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元 康瑞军 杨成秀
十四祭用乐诏景德三年八月辛未①
宋真宗撰
题解
《十四祭用乐诏》,宋真宗撰。
宋真宗,赵恒(968—1022),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乾兴元年卒,年五十五,葬于永定陵。天圣二年,上谥号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著有《四十二章经》一卷、《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
是文收入《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八。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一三。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1册,卷二二八)采录。
致恭明神,邦国之重事;升荐备乐,方策之彝章。况乃大祠,所宜严奉,举行旧典,用格灵祇。自今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二社,腊祭太社、太稷,春秋二仲祀九宫贵神,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腊蜡百神,立春祀青帝,立夏祀赤帝,季夏土王祀黄帝,立秋祀白帝,立冬祀黑帝,凡十四祭,宜并用乐。
论今律与金石之法非是疏嘉祐元年八月②
题解
《论今律与金石之法非是疏》,范镇撰。
范镇(1008~1088),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宝元元年进士,礼部奏名第一,调新安主簿,后召入国子监,为东监直讲。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理。除直秘阁,为开封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后迁翰林学士。英宗即位,迁给事中,除翰林学士。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哲宗即位,拜端明殿学士,起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累封蜀郡公。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宋史》卷三三七本传。著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书》三卷,《乐书》三卷,《国朝事始》三卷等,但多已佚失。今存《东斋纪事》六卷。范镇论文文字较多,且广泛,涉及制度、乐悬、乐律等诸方面。
是文收入《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40册,卷八六六)采录。
臣近奏国家自用新乐以来,风雨不节,灾异众多,乞且用祖宗时旧乐,已蒙下两制及过于臺谏官参详。及今两月。未闻奏上。伏缘逐时祠祀,及九月恭谢,皆所施用,不可淹久不决。窃惟众乐之和,以律与金石为本。故律之法曰:凡律围九分。凡律者,言十二律也,故黄钟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积实八百一十分。自九十分三分损益之,而十二律长短相形矣;自八百一十分三分损益之,而十二律积实相通矣。凡律围九分则然。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八律皆径三分四厘六毫,围十分三厘八毫;夷则、南吕二律径三分,围九分;无射径二分八厘,围八分四厘;应钟径二分六厘五毫,围七分九厘五毫。十二律围径不同,则积实损益不通。外之长短有损益,而内之积实无损益,此律之法非是也。古之钟有大小,则容受有轻重,故实黄钟之重③二钧,容二千龠。自二千龠、二钧三分损益之,而十二钟大小轻重容受殊矣。今之十二钟一以黄钟为率,而无容受轻重大小之别。又古之钟皆圜制而侧系之,所以出其声也;而今之钟皆褊制,又平系之,故其声郁而不出。古钟亦有平系者,然空其柄以出其声,然亦非周之制也。《周礼》疏云:“应律之钟,状如今之铃,不圜,故有两角。”谓铙也。按铃之状本圜,妥其两角以为钟,故云如铃而不圜。今以褊为不圜,以似铎为如铃,所以声郁而不发,此钟之法非是也。古之磬以一律为之博,二律为之股,三律为之鼓,谓十二磬各以其律之长短法也。今之十二磬皆以黄钟为律,博九寸,股一尺八寸,鼓二尺七寸,而无长短之别,此磬之法非是也。律与金石之法非是,乐所以不和也。乞令算官考校十二律积实分损益之数,并臣今状下两制及臺谏官一处参详,所贵易为晓正。
