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弗利得利克·肖邦(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早期著名的波兰音乐家、钢琴家。肖邦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文学的陶冶。这对肖邦童年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启蒙式的影响,也为其后肖邦作品中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风格特点埋下了种子。
肖邦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沙时期,第二阶段为巴黎时期。肖邦早期加入了波兰华沙音乐学院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肖邦对不同体裁风格的把握以及复杂内容形象的刻画和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1831年后巴黎时期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31年,肖邦初抵巴黎后选择在巴黎定居,他在巴黎时期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有很大的灵感就来自于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的叙事诗。与艺术家文学家的来往对肖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时期肖邦创作的作品都显示出对波兰故土深深的怀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使他的作品在内容上闪耀着深刻的民族光辉,同时在艺术形式的创作上更具有独创性,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的热烈。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使肖邦的音乐风格日趋娴熟。
肖邦最为标志性的创作风格表现在其民族性上,民族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学术界一直认为肖邦的第一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密茨凯维奇的作品大多洋溢着爱国激情,他的作品中经常展现出对人物性格特色和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肖邦在创作第一叙事曲时,首先通过奏鸣曲式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但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又不能完全符合创作构思和想要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要求,于是他把把传统的奏呜曲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与音乐内容的吻合贴切。
从第一叙事曲的旋律背景分析看,两主题的音乐发展都采用了变奏展开的手法。音乐形象是逐步依次递进而非平衡的过渡。分析再现部时,不难发现其中再现主题并没有像原来传统曲式中那样再现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而是结合自身的音乐形象形成变化再现,使之与呈示部和展开部之间具有一种既变奏又回旋的关系。使整首叙事曲的音乐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创作者背后的思想情感。
肖邦在叙事曲创作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沉思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它是一首情感热烈的爱国诗篇,整部作品即包含了对民族英雄的赞扬,同时也隐含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悲愤。
这首曲子从整体框架上看为奏鸣曲式,但内在的层次与结构在作曲手法上显得较为自由。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旋律略带沉重的意味,以单声部线条为主,情感上似乎是要向人们讲述一个沉痛而悲壮英雄的故事。到第8小节,作者要讲述的故事从此处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交错进行的现象,然后有一处短暂的停歇。到第9小节时,在和声上步入了引子的结尾,并且在节奏、节拍上已开始经进入到主部。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但是反复并未给人多余累赘冗长的感觉,主部旋律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声泪俱下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整个句子像说话一样极富表现力,具有宣叙性的特点。发展到连接部时,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组成,4小节之后,单位有了变化,因此音乐变的不安起来,从思虑重重变的心潮澎湃,到后来甚至有让人惊惶失措的感觉,音乐变得犹如波涛般起伏不定,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后,又回到了主部的旋律。从降E大调开始,旋律如歌般悠美,如诉如泣。但是加入和声织体的支撑又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展开部从a小调开始,左手一直伴随有属持续音。主部主题,展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犹如灰色暗沉的天空。这一部分在作曲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变奏手法,同时在展开部分又保持了乐句旋律的的完整性。在进入到副部主题时,与前面出现过的副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深沉的力量瞬间爆发出来。音乐形象变的充满英雄气概,展现出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性特点。
