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是媒体寻找自我影响力最大化的实践过程。
前两天参加一次媒体内部闭门会,本来是讨论视频媒体的发展趋势,但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媒体人总是绕不开的“媒体融合”,同样也免不了对媒体融合究竟说的是什么有一番讨论和争论。虽然与大多数场景一样,最后并没有一个足以达成共识的结论,可是,这番讨论再次引发我对近期业界的一些做法的思考。
媒体融合在中国媒体界大体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只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大家关注的侧重点和融合的诉求点各有不同:本世纪初,一些传统媒体人是将媒体融合当作自我影响力拓展的手段,寻求与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进行影响力竞争的优势;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进入web2.0时代,从博客开始的自媒体影响力日盛,媒体融合成为许多濒临生死关头的传统媒体寻求涅重生的最后手段。同时,在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随着受众一起不断流失的时候,媒体融合成为众多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拓展影响力和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一直是传统媒体一边喊着“狼来了”一边高呼“媒体融合”的口号不断探索和尝试的10多年,同时也是管理者和受众充满期待的10多年。
实际上,媒体融合首先是一个实践课题,它应该是各类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所谓的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传播技术不断迭代的形势下,寻找自我影响力最大化的实践过程。一方面,需要传媒人技术进步,对于传播链条可能带来的影响保持高度的敏感,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再到平台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有随着互联网进化而不断进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传媒人对于自己的衣食父母——受众要保持发自内心的关切,在不同的传播生态下,受众的生活形态和媒体接触习惯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呈现方式就应该有怎样适应性的变化。这两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可以提供的理论资源并不多,可供作案例解剖的成功探索似乎不多,一些还是互联网机构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国传媒人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探索和实践。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太多根据自身条件,而不是根据传播生态,进行的所谓的“媒体融合”。一些传统的平面媒体,满足于在所谓的“两微一端”上时不时的有些10万+,再能有一两个短视频拓展了内容呈现的形态,更有在H5上的创意加持,仿佛媒体融合可以做的事情都在这里了。另外一些广电媒体,在影响力深受网络冲击的时候,相互间抱团取暖,时间久了,恍惚间这也是一种“媒体融合”了。一些广电媒体机构,把一次报道活动中,广播、电视和自己的网站记者共同出现在不同的媒体端当作媒体融合的重要实践,将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记者“同框”作为媒体融合的可见的指标。说实话,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触及皮毛的摸索,而不是深谙新媒体生态下传播规律之后的自觉探索。换言之,这些所谓的媒体融合,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做文章,根本不考虑受众在哪里,他们期待什么样的内容,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什么终端接受会更方便。
足球场上,常常听到体育评论员“留给弱队的时间不多了”的感慨。每每看到各类新媒体技术以“风口”的方式硬性挤进用户注意力“前排”的时候,心里总禁不住嘀咕一句“留给传统媒体的时间不多了”。当一家家纸媒关门大吉,还羞答答地说“换个平台再见”的时候;当一些电视频道难以为继,只能一缩再缩,最后黯然退场的时候,真心觉得媒体融合兹事体大,不可以轻心掉之。毕竟,每一次逢场作戏式的媒体融合秀,每一种不以影响力提升为目标的伪探索,都是对重生机会的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