乞诸官皇亲拜扫诸陵不得为乐奏嘉祐四年二月
赵明勖撰
题解
《乞诸官皇亲拜扫诸陵不得为乐奏》,赵明勖撰。
赵明勖(生卒年不详),嘉祐四年官宗正丞。见《太常因革礼》卷四六。
是文收入《太常因革礼》卷四六。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51册,卷一一一八)采录。
准敕朝拜永安陵。伏以陵园设祭,虽上古以无闻;岁序致祠,盖历朝而有典。国家稽有唐著礼之约,仲月巡陵之文,沿此旧仪,每修朝享。今窃见每岁寒食,十月一日亲王拜扫诸陵,十数里则差伶官迎接,或动作管弦,遂为燕乐。窃以拜陵之礼,欲尽孝思;展祀之仪,务执恭恪。况专遣宗子,体异外臣,固当承皇帝至孝之心,思祖宗追慕之感,岂宜首徇燕乐,大张声音?古者适垄墓以不歌,见桑梓而必谨。庶人之体,尚且有仪,宗属之亲,岂当阙礼?臣欲乞今后诸官皇亲拜扫在陵,不得广拨乐人迎接,及不得游宴为乐。庶令内洁至诚,外陈时享,以副陛下奉先之意,以训公族知礼之方。
乞不用教坊伶人为舞郎奏
吕陶撰
题解
《乞不用教坊伶人为舞郎奏》,吕陶撰。
吕陶(1028~1104),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五年进士,调铜梁令,知太原寿阳县,府帅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转运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绍圣初,出知陈州,移潞州、梓州。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崇宁元年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四六本传。著有《净德集》。
是文收入《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五。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73册,卷一五九八)采录。
臣闻乐以象德,舞以明功,前古尚矣。三代之盛,宪章繁缛,载在传记,可得而详。其屈伸俯仰之容,疾徐进退之节,皆所以发挥当世之勋烈,而诏示无穷也。恭惟本朝制作,文典大备,而天地宗庙之祀,所用八佾,尚以教坊伶人为舞郎,非极尽虔敬之义。臣愚伏望特诏礼官博士请求汉唐以来典故,裁量其宜,定舞郎之制,勿以教坊伶人滥充其数。
奏请太庙殿上钟磬状元丰八年正月二十五日
杨杰撰
题解
《奏请太庙殿上钟磬状》十五卷,杨杰撰。
杨杰(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号无为子。少有名于时,嘉祐四年举进士。熙宁五年为礼院检详文字。元丰中,官太常者六七任,一时礼乐之事皆预讨论。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六年,为徐王府侍讲。卒,年七十。《宋史》卷四四三本传。有《无为集》十五卷(存),《别集》十卷,《乐记》五卷。
是文收入《无为集》卷一五。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75册,卷一六三九)采录。
右臣伏闻声音之道与政通。堂上之乐,所以象宗庙朝廷之治;堂下之乐,所以象万物之治。堂上堂下,用乐虽殊,八音克谐,各不可阙,其实一也。今太庙之乐,堂下具八音,万物之治,可谓周矣;堂上之乐,则阙钟磬,在宗庙朝廷之治,八音有所未备焉。臣职在礼乐,不敢不言。谨按《礼》曰:“钟声铿铿以立号。”《诗》曰:“至和且平,依我磬声。”是知乐之号令,自钟声而立;乐之和平,依乎磬声。则钟磬安可阙哉!臣昨蒙睿旨,提辖修制朝会殿上玉磬,曾于去年具奏。乞依《虞书》戛击鸣球之义,候玉磬成日,先用之于太庙殿上,以称陛下稽古奉先之志。寻蒙付外,未奉朝旨施行。今虽玉磬未成,伏遇春阳发生之时,太庙孟享之日,欲乞出自圣断,依古复用殿上钟磬,所贵发扬至音,号令众乐,以格祖考,以致和平,上自朝廷,下及万物,咸被福祐,臣某不胜大愿。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元丰八年正月二十五日。
