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Op.79 No.2教学初探

2018-01-24 05:36:21郑嘉怿
北方音乐 2018年23期
关键词:展开部狂想曲勃拉姆斯

郑嘉怿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勃拉姆斯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演奏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钢琴作品主要包括鸣曲、变奏曲、短小形式的单独作品(包括叙事曲、随想曲、间奏曲和狂想曲)。勃拉姆斯在创作上追求继承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新事物。学生通过这首曲目,能够领悟古典与浪漫主义风格结合的微妙情感,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和感悟,探究勃拉姆斯去除浪漫主义的浮华所展示出的高超技艺,提高演奏技能。

一、《钢琴狂想曲》Op.79 No.2的结构分析

《钢琴狂想曲》(Op.79.No.2)结构类似奏鸣曲式,展开部与再现部也非常分明。《钢琴狂想曲》(Op.79.No.2)带有叙事曲的意味,这一作品具有十分严谨的结构,并没有因为有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而导致形式松散,全曲的骨架是由频繁变化的和声和饱满的和弦构成的,贯穿全曲的是三连音、三对二的节奏。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呈示部为前32小节,主部(1-8小节)是以g小调开始,主部中的连接部(9-13小节)转到D大调上,中间又转回g调,连接部结尾落在D大调的属音上,进入呈示部副部(14-20小节)转到d小调,结束部(21-32小节)也一样在d小调上。主部旋律绵长而悠扬,低声部充当厚重的支柱;连接部欢快活泼,又不失稳重;副部悠扬如歌,与连接部形成对比,以流动性非常强的下行琶音结束;结束部深沉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让人有种暗流涌动,内心激荡的情感。

展开部(33-85小节)较长,可分为三部分。主题首先开始于c小调,展开部在三连音音型延绵不断的衬托下,具有抒情而又朦胧的色彩。展开部主题由展开(33-40小节)和对前一乐句的模进(41-53小节)这两部分组成。展开结束部(54-64小节)在b小调上陈述,最后一部分(65-85小节)是前面两种主题材料的组合。最后以(84-85小节)两小节的连接结束展开部。低声部仍用三连音,高声部用下行分解和弦,以延绵不断的感觉进入再现部。

进入再现部首先主题原样重现(86-116小节),在g小调上陈述副部再现。尾声是在最后(117-123小节)近似于展开结束部的连接,从强慢慢归于平静,在尾声的倒数四小节内三连音的单调重复,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一般,最后爆发出来干脆而使人惊醒的和弦。

二、《钢琴狂想曲》Op.79 No.2教学探析

《钢琴狂想曲》(Op.79 No.2)有对比鲜明突出的情绪和内容,变化多样的动机,但又从不偏离主题材料。全曲在弹奏时需要对声音进行控制,以达到旋律与坚挺饱满而不失柔和的低声部更好的结合,使整首曲子的高声部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晰明亮,更承托出低音如山间薄雾深邃低沉。

(一)表情记号、节奏与速度

《钢琴狂想曲》(Op.79 No.2)的速度表情符号为Moltopassinoate,ma non troppo allegro译为很热情的,但又不过分快的快板,节拍可在120左右。有表情记号“rit……in tempe”表示渐慢后要回到原速,弹奏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表情记号所要求的认真演奏。如第2小节中的F,第87小节中的F,第89小节中的D,第93小节中的升F上都标有重音记号,弹奏这些音的时候速度可稍微延长一点,使音得以坚挺深入。

进入副部之前的13小节,连接部的结尾、织体非常繁重,低音非常低沉,可适当做一个渐慢效果,但音响仍要保持饱满。进入呈示部副部这一段旋律相对自由,对比也比较强烈,每一乐句都要一气呵成做出“抛物线”的感觉,从而将一个整体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展开部的力度层次对比很强,如第35-37小节、第43-45小节先是渐强之后马上出现了力度记号“p”,速度可稍微放宽些,但不可突然停顿;在展开结束部中的59、62、79小节的重拍上都标有“ff”,这些音的前一小节都有渐强的铺垫到此位置达到最强,这个音可以适当的“站”一下,然后再逐渐变弱,达到“p”。尾声部分从114小节开始有一个力度标记“ff”,也是同样从前面的旋律到这个音推到最强,接着往后逐渐变弱,边减弱还要渐慢(quasi rit)直到最后的平静,突然又“扔出”两个和弦,不拖沓。

