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初探

2018-01-24 04:15刘恩林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丽生态建设

刘恩林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价值理念是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1-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即“美丽中国”[5-8]。

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发展、和谐、治理和文化之美的总体体现,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9-14]。“美丽湖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准确把握自然生态美、社会和谐美、精神文化美、科技力量美的协调统一[15-18]。根据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交通、人文等方面状况,选取了长沙、郴州、湘西等部分县、乡镇、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有的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实施的经验[19-26],并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借鉴我国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为推动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1 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更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在中国农村的重要实践形式。2013 年7月,财政部采取一事一议奖补方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湖南省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2014年印发《湖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意见》,2015年出台《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年10月《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考核办法》,2016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意见》,以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7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培育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5000个。2015年授予70个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各市州有3~6个,其中长沙、郴州、衡阳等6市分别有6个,而湘潭、岳阳、张家界均有3个,其他市州为4个或5个。

2 成功做法和主要经验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怎样才算美丽,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国家层面只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办法》。因此,不同地域根据本地实际,并结合对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的理解,形成形式多样的实践模式。

2.1 利用优势,因地制宜,实现长沙美丽乡村多模式建设

近3年,长沙市通过相关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相互衔接融合,计划建设100个示范村和100个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0%。以“因地制宜,各美其美”为原则,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和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区、特色片区、古韵文化片区、农庄生态特色片区等。

2.1.1 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浏阳市葛家乡金源村种植红色、黑色和紫色的彩稻,形成乡村旅游的独特风景;湖南茶中极品沩山毛尖,沩山人村人改变思路,利用山水、茶乡、生态特色,把游客引上沩山,找到茶叶销售与生态环境和风景相结合的新路径;枫木桥乡新风村虽比较偏远,经济落后,但通过乡、村两级支持和返乡农民努力,建设华之源蔬菜基地、盛丰排菜基地、福华野漆树特种种植基地和沁春苗木种植基地,解决了就业压力,且部分利润用于投资村庄建设,美化了生活环境。

2.1.2 因地制宜,迅速改善村容村貌

雨敞坪镇各村均制定《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定期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等特色活动,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表彰优秀典型,使村民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长沙县双冲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委会决定通过修建人工生态湿地,对养殖污水进行净化;牛山村万花塘屋场的居民筹资31万余元,投入义务工1300多个,以“牛精神”为内核,以勤修路、广绿化、房屋周围种野花,另外还打造数百亩的生姜基地。

2.1.3 科学规划,长远发展

金洲村编制《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托浏阳河、哑河、三叉河水资源,组合花卉苗木、园艺、观光农业等产业,建设规划定位为以苗木生产为主导产业,以苗木相关链接产业为辅的生态宜居乡村,打造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强化道路提质改造,打通“断头路”,修建“生态路”,对接黄江大道,实现从产业金洲向美丽幸福金洲的跨越。

2.1.4 筹集资金,重点打造

杨林村筹资近30万元,挖掘抗日名将齐学启将军文化元素,建设了将军亭、将军桥以及文化墙,老人义务作,给文化墙增添历史气息。

2.2 以旅游为主线,生态建设为基础,点亮郴州美丽乡村建设

郴州市委按照“政府投入、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2.2.1 搞好重点,发展旅游

苏仙区望仙镇和平村紧紧围绕“郴州花卉苗木之乡、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乡村特色旅游休闲名村”的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量1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00多万元,真正实现游客吃喝游玩一个村,曾被评为省级新农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旅游名村”等。唐洞街道通过土地流转80 hm2,在香花、星塘、石鼓一带种植“湘莲”,与周边的古民居群落相结合,成功打造别具一格的荷花观赏风光带。