御制新乐大晟记④大观四年八月一日
宋徽宗撰
题解
《御制新乐大晟记》,宋徽宗撰。
宋徽宗(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封端王。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元符三年哲宗崩,无嗣,遂即位。初欲调和新旧党争,旋以绍述神宗为国策。穷极土木,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是以群小竞进。约金攻辽,致金师深入,遂传位太子,尊为道君太上皇帝。靖康末为金人俘虏北去,后崩于五国城。见《宋史》卷一九至二二《徽宗本纪》。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六: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徽宗博通百艺,书画尤工,自成一家,书称“瘦金体”。有《千字文卷》《芙蓉锦鸡》《池塘秋晚》等传世。
是文收入正德《大名府志》卷一〇,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又见《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五,《宋朝事实》卷一四,康熙《元城县志》卷六。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本(第166册,卷三六三〇)采录。
天地一气,分而为五行,发而为五声,列而为五事。五事形而播于五声,五声作而达于五行,五行应而合于一气,一气合则天地太和。此乐所以与天地同流也。乐出虚而寓于形器度数,幽足以通鬼神,大足以动天地,其以此欤?尧之乐曰《大章》,舜之乐曰《大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濩》,文王曰《巨业》,武王曰《大武》,成王曰《勺》。自《勺》而降无闻焉。盖自周衰,变风变雅作,而桑间濮上之音胜,雅正熄灭。循沿以至秦汉,时君之德凉薄,厌多就寡,不能考正。以及隋唐五季,千岁之间,虽有作者,率流于末俗,溺于习尚,无复彷佛。朕嗣有令绪,若稽先王,荐享郊宫,会朝路寝。审律吕之音,则弇郁焦急而哀思;察宫架之器,则参差大小而不齐;考制作之由,则循周世宗、王朴之旧。稽世宗之世,则当天下分裂、干戈相寻之际,盖乱世之音也。《传》曰:“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又曰:“礼乐百年而后兴。”祖宗积德累功,休养生息,承平百五十年,论功则功成,言时则时至,可以有为矣。在艺祖时尝诏和岘,在仁宗时尝诏李照、阮逸,在神考时尝诏范镇、刘几。然老师俗儒,末学昧陋,不达其原,曾不足奉承万一,以迄于今。朕仰继先烈,推而明之。盖古之作乐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则各不同。故文王作周,大勋未集,则《巨业》之声不可行于武、成之后;武王嗣武,卒其伐功,则《大武》之声不可施于太平君子持盈守成之日。周虽旧邦,乐名三易。朕承累圣之谋,述而作之,有在乎是。然奋乎百世之下,以追千古之绪,遗风余烈,莫有好者。夙夜以思,赖天地之灵,祖宗之休,李良之弟子出于卒伍之贱⑤,献黄帝、后夔正声、中声之法,宋成公之《英》《茎》出于受命之邦⑥,得其制作范模之度,协于朕听。于是斥先儒累黍之惑,近取诸身,以指为寸,以寸生尺,以尺定律,而乐出焉。命有司庀徒鸠工,一年审音,二年制器,三年乐成,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器备。以崇宁四年八月庚寅按奏于崇政殿庭,八音克谐,不相夺伦。越九月朔,百寮朝大庆殿称庆。乐九成,羽物为之应,有鹤十数,飞鸣其上。乃赐名曰《大晟》,置府建官,以司掌之。明年冬,备三献九奏,奉祠鼎鼐,复有双鹤来仪。自后乐作,则鹤至如形影之相召。于以荐郊庙,和万邦,与天下共之。乃按习于宫掖,教之国子,用之太学、辟雍,颁之三京、四辅,以及藩府。又亲笔手诏,布告中外,以成先帝之志,不其美欤!孟子曰:今乐犹古乐。盖感人以声则无古今之异,四夷之乐先王所以不废也。乐虽不同,而声岂有二?朕将以十二律分七均,备八十四调,播之于今乐,被之四海,达于万民,协同轨、同文、同声之意。今古参用,永为一代之制,继周《勺》之后,革百王之陋,以遗万世,贻厥子孙,永保用享。大观庚寅八月一日宣和殿记⑦。