(二)力度与触键

《钢琴狂想曲》(Op.79 No.2)全曲的力度表现非常鲜明,跨越也比较广,包含ppp、pp、p、mp、f、ff这六个层次,在弹这首曲子之前要掌握好这六个力度的力量控制,使得在曲子中更好的表达层次感。展开部的主部力度基本为“f”。副部较为抒情如歌,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mp”开始循环式的渐强渐弱起伏,但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旋律也不断的推进,力度增强,最终达到“f”。同样左手充当伴奏的八分音符不能弹得太弱。手指触键要坚实,以指尖来弹奏,切勿把强弹成噪音,推动主题旋律如歌般轻盈。

(三)音色

《狂想曲》(Op.79 No.2)具有很强的戏剧对比性,决定音色变化的两个重要要素是力度和触键。全曲的声音控制都突出在低音、伴奏和旋律声部上,突出旋律低音声部的深沉,伴奏声部的柔和高声部的明亮。

主部主题音乐情绪热情,厚实。两手交叉弹奏的方式是为了使右手能保持持续的奏出内部和声,左手跨越的两个音要连贯,使旋律流畅、自然。

呈示连接部8-13小节动力性很强,给人一种不平衡感。手指伸张力要迅速,指腹触键一触即发,和弦要具有爆发力。这些音程的双重加强及三、六、八度的大量运用。结束部有悄悄的进入,暗流涌动之感,左手的低音一定要轻巧突出,需要把具有符点的节奏型弹得清楚明朗。右手的高音丰富一直在远处跟随藏在旋律音中,作为铺垫。

展开部中三连音的要求极为精细,音色要清晰、轻巧,情绪延绵。左手八度要弹得扎实坚挺。结束部随着低声部旋律节奏的加密和力度的增强以及音区的提高终于在结尾进入之前爆发。最后8小节的尾声使乐曲由强慢慢归于平静,最后以两个强奏和干脆利落的和弦结束了全曲。

(四)踏板

踏板是渲染乐曲氛围,体系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在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中,不仅要分析时代特征,更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乐思,音乐的实质性表达,只有了解透彻,才能在对踏板有更好的处理。

呈示部的主部和弦变化丰富,主旋律清晰分明,可以在一个和声换到另外一个和声的中间换踏板。连接部整体为跳奏,若不要踏板保持或者突出,就可以不用踏板。

呈示副部为了使低音可以保持住,可使用一个和弦用一个踏板,这就避免了手指无法支撑低音,但基本的线条和和声的效果不会因此断裂,使连接变得紧密。结束部为了强调有特性的节奏型,加强节奏的韵律,可以使用一拍换一次踏板的方式来表现。

在展开部开始时,走动较快、力度层次较强的高声部单音旋律,则应当几个音一个踏板,展开部和再现部的踏板也可以根据和声的转变进行更换,但是踩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住力量切勿突然多踩破坏效果。另外,第63-65小节中的“PPP”效果,可以使用左踏板来帮助表达。

如果想要演奏好勃拉姆斯的这首狂想曲,就要准确把握好勃拉姆斯别样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勃拉姆斯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也是重点难点,在弹奏时,作品风格要从各个角度把握。

猜你喜欢
展开部狂想曲勃拉姆斯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点的相关研究
空降战车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
青年文摘(2021年16期)2021-12-14 00:48:48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参花(下)(2021年12期)2021-01-15 00:44:53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大观(2019年1期)2019-06-28 08:30:34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黄河之声(2019年3期)2019-05-15 08:56:06
小狗狂想曲
童话世界(2018年8期)2018-05-19 01:59:18
秋日狂想曲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启蒙(3-7岁)(2016年9期)2016-02-28 1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