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视率并不意味着零收视率。但是低收视率时代,零收视率节目数量会明显增加,尽管零收视率节目并非等同于没有人收看。随着节目碎片化场景化传播,就好比一个一个的电影院放映小厅,也不乏低至近乎零上座率的情况。低收视率让电视人的成就感流失,随之而来的是对收视率数据的质疑和对收视率调查的诟病,甚至还有作弊造假以人为提高收视率的恶例。(“收视中国”《电视进入低收视率竞争时代》)
《南辕北辙》的故事,与今天许多电视台的境遇何其相似。电视主流观众是4-14岁的儿童和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理应好好为他们服务,但是电视台还得想方设法迎合年轻人,试图留住他们,因为年轻人消费更活跃,更有广告价值。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年轻人没争取到几个,中老年人反倒快跑光了。(“广告主内参”《“卫视一哥”为何被少儿频道超越?年轻观众都被什么“抢走”了?》)
省级卫视收视低迷的原因,年轻观众收视行为的变迁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剧集等内容生产方更加认可视频网站的未来和巨大的内容吞吐量,开始大量生产“流量向”内容,而忽视了传统的“收视率向”内容的生产,这一点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剧集引进的传统电视平台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危机。(“传媒1号”《“流量向”内容越来越多,卫视遭遇“釜底抽薪”式的危机?》)
两条腿走路才能跑得更远,对于卫视而言,剧集与综艺便是行走的双腿。不论是根据观众需求、内容特色合理布局,还是采用差异化打法错峰播出,内容编排上的优化始终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真正需要优化的内容倘若没有跟进,便很难左右开弓。(“清娱”《大剧哑火,综艺成拉动收视最大力量,卫视还能否实现“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是监管的日益趋严,一方面是受众的口味快速变化,再加上模式贫乏、成本增加、招商困难,很多综艺节目面临夭折。洪涛哭了折射出摆在众多电视人面前的焦虑:一方面要把握好尺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模式,一方面要不断适应用户的口味,在整个大行业出现冷潮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成为重要课题。(“传媒独家”《中国电视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人民日报的微博从每天7点开始,到晚上11点半,每半小时推送一条,风雨无阻,比食堂开饭还准时。这些微博背后,是三四个编辑蹲点刷微博,从上百条新闻里筛选出来的。而每天上午会推送四到五条九图微博,每条的背后都是一到两个编辑反复核实,查阅资料,确保图中的话没有任何问题。在核实内容时,也都是以纸媒作权威。(“记者站”《传统媒体里的90后青年:忙的时候跳脚,闲的时候抠脚》)
在传统媒体里做短视频的,你别光骂内涵段子,你得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社群的,人家是怎么做周边的,人家是怎么鼓励用户创造内容的。你连个听众来信都不回,怎么去夺回市场?做平台的,也不能光指责今日头条,你看看你那个用户界面,字体都对不齐,每天只更新两篇,别说用户兴趣了,我连个评论按钮都找不到,你怎么去夺回市场?(“灰鸽叔叔”《这很可能是传统媒体最后一个春天》)
类型丰富多样,网生特色突出,2017年的网络综艺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在各类型中,谈话讨论类、真人秀类、竞技选拔类节目受到较多关注。此外,2017年还上线了一批定位垂直领域的节目,覆盖了美食、辩论、游戏、家装、萌宠、旅行等生活中常见的主题,捕捉不同观众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偏好。其中一些原本相对小众的题材,经过深挖广拓,反而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国家广电智库”《网综主要指标大幅提升,呈现哪些趋势?》)
对电视节目进行再剪辑,配合网络端传播特性,将其中的亮点进行放大、节奏进行调整,再辅以配音、花字、特效,使得电视节目更加适应移动端碎片化传播趋势,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视频网站对电视节目的再剪辑与二次创作,既是视频网站充分发挥自身非线性播出的独特优势作出的战略性创造,也是其作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对用户体验的不断完善与进阶。
(“清娱”《视频网站对电视综艺再剪辑,为观众个性化定制或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