乞颁降州军大乐劄子
华镇撰
题解
《乞颁降州军大乐劄子》三十卷,华镇撰。
华镇(1052—?),字安仁,自号云溪山客,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丰二年登进士第,时年二十八岁。初任高邮尉。元祐初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钅录事参军,后任湖南转运司帐勾兼管勾文字。元符中,知通州海门县。崇宁中,知河南府新安县。政和初,乃至朝奉大夫,知漳州。著有《云溪集》一百卷,《扬子法言训解》十卷,《书说》三卷,《会稽览古诗》一百三篇等。《云溪集》明代已佚,后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三十卷。《四库总目提要》云:“至其所为诗文,则才气丰蔚,词条惕达,虽不足与欧、曾、苏、黄比絜长短,而在元丰、元祐之际,亦裒然自成一家。置其人品,取其文章可矣。”该集有论乐文字多篇。
是文收入《云溪居士集》卷二六。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23册,卷二六四八)采录。
某闻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三代盛时,雅颂之乐皆自都圻达于邦国,故《诗序》曰:“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是以道德纯一而风俗大同,国无异政而家无殊俗。近者伏见朝廷下大乐局制造三都四辅大乐,将以播越仁声,通流善教,鼓舞都圻,跻之粹和,此大惠也。某窃以谓今之三都四辅,即古之乡遂矣;今之州郡,即古之邦国矣。诚以国家之盛,大乐既作,颁之州军,俾岁时以祀享学社,讲修乡射,使四海之内皆得稔闻仁声,服熟善教。孝恭益明,而人伦弥厚,无有内外远近之异,斯民曷胜幸甚!伏惟钧慈,特赐采择。
明堂大礼用登歌大乐事奏绍兴元年五月六日
苏迟撰
题解
《明堂大礼用登歌大乐事奏》,苏迟撰。
苏迟(?—1155),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小名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长子。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建炎元年六月,直秘阁知高邮军,既而改婺州(今浙江金华)。建炎四年六月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九月直龙图阁知泉州,十月改太常少卿。绍兴元年十月以集英殿修撰知处州,绍兴三年九月权尚书刑部侍郎,十月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五年卒。清陆心源编《宋史翼》卷四有传。
是文收入《中兴礼书》卷六二。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35册,卷二九一五)采录。
将来明堂大礼用登歌大乐,依自来仪式应奉下项:一、逐色名数,缘今来外州军登歌大乐并无亲祠登歌乐器,七星、九曜、闰余匏之类。又于宣和元年添用籥色,亦不曾颁降,若行创造,即目别无制度,兼无造作之人。今相度欲乞更不用三色匏并籥,及裁减瑟色四人,并准备乐工五人外,其余色部⑧及合用人数,并乞依旧施行。一、今来明堂大礼登歌,除阙乐器及裁减外,实用人数编钟、编磬、柷、敔各一人,搏附二人,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二人,瑟、笛各四人,篪二人,巢笙、和笙各四人,埙箫各二人,歌四人,节奏、乐正二人,执麾掌事一人,排设掌器二人,兼准备乐工。共四十七人。
乞更定太常乐章劄子
张孝祥撰
题解
《乞更定太常乐章劄子》,张孝祥撰。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以廷试第一登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上书乞昭雪岳飞,为权相秦桧所忌。次年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迁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出知抚州、平江府,入为中书舍人,领建康府留守。复出知静江府、潭州、荆南府,为荆湖北路安抚使,所至有政声。乾道五年以疾卒,年仅三十九。《宋史》卷三八九有传。著有《于湖集》。
