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1-24 02:51许建俊
视听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

许建俊

一、电视舆论监督存在问题

(一)传播边界打破,监督阻力增强

过去地方台传播范围仅限当地,只要批评稿不往上级媒体发,影响就出不了城。如今网络连天下,地方台一发批评报道,网上立马成热帖。一时间,各路记者蜂拥来袭。为避免引火烧身,主管部门会提醒本地媒体谨慎监督。时间一长,城市台锋芒渐失。

(二)公众申诉便捷,监督信源分散

无网时代,群众有烦恼,热衷找媒体。电视台热线几乎被打爆,来信来访者络绎不绝。民生新闻鼎盛的20年前,大多数地方媒体民生栏目都热成了“信访办”。记者不出门,接热线,看来信,问来访,不愁没线索。今天,手机联天下,人人都是自媒体。遇到气愤事、感动事、新鲜事,一张图,一段话,手指一动,天下尽知。电视台新闻热线成摆设。习惯线索上门的记者整天刷屏刷帖,见料就抓,发出来的新闻已然成旧事。所谓监督也是网络热帖的再迷离的消息,几乎占尽公众舆论场,而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竟频频失声。

二、电视舆论监督建议

舆论监督堪忧,症结在于一些人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正面宣传就是唱功摆好,而舆论监督就是负面报道。结合新时代舆论传播实际,当下电视舆论监督可从建设性监督、创新性监督、可持续监督三方面着力。

(一)强化建设性监督:直击矛盾,启迪思考

强化建设性监督,首先要分清被监督对象的问题性质,然后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既要指出问题所在,也要尽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强化建设性监督还体现在对监督形式的选择上,也就是根据问题性质及报道后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影响,分别采取公开和非公开(内参)两种形式。适合公开的,根据新闻报道的“时度效”进行研判,适时公开披露。如事件公开报道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中的有关保密要求相违背,或可能对国家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要按相关程序以内参形式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当然,有些原本发内参的问题,随着时间和事态变化,也可按照有关宣传纪律和新闻传播规律,适时公开报道。

笔者曾以《如此“留置”》为题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常州武进联运公司以催要一笔存有分歧的债务为由,将债务方的辽宁客户委托该公司承运的货物扣留。当我前往采访时,公司负责人训斥记者不该多管闲事:“你们记者也是常州人,常州人不帮常州人,在这里帮外地人,真是吃饱了没事做。企业现在也难的,老兄,你们还真的在睡觉呢!你以为企业现在的日子好过的吧……”

当时,记者被公司六七个身强力壮的人团团围住,他们七嘴八舌,满脸火气。写稿时,有感情冲动的同事劝我用笔发泄一下怨气,最好一笔下去,让那些人都下岗。但我没这么做,考虑更多的是社会上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人还不少,需要媒体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于是,我在报道结尾专门加了这样的解说词和编后:

(正文)

对这位负责人的训斥,记者的回答是,常州记者当然有责任维护常州企业的正当权益。但是,法律的公正不分区域。常州记者必须维护。

(编后)

应当说,武进联运总公司想了结与客户之间的债务纠纷的动机并没错,错的是他们没有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正确用法,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尽管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有时也会让人遗憾。同时,从改善投资环境,树立常州对外形象而言,武进联运总公司这样一家运输企业,又必须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这件事。

报道播出第二天,此前训斥记者的公司总经理致电我台办公室,表示深为记者的大度佩服,称这个报道“对我们确实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

记者是杂家,也是公共关系家。与被监督对象相比,资源不同,境界不同,看问题视角也不一样。有时,记者凭着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相关知识、态势的掌握和研判,可以为被监督对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央视、卫视相比,贴地传播的地方台,更能第一时间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知晓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因此,城市台记者自当立足地方,以瞭望者姿态积极履行建设性监督之责。

(二)强化创新性监督:精准传播,有效抵达

新时代,电视舆论监督应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互联网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背景下,台、报、网、微、端的融合传播。在题材紧贴时代潮流、报道事实客观公正、观点新锐前瞻深度的基础上,电视舆论监督应利用采编人才优势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突出精准、特色、有效,全力打造辐射广、抵达强,适合多屏传播的融媒体精品。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态、多种方式实现不同平台的全覆盖。

为持续提供优质舆论监督节目,促进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相得益彰,台内可按照融合传播生产流程,重构策采编发体系,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备,再造生产流程,形成统一策划、统一审核、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媒传播、多重奖励的内容出品机制。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完善导向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一个节目类型对应多个发布平台”的集约化策采编发体系。

操作中,可在台内成立舆论监督线索、稿件供应平台,以便对优质稿件实行项目化招标,一旦录用,即全媒推送。负责内容生产的项目组可尝试成立相应的舆论监督融媒产品实验室,内部架构结合台(频道、频率)、报、网、微、端的融合传播,招聘特别报道团队,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和锻炼,使之成为全台舆论监督的 “尖刀连”“突击队”,既保证内容产量,也能提升监督质量。

(三)强化可持续监督:锤炼队伍,培养骨干

舆论监督政策性和政治性强,对记者业务水平、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要求高。拥有一支专业强、有信仰、肯吃苦、能担当、善思考、愿奉献的忠诚敬业的采编团队,是一个台舆论监督的生命力。强化可持续监督,除要有一整套严格的“三审三校”编发流程制度外,还要通过给政策、给智慧和给力量加以保障。

给政策,就是在人财物调配、考核,以及节目发布的平台、时段、频道(频率、版面)等的保障上,重点向舆论监督倾斜。一是节目发布优先:舆论监督节目是优质内容资源,发布平台以及时段、频道、频率、版面应优先安排。电视有条件独立开设固定栏目的,应在相应频道、时段推出舆论监督常态栏目;不具备开设独立栏目条件的,应在重要时政新闻栏目中的相对固定板块保留舆论监督的一席之地。其他如广播频率、报刊版面,以及网、微、端的页面,也应有舆论监督报道的位置。二是绩效考核优酬:对适宜全媒体多平台发布的舆论监督报道,在确保入选稿享受基本绩效奖基础上,应按“优稿优播、优稿优酬”原则重复计酬,使优质节目得到重点推送、重点奖励。三是员工福利优惠:从事舆论监督有时会遇到人身伤害,有必要为记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险,为他们提供休假、疗养等机会。在岗位及人员使用上,应体现能者优先、不拘一格,如让名记者、名主持、名编辑领衔成立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等。

给智慧,就是制度化提供常态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能力锻炼机会。内容涵盖宣传纪律、新闻业务、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和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形势等各方面专题培训。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为台内舆论监督业绩突出记者举办作品研讨会、观摩会等,用榜样事迹激励,用标杆作品示范,培养锤炼忠诚可靠、善打硬仗的舆论监督骨干。还可以采取老师带徒弟形式,让台内资深记者与新记者结对帮扶,或与上级台合作开展结对帮扶。为丰富记者的阅历和知识面,也可选派排骨干记者下基层挂职锻炼、体验生活等。

给力量,就是态度鲜明地支持舆论监督骨干。全台上下,尤其是台领导应理直气壮地支持记者开展舆论监督,带头为勇于舆论监督的记者撑腰打气、加油鼓劲。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论如何有效发挥融媒体语境中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