乐曲进入到第138小节为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呈现出圆舞曲轻盈的节奏特征,此时调性仍在降E大调上,但此时的主题上却表现出谐谑曲的特点。后面接着出现一长串右手旋律及力度的上行,第167小节,进入到再现部份,从旋律特点上看,由于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更加密集,右手的和声音程变为8度双音,因此为动力化再现。同时也呈现出许多自由变奏的的特点,把情绪推向更高点,仿佛让人听到了胜利的号角声。但是在随后再现的结束部分,旋律转而又低沉下来。与前面出现的叹息遥相呼应,情绪里透着无奈,彷徨,迷茫,似乎是要把人带入无望的深渊,让人觉得结果也许不会尽如人意。左手的伴奏织体由主持续音仍保持着,一直延续到第194小节,主部再现出现在g小调上,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持续。这首曲子是肖邦一贯使用的旋律特点从抒情到悲剧结局,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尾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每一个乐句都有4小节组成,非常方整。第二个段落开始前有一部分重复出现。第三部分便来到了结局的尾声,一连串持续的音阶从最底部迅速的串入高空,立马又如折翼的鸟儿迅速坠落,整个乐曲的悲剧主题在激烈的动荡中交织,久久不能平息。最后,在非常震撼的双手反向到同向的八度进行中,结束全曲。
在乐曲的开始部分,有相当长一段的引子,前面说过这里的情绪表达叹息一般,所以在演奏时开始乐段要使用沉重的慢速度每个音都要体现出重音。力量出现在指尖上,触键要稍慢,可以把第一个音作拉长处理由一个深沉的二分音符引出连续的八度和声旋律。弹奏的时候应该稍控制手指力度,作柔触键处理,同时要避免声音生硬。在旋律模进叠加时就如无数阶梯。整个乐句需连接起来演奏表现出创作者者片刻沉思后的慢慢诉说。在演奏时要着重控制右手旋律音,肩部放松,手指立住,胳膊自然下垂。在第6和第7小节时出现的和弦,要表现出低沉,有深度,要运用左手手腕的力量带动身体,并且声音要清晰干净。在乐曲7小节之后的琶音不可弹的太快。
开头的引子是整首曲子的序幕,在弹起来的时候节奏可以稍微自由,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出现的是广板,听起来旋律是比较悲壮的,在弹的时候也要做到下键果断、有力,弹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踏板。要想较为正确完整的演奏这部作品,在练习之前我们需要做一系列工作,关于《g小调叙事曲》演奏效果,引子部分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弹奏处理时,要格外谨慎。
乐曲发展到第二主题时,呈现的是一种欢快明朗的感觉。展开部使用主副部主题的同时,又对材料作了更加深入的发展,更突出强调了不稳定因素和悲剧性的气氛。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力量的释放,大臂尽量打开,放松,把所有力量都送到指尖上,同时指尖要保持站立。一系列密集的和弦出现时,要运用到手腕的力量,手腕轻轻抬起,落键时指尖直接落下,不要挤压手腕。平时训练时可多在琴盖上进行练习。在音乐上要注意对节奏的把握,要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坚毅豪迈的气概。
再现部出现时,乐曲采用了倒装的形式,乐曲有一个庞大的结尾,急板ff饱满的和弦,不同声部交错的音型,相互交织出现。此处在演奏时要注意重音的层次感,既要从整个大的乐句去把握由弱到强的层次,又要从小节内部注意。手指力度的调配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主动触键。此时低音区呈现出葬礼进行曲一般的和弦节奏特点,急剧增强的音量和连音符动荡不安的大段下行,烘托出气势恢宏和磅礴的影响效果。这要求演奏中要很好的提升演奏技巧。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进行大量的慢练,在慢练的过程中注意把每个音落实,这样在速度快起来的时候才不至于造成旋律模糊不清。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为了追求影响效果而忽视了整体布局的连贯性。特别是八度和弦时,双手要在准备好的情况下直接触键,整个小臂的力量要通畅,力量一直输送到指尖。而不要只是一味的砸琴键。紧接着就是一段舒展开阔的旋律把音乐推向了具有强烈悲剧性色彩效果的高潮,也使整个乐曲的英雄气概达到了最顶峰。
在乐曲的尾部整个情绪爆发,出现密集的六连音,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不甘,愤懑全都释放出来。这里需要演奏者手指迅速的跑动能力。要注意手指的颗粒性。每个音符要弹得饱满同时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在乐曲的结尾处,是一系列的半音音阶,使用双手八度音反向进行,音阶在中途相遇,然后又改用齐奏进行,这里在演奏时需要巧妙借助键盘的反弹作用以及爆发力形成的惯性要使用上全身的力量,大臂松弛,速度由慢渐快,力量迅速的释放到指尖,以一种狂风席卷的方式达到最顶点,以此结束全曲。
从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上可以分析出肖邦在混合曲式结构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把混合曲式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进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当时传统的曲式规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点、按其想要创作的音乐形象的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曲式原则加以组合创新,并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肖邦的音乐地代表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表现出了是欧洲当时的音乐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