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予新 汪来喜 殷笑晗 李 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正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迈向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并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作为发展目标。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转轨的第一阶段,出现了耕地减少、土地污染、生产技术投入不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不彻底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问题仍然是国家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关于发展问题,2015年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须牢固树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农业发展问题,2015年底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次会议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2016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在传达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强调了农业的“绿色发展”和“产业融合”。因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农业如何实现全面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但其经济的贡献率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比较低,有数据显示,2016年河南省的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9%,但是,2016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0160.0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86.30亿元,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7%。由此可见,河南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上一个台阶,特别是农业发展亟待转型。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同时土地污染、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也迫切要求创新农业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生产方式,因此,河南农业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几位专家学者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作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从河南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在肯定河南农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河南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土地污染、农业产业链以及相关惠农政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河南农业需要全面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第五部分结合当前的经济政策,对河南农业全面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要求不仅局限在解决人们的口粮问题,更多的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保障粮食供给、粮食安全以及农民增收,也要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崔文静等(2016)从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转型、健全完善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拓展农业资金融资途径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经济转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农业转型升级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势在必行,但如何转型、如何开展工作,仍需要有系统的方案。陈广泉(2014)从农业的产业功能、发展内涵、增长动力、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效益评估等六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认为需要明确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农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策[2]。
另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更加迫切的要求农业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的转型升级也能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深化,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马莹(2016)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的需要结构与发展驱动要求农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为推动农业持续转型升级必须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立足点[3]。陈锡文(2016)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调整,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4]。李国祥(2016)提出从供给侧解决我国农业的发展难题,关键在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以及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以及其他涉农主体不断创新,共同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5]。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的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全国的农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河南省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取得了众多成果。第一,河南乡村人口占全省近1亿常住人口的51.5%,因此,对于农业的发展状况,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这一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3851.6元,2016年增至11696.74元,增长2.04倍,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第二,我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至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河南粮食产量61623.9万吨,虽然比2015年减少了520.1万吨,但仍居全国第二。可见,河南农业大省的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第三,河南省的农业种植结构在不断地调整优化。在确保粮食产能稳定的前提下,我省积极发展优质小麦、花生、畜草及瓜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更有助于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农收入。第四,河南省的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年均增长近十个百分点。2015年农业总产值为4610.71亿元,林业总产值134.28亿元,牧业总产值2445.30亿元,渔业总产值123.61亿元,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我省农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第一,河南省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较之现代农业来说,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致使我省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国外许多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这也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率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一方面耕地面积在减少,许多耕地被城市占据;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减少。这是我省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第三,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而且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易受到天气等不定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粮农收入。第四,省内农产品的产品较为单一,且农户只一味生产成本低、价格高的农作物,忽略市场需求,使得农产品的产销脱节,一部分农产品生产过剩,而另一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第五,政府推行的惠农政策不完善,在实行过程中执行不到位,未能保障农户的切实利益,挫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从供给侧着手,调整农业的供给结构,使农产品的供给更加契合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同时,也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河南省农业发展既有长足进步,也有缺陷和不足,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指导下,更加凸显了河南农业转型的必要性。
河南农业的生产方式虽然仍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但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其经营主体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3年11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8.6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万个,种粮大户、家庭农场1.5万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有6202家。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小农经营模式将会被集约的适度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所取代。所以,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会推动河南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劳动力数量、加大物质资源投入以及加强种养殖密度等来提高农业社会生产力,以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已经无法成为农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的国家,其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存在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过高、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使得我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无法多层次地满足市场需求。正是由于我省农业发展推动力的落后和不足,才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增加农业知识、技术等的创新与投入,来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随着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社会发展落后的时期,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只有饱腹,但是社会的进步带来的还有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不再只看重食物的数量,更加注重食物的质量,“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逐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产品的种类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着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我省的农产品存在着产品单一、绿色优质产品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因此,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河南省农业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既包括了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也包括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数量和品种。
传统农业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了补齐“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的这块短板,农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要抓住机遇进行河南农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弥补河南农业自身发展的短板,进而推动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一)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推动适度规模的、专业的、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的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一方面要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制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政策支持,同时要注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培育出新一代的职业农民。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同时,不能忽略因此而解放出的农村劳动力,要加强对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既可以将他们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可以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满足生活所需。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投入不仅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支持,而且需要政府利用市场以及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同时要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即农业技术推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其中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宣传,积极推广农技推广的内容和方法,强化人们对农技推广的功能认知;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利于农民更好地学习吸收农业技术,从而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除了加强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可以培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帮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农业供给体系包括了农业的供给结构、农业供给的有效性以及农产品供给的品种和质量。首先,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公开市场信息并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进而才能实现农业供给结构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与市场的作用来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协调市场上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寻求供求均衡点;最后,一方面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质量的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农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农产品更好地契合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品多样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完善惠农政策,有力监督惠农政策的实施
政府要调整和完善惠农政策,使惠农政策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更加符合农民利益,并通过惠农政策推动农业转型。政府应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生产,在给予补贴的同时提供专业人才顾问及相关专业服务,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利益分享机制,调动农民的生产及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对农业生产上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上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和让利于农,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上的作用。除了要完善惠农政策,更重要的是监督惠农政策的实施,好的政策只有真正落实在老百姓身上才是真的好政策,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因此,政府应加强惠农政策的实施监管,对损害政府利益、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严惩不贷。
[1]崔文静,王莉娟,贾娟. 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探讨[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37-138.
[2]陈广泉. 农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以甘南州卓尼县为例[J]. 农业科技通讯,2014,(10):21-24.
[3]马莹. 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6,(12):26-27.
[4]陈锡文.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J]. 农村工作通讯,2016,(24):5-8.
[5]李国祥. 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J].农经,2016,(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