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
去年的大年初二,我刷微信朋友圈时,无意中看到学生小薇发的一条超长微信:“过年前夕,我收到了投稿杂志编辑给我寄来的汇款单,班主任陈淇老师指导我写的散文《幸福在心间》发表在了该杂志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栏目中。这篇文章是我的处女作,非常感谢陈老师。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受他们的启发,才有了我这篇散文。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
因为微信中提到对我的感谢,我便想看完全文后给小薇留言回复,仔细阅读之后,我却非常惊讶。小薇在微信中写到,她在妈妈的指导下,去邮局取出了36元稿费,妈妈让她自由支配属于她的劳动成果。她却没有花,而是把稿费分成两份,装在两个红包里,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给父母发了压岁钱。小薇说父母没想到她会把宝贵的稿费变成压岁钱发给他们,他们非常感动,眼睛都湿润了。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瞬间想起了《增广贤文》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于是,我转发了小薇给父母发压岁钱的微信。很快,这篇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60个“赞”与疯狂的评论、转发。
十几分钟后,一位学生家长在我建立的班级家长微信群里说,她的儿子突然给她和老公各发了8.8元微信红包,还留言说,他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他会好好努力,不让父母失望。这位家长说,平时她和老公对孩子要求很严,孩子有些惧怕他们,跟他们缺乏互动与交流,没想到今年过年时竟会以这种方式给他们发红包。我听了也很感动,心想,微信朋友圈的力量真是太大了,连一向性格内向的男生都“有样学样”地给家长发红包了。
后来,我的微信朋友圈沸腾了,因为好多朋友都说,自己突然接到了孩子发来的微信红包,虽然金额不多,但孩子的小心意让他们非常感动。一个平时就很爱搞笑的家长甚至还发微信感慨:“辛苦养儿14年,此番终见‘回头钱’!”
暗自感慨了一番后,我便关掉手机网络,和老公一起陪我的父母包饺子。晚上回到家,我打开网络,回复了几条朋友关于我转发小薇微信文章的留言。快睡觉时,我突然听到微信的提示音响了一下,我以为又是朋友对那条转发微信的热情回复,就没有太在意。
过了一会儿,老公的微信提示音也响了。老公翻身拿起手机查看,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手机屏幕上。我一边问老公“发生了什么事”,一边打开床头柜上的台灯。老公很激动地让我看自己的微信,我打开微信,见没有什么异常。随后,我发现儿子给我发的微信。我感到很奇怪,儿子就在隔壁房间,有什么事不好意思说,非要大半夜发微信?我点开一看,是个微信红包——6.66元。随后,我们的手机又先后收到儿子发来的语音:“老爸(老妈),每年过年都是您给我发压岁钱,今年过年我要给老爸(老妈)发个红包,祝老爸(老妈)来年工作顺利、生活顺利、事事顺利。老爸(老妈)放心,红包里的钱都是我在同学微信群、朋友微信群、亲戚微信群中抢拼手气红包存下的,老爸(老妈)就放心大胆地花吧!希望来年我能抢到更多、更大的红包,过年时再孝敬老爸(老妈)。”
我和老公听着儿子发来的语音留言,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我不禁回想起从儿子出生后,“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我和老公每年都会给我们父母钱。本以为收到儿子钱这一天还要再等待十多年,但没想到随着网络的发展,这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如此之快。
几天后,我还对儿子给我和老公发压岁钱的事念念不忘。想着想着,我的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我敲击键盘,上网查找了起来。这一搜索不要紧,我有了意外收获。原来在历史上,压岁钱就是分两种的,一种是在新年的时候由长辈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外一种是晚辈发给长辈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则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表达了子女对家长的敬爱,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希望看到此文的孩子们,春节别忘了给自己的父母也发一份压岁钱,哪怕是微信红包。千万别小看这几元钱的红包,一方面,表示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回报之情,体现出传统春节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体现了孩子对家长的尊重与敬畏之心,这对于“节日文化”教育越来越缺乏的现代人,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
我国古人的压岁钱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的时候,由长辈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汉朝时,中原地区流行的压岁钱是圆形圆孔或圆形方孔的铜钱,正面是吉祥的文字,写着“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之类的话,铜钱的背面是祥瑞的图案,如龙凤龟麟、北斗七星和十二生肖等。在古代钱币中,这种铸有吉祥文字和图案的铜钱,被称为“花钱”。
唐朝时,正月初一这一天,皇宫里的人互相拜贺。当时,皇宫里还盛行春节散钱的习俗,和发压岁钱的性质差不多。
宋朝和元朝时期,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史籍中记载,过年时,人们“以彩绳串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钱,亦谓之压岁钱。”到了明清时期,长辈总是把压岁钱用红绳穿起来给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