是文收入《于湖居士文集》卷十六。又见《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二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253册,卷五六九三)采录。
臣恭惟陛下饬躬斋精,祗见郊庙,靡爱圭币,怀柔百神,独声诗之荐,未称明德。伏观太常所奏乐章,第其篇叙,则有详略之不同,稽之文羲,则或违牾而弗协。三岁之亲祠,四时之常祀,率用此也。而习熟所传,有司弗议,臣甚惧焉。恭惟真宗、仁宗,寔始亲制荐飨乐章,所以申景铄,宣至和,假三灵之驩者,炳然与日星较著。而当时辅臣翰苑奉诏而作者,亦皆依末光,垂典册,《雅》《颂》所编,不足进也。臣愚欲望圣慈深诏迩臣,取凡太常乐章,更定篇次,摽别部分,具以奏御。陛下万机之暇,用列圣故事,择宗庙郊禖亲祠所用,骏发睿思,肆笔而成,其余分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一新撰述,裒为成书,下之太常,以俟来岁郊见奏焉。庶几中兴追继《韶》《勺》,施之无穷。取进止。
本朝乐
陈藻撰
题解
《本朝乐》,陈藻撰。
陈藻(1151?—1225),字元洁,号乐轩,长乐(今福建福清)人。家贫,授徒、置田为业,屡举进士不第,布衣终身。倡伊洛之学。著作有《乐轩集》八卷。
是文见《乐轩集》卷八。今据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287册,卷六五一九)采录。
律历同出,历辄变辄差,而律之为乐也,亦议论更改而不定。恭惟国朝始用周乐,以治继乱,所损益可知也。故艺祖以其声高,且命和岘讨论之。先之以西京铜望臬,次之以上党羊头黍,由是而雅乐和畅,盖下于向也王朴一律矣。垂八年,而李照始非之,阮逸、胡安定复起而攻照之失。胡、阮之失也,而徐复、房庶又非之。故仁宗之世,而乐屡制焉。其后也,司马温公以一黍之广为尺,而后制律,则是安定而非房庶;范蜀公用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为律,而后生尺,则是房庶而非安定。崇宁中,蜀公一故吏以公旧所制作之说来上,而《大晟乐》以调。夫使温公而闻《大晟》之奏也,其善之耶?其未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昔景祐间韩琦、丁度惟厌其是非之无辨也,故琦之言曰:“海内击壤鼓腹以歌太平,斯乃治古之乐,可得以器象求乎?”噫,信斯言也,古人累黍之纵横长广以校其毫厘,非耶?度之言曰:“岁有丰俭,地有肥硗,黍验不齐,古之立法,存其大槩尔。”噫,信斯言也,今之定律随时高下,不必仿诸古耶?嗟夫,音之难知也如此哉!况乐又有大可疑者,君子不可不辨也。太常之乐,设而不可听;教坊之乐,听而谓之淫。然则古乐果若是其不可听,而可听者皆为淫声哉?今之人不能听古乐,而古乐感当时之人,何也?诚恐太常之乐未必合古,即教坊之乐而谐之以正声,乃其所以古也。否则,因古之器而理今之声,其庶几古乎非也。
注释:
①辛未(一日):《宋会要辑稿》系于“二日”。
②《全宋文》按:此奏原未注月份,按疏中言“臣近奏”云云,即本书前所收《乞复用旧乐疏》。又云“及今两月,未闻奏上。伏缘逐时祠祀,及九月恭谢,皆所施用,不可淹久不决。”查恭谢天地之礼在九月辛卯(十二日),则此疏必在恭谢之前,当是八月所上。前疏则应在六月或七月初。
③之重,此二字《全宋文》无,据《历代名臣奏议》补。
④《全宋文》注:《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史·乐志四》等均题作《大晟乐记》。
⑤李良,原作“李艮”,《全宋文》据《长编纪事本末》改。
⑥公,原作“功”,《全宋文》据《长编纪事本末》改。
⑦末句原作“大观改元朔日记”,《全宋文》据《长编纪事本末》改。
⑧色、部,宋代教坊乐队的分类名称,如拍板色、琵琶色、箫色、筚篥部、大鼓部等。《宋史·乐志一》:“先以钟磬按律准,次令登歌,钟、磬、埙、篪、琴、阮、笙、箫各二色合奏。”《宋史·乐志十七》:“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