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广播人是如何炼成的

2018-01-24 02:18涂有权
视听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直播间敬畏电梯

爱一个职业,起始于兴趣,坚持于理想,长久于情怀。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出版的《我的广播年华》一书中,100位优秀的广播人用自身的亲身经历,阐释与广播的缘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广播的热爱以及坚定一生为广播献身的决心。认真拜读后,忍不住做些笔记,让央广厚重的历史、传承的精神以及坚定的信念给新时代的广播人以力量。

敬畏一种使命。敬畏话筒,因为那是代表党委政府的声音。这声音,要权威,要干净。为了不出任何意外,多大岁数的嘉宾上节目都不乘坐电梯,“怕电梯出故障,人被憋在电梯里到时间出不来”。一位专家在直播间里想咳嗽,憋得满脸通红,大气都不敢出;录音员对有瑕疵的音响也丝毫不通融:“调了,噪音就大了,不够中央台播出标准。”正是各个关卡上的一丝不苟,锻造了央广的品牌。“在台里,我们是个体;出了复外二号的院门,我们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无权跌央广的份儿。”即使是大多数幕后工作者:编辑、录音师、播送工程师还有更多职能部门的普通人,也在涂抹央广底色、凝聚央广气质。使命使然。

传承一种精神。央广还在施行导师计划,以加速中青年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步伐。当年的一位新兵回忆道:“稿件被老编辑改过后,只留下了‘各位听众’四个字,其他部分全被删改。”单是改稿子就让人肃然起敬。老广播人不但是业务上的良师益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导师。播音艺术家冬艳说,工作不只是挣钱吃饭的饭碗,它是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就像对待人生一样,责任感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要有十分热爱,还要有几分敬畏。这种传承是永不停顿的接力,一棒又一棒,来的和去的,以及“赖着”不走的,都是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对广播事业的执着,还有对声音的痴念。

淬炼一种信仰。中国之声作为国家级新闻主频率的责任与担当,使得广播人锻炼出一种“逆行”的本能,哪里有“枪炮声”,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广播里就有现场的声音。《我的广播年华》的绝大部分作者都对汶川地震做了大篇幅的回忆,重大突发事件锻炼了人们的意志与本领,让身心更强大,让使命感更有落处,纵时光流转,信仰永恒。“要记录大历史、大事件之下个体的命运轨迹和心路历程,做有温度的广播。”

走出一种力量。记者要勤走基层,“与基层人们摸爬滚打,就有真实感受,就能捉到新鲜感人的好新闻作品,就能开发自己脑筋,就能调查研究,就能使自己的新闻去轻浮,去假大空而变得有厚度、去片面而有思辨性、去枯燥而有趣味性。”“主持人不像记者能经常在一线锻炼,那就更要把自己从直播间拽出来,拽到地上,赤脚脚踏实地,才能时时提醒自己:身在直播间,心有大世界,因为,一字一句总关情。”年轻人要离前线更近些、更勤奋些、更辛苦些,“女同胞在,男同胞不能喊苦;老兵在,新兵不能喊累”。唯此,才有力量更好履职使命。

养成一种品格。融合传播环境下,岗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怎么办?老广播人给出了答案:“编辑们兢兢业业地手写稿件……阿拉伯数字要改成中文,方便播音员读,不用现场反应。有些句子,编辑们还不嫌麻烦地加上‘了呢吗’之类的语气词,为了读起来更像口语。有主持人好心地说,这些都别改了,到时我们自己加吧。老编辑淡然地说,我们加了,你们就省点心,可以专心备稿。”习惯性地主动多做一点,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这一份淡然足以让人感动。

坚定一种自信。无论何时何地,不随波逐流,也不讳疾忌医,既是职业的坚守,更是事业的自信。“爱一个职业,起始于兴趣,坚持于理想,长久于情怀……这份情怀,是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是站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是悲天悯人的朴素情感,是坚守职业的那颗初心。”如此,广播节目也好,新媒体的各种应用也罢,留得住受众,聚得来人气,为自我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长久效益。

猜你喜欢
直播间敬畏电梯
“羲和号”开直播间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被困电梯以后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