2.2.2 村村连通,共同致富

北湖区紧扣美丽乡村“环境美、生活美、村风美”的目标,走精品景区和美丽乡村互动融合的发展道路,打造了美丽乡村三的个特色和亮点:一是高起点规划,整村连片推进;二是高标准建设,打造“五朵金花”(石山村、花园村、三合村、塔水村、小埠村),根据各村的特色,在奇特上做文章,打造了“湖湘最美城际水生态休闲带”;三是原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北湖区通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来衡量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标准,一是在不该村庄原有的湖湘名居风格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如村庄道路、公交、人畜饮水等按照社区标准建设;二是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整治农村环境;三是实施村镇绿化,在道路两旁、溪河两岸、房前屋后开展植树造林,体现“人在园中、园在绿中”的景观;同时在 “旅游+康养” “旅游+文化” “旅游+生态” “旅游+商贸”等四个方面的融合发展。

2.2.3 大力发展产业,拓宽收入渠道

广发镇围绕“秀美广发,生态重镇”的奋斗目标,重点发展“烤烟、果林、生猪、农庄”四大主打产品,努力打造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镇,镇区提质改造、蓝莓基地建设、百步岭小康新村建设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在实施。

2.2.4 搞好邻居关系,拉动产业发展

苏仙区地依托互联网打造投资近10亿元的“美丽乡村途远原乡度假项目”,首先在湖南开启“互联网+绿色乡村”为主题的乡村休闲度假新模式。由于郴州与广东接壤,郴州市委市政府邀请广东游客来郴州欣赏田园风光、听乡音俚语、品农家美食,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地区的“后花园”。

2.2.5 实施招商引资,缓解地方就业压力

高码村流转村组闲置土地33.33 hm2,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稻蟹共养”项目,创造2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为村民创造经济收入十多万元。千家湖休闲旅游、仙姑岩景点开发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正在招商引资。

2.3 利用特色,不忘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模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7.21%,城镇化率41.1%,森林覆盖率达67%,被评为“湖南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湖南巨大的碳汇库和氧吧”,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人文古迹、自然景观颇多。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湘西自治州出台系列举措,通过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建设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业、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

2.3.1 精通专业,推广应用

菖蒲塘村根据本地特色和地形优势,大量种植柚子和猕猴桃,因当地老百姓勤劳和嫁接经验丰富,成立了“女子嫁接队”,承接其他省市嫁接任务;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成立“菖蒲塘村猕猴桃合作社”,另外在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村民大搞水果开发。

2.3.2 利用特色,创造唯一

陇木洞村是典型的土家山寨,以着力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创先样板,制定了《保靖县碗米坡镇陇木村2015—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构思了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按照“认真谋划、科学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以休闲服务业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观光农业”为主导,以“土地流转、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此外,2014年向国家申报“国家传统村落”。一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二是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升级,农户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三是保持原有村貌,维护传统村落;四是大力提升社会公共保障机制,使村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生活有保障。

3 当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3.1 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全面铺开

在湖南省11个地市中,2015年授予70个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平均每个地级市分布6个,“美丽乡村”虽然在每个地级市都有分布,但是他们都有固定的生产产业、已有的历史文化、存在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只有隶属于长沙市的浏阳、宁乡、长沙县、望城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具有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引进资金、分步实施等特点,而其他地级市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进行规划,也没有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更没有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

3.2 建设形式单调,缺乏多元化发展

当前,在许多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形式过于单一。“美丽乡村”建设只注重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认为建好基础设施,搞好乡村卫生就是“美丽乡村”,没有深刻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存在“重建设、轻管护”和“重外观、轻内涵”等现象;另外,也有的认为能招商引资,开发旅游,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就是“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时各地还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和“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乡村建设应是充分考虑人、文、地、产、景相结合的系统建设,而不是单纯的改善环境卫生、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应当实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的融合。

3.3 政府为主,群众参与度低

通过调查了解,在离市区较偏远的乡村,“美丽乡村”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度不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具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地方没有建立“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美丽乡村”的新局面。主管部门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导致“领导干,群众看”和“你做你的,我干我的”以及“上热下冷”等现象。

3.4 重建设轻规划,缺乏建设规划和标准

尽管规划先行已经有文件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省市级有原则性规划,而村镇乃至县级很多地方缺乏科学具体的规划指导,且各单位之间的规划和方案不统一,没有达成共识;规划不注重实际,很多规划单位没有对特定地区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用城市社区理念或典型“美丽乡村”模板来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需求,导致群众不按规划设计实施;部分农村在进行宅基地划分、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操作时,没有按照规划操作,执行不力,造成大量土地浪费;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出现了搞形象工程、门面工程,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的建设发展,导致乡村建设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分析、合理规划,导致特色不明,村村雷同。

