学活动开展不深入、不科学现象[2]。
大学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言传身教,以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比较强调对舞蹈知识和动作规范的学习,教学模式单调呆板,教学内容简单生硬,缺乏实效性、实用性、实际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学习活动开展不深入。大学中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能针对学生的独特个性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因材施教,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余,而灵活性和实用性较差,导致学生学习动力缺失,舞蹈教学基本效果都得不到保证,更不要说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更大地发展了。
毕竟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是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的,因此保证舞蹈学科课程的设置科学、有效、规范、可行性强,才能促进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应当在充分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协调进行的背景下,在保证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与舞蹈创编、舞蹈学等内容统一、协调的前提下,对舞蹈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对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各种动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尊重学生的身体素质需求,科学规划舞蹈课程[3]。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明确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开展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其次,需要对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生不同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从强调学生的手与眼的协调,从地面训练开始,逐步开展对学生进行手位和脚位的训练,同中国舞的基础训练有机结合,融于一体,对学生进行民族舞和现代舞的组合训练。最后,不断强化学生对基本动作的理解和体会,重视学生的能力提升、特色发展、韵味感知及整体感觉的把握,注重多种舞蹈基本功训练相互融合。比如,在把杆训练以芭蕾舞的基本动作训练为主,离把则以古典舞和现代舞的基础动作训练为主,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动作来表现自身的情感,突出基础动作的形象化,把握基础动作的意境,促使学生舞蹈素养的均衡发展,实现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改革的顺利进行[4]。
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必须保证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专业知识积累,强化自身的舞蹈专业基本功,提高表演能力水平。教师还应当在丰富自身体育专业素养的前提下,不断拓宽自身其他方面的艺术修养领域,学习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类学科知识,把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增强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
此外,在当今世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新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舞蹈形式的更新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进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把新教育思想、新教育方法彻底融入传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保证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顺利进行[5]。
我们对舞蹈基本功训练课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在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开展有效教学[6]。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站立搬前腿或搬后腿的动作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其主力腿不自觉弯曲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坐地单旁分腿或者双旁分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趴青蛙体式或者躺青蛙体式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抛弃其他一切思想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轻松的基本功训练,保证学生腿的直立,提升髋部的外开度和柔韧性。例如,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肩关节软开度较差,因此可以采取针对性训练策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模式,两人一组,一人用脚蹬住另一人的胸部,互相掰肩,逐渐提升学生的肩关节软开度。
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功技巧的传授,一方面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训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笔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把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教师的讲授内容,还能让学生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的针对性策略进行不断总结,把舞蹈基本动作的名称、动作规范、姿态要求、常发错误、针对性策略进行充分积累,提升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效果,保证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大学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舞蹈基本功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高效推进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教学改革,保证大学舞蹈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更大进步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