4 推进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4.1 倡导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系统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种资源的集约、集中和合理使用,必须做到系统规划,按步推进。一是要重视美丽乡村的全局战略,科学制定全省性、系统性的美丽乡村建设战略部署,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分析各地级市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分类指导意见;二是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从土地利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发展、村民自身素质建设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三是以县级进行系统规划。各乡镇根据各自的特点,坚持以总规划为引领,先编制镇域规划,再开展村庄风貌设计;四要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到实处,以规划设计为导向,项目需求为抓手,结合各村自然特征、地形状况、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求等,形成不同类型、具有各自特色的建设模式和长效机制。

4.2 争取项目支持,打造区域品牌优势

各级政府还应积极引进项目,不仅要申报重点建设项目,也要争取专项建设项目,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投资,鼓励当地百姓发展优势产业,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合作、层层抓项目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机制。区域品牌就是美丽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关键和最根本目的。为此,各村要利用自身资源、生态、区位、水利等条件,积极发展旅游、商业、文化、休闲、生态等特色经济,建设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投入能力。经营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自己的区域品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4.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合力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任务,理清各自的行政范围。在发挥政府主导职能的同时,应当充分放权,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争当“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农村环境如何整治、如何规划、由谁施工、由谁监管等主要环节,交由农民民主决定,发挥好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移风易俗,逐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4 以传统文化为媒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单是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主管理等发展水平。因此,在确保乡村外表形象美时,更要注重乡村内在美。一是深挖历史文化,以突出区域特色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物、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古村文化等人文要素,注重传统文化的培育和打造,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二是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村委会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小组,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核心工作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通过特色文化村培育、历史文化村保护等方式来弘扬乡土文化,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土特色文化;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逐渐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拓宽农村文化市场,不断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群众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塑造良好公民形象;四是做好乡村宣传工作,促进农村文化消费。通过媒体、网络、报刊、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宣传,增加游客量,吸引消费。

4.5 完善建设制度,调动公众积极参与

在各级政府主导下,确立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美丽乡村”与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老百姓既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主持和全力付出,强化美丽意识,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无法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7(11a):32-34.

[2] 蒋高明:怎样理解生态文明[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5.

[3] 刘绵绵.生态文明的理论解读与建设的思路探讨[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1):16-19.

[4] 张新时.生态重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3):221-222.

[5] 彭明.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低碳世界,2016(9):21-22.

[6] 李莹.新形势下河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探析——以河南省荥阳市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6(4):65.

[7] 崔理想.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03):60-64.

[8] 魏玉栋.与天相调让地生美——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述评[J]. 农村工作通讯,2013(17):48-50.

[9] 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

[10] 黄薇,史亚军.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农学学报,2015,5(5):118-122.

[11] 庄且静.莆田市华亭镇美丽乡村建设政府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12] 周腾飞.固始县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

[13] 但新球,刘德晶,但维宇,等.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7,36(02):69-74.

[14] 杨帆.城郊森林公园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与策略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4(01):1-4.

[15] 彭曼丽,彭福扬.以生态化理念引领协同创新推进美丽湖南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3):51-53.

[16] 陈君文.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建设美丽湖南多做贡献[J].人民之友,2013(5):19-20.

[17]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J]. 林业与生态,2013(12):4-6.

[18]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J].新湘评论,2013(21):17-19

[19] 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1):220-224.

[20] 杨晓蔚.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 政策瞭望,2012(9):42-45.

[21] 王秀忠,严端祥,王桂玲,等.美丽乡村幸福安吉——浙江安吉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实践、新形势、新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3(9):31-40.

[22] 许增谋.广东增城霞迳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23]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24]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25] 周琼,曾玉荣.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20-124.

[26]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7-9.

猜你喜欢
美丽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