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

2018-01-23 16:02陈婷婷
市场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网络舆情影响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使得政府与公众可以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互动和交流,并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文章首先阐述网络舆情及公共政策的概念、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方式,并分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双面影响,最后提出政府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理性对待和引导网络舆论,完善相关网络舆情法律法规、转变管理理念、落实监管措施等措施,以期为网络舆情能够在公共政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共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7-0152-02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日益进步,互联网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信息: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聯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同时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大会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见图1)。

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来参与政治生活,政府也多了一个有效途径来接近民众的真实生活。相比较于报纸、收音机等传统途径而言,公众就从被动接受消息的一方转变为政治参与者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近来的“绿城保姆纵火案”“榆林产妇跳楼事件”都是由局部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发公众激烈的反响进而升华为社会热点问题。公众的关注范围从自己到身边再到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途径无法达到的。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特征,充分地发挥网络舆情这一项新型政治参与工具的作用,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网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概述

(一)网络舆情及特性

通常情况下,对于互联网上传播产生的事件,公众的想法观点不需要经过大多数人的同意,因此网络舆情是很多不同意见、信念、态度和情感的集合。总结下来有自由性、多元性、交流性、主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自由性就是说每个人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下,即可以充当自由发言人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发布者的角色;交流性即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网络舆情多元性即在主题范围、话题以及来源上多元且丰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观性即表现在无论任何观点及言论都深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制约。最后突发性即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不受时间、地点、主体等的制约。

(二)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式

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式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网络舆情推动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当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时候,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也即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以2017年网络上广为传播议论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此次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这位年轻的妈妈本人及其家属,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榆林产妇群体,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很多,但并没有上升到公共问题。但是网络舆论的沸腾让这个现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产妇生前医院视频监控的流传,一系列“产妇下跪”“婆媳关系不和”“家属拒绝剖宫产”“医院管理流程不健全”等言论席卷各个网络平台。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公民、医院以及各相关利益群体关注加深,掀起了新一轮医疗改革。其次,网络舆情直接参与创立公共政策议程。“榆林产妇坠楼”推动社会问题升华为公共政策问题,这来源于外在舆论压力。此外,网络舆论还可以直接参与进公共政策议程之中。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网络舆论,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向,这一行为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体现。最后网络舆情进行政策反馈与促进政策调整。公共政策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秉承适时性的特点。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对于不合理的公共政策进行不断的反馈和调整。就如节假日燃放爆竹来说,针对频繁出现的燃放烟花爆竹情形,2017年河南省根据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罚款、行政拘留等手段来约束公民的行为。

三、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

(一)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正面影响

1. 公众政治参与度明显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只需要借助互联网就可以跨越时间、地点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此外,网络费用的低廉成本使网络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政治参与不再受到某些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和制约。网络事件传播的方式也由先前的传统媒体变为新型的网络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目前,民众通过新型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网络参与热情,进而推动其自身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 公共政策民主化加强以及政府政务透明化

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即公共政策实施结果能够代表公众的意愿。网络舆情是民意的来源,是公众意见、态度等最自然的表达。网络舆情的出现为政府全方位获取公共政策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公共政策向民主化和科学化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网络舆情对政府政务公开具有推动作用,它是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护航者,不仅如此,只有推进政务公开透明,才能促进公共政治生活的和谐互动。

3. 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近年来,政府公共政策负面消息在互联网上的出现使得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政策的监督提上日程。首先是政策夸张、政策缺损等“政策失真”问题的出现。由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民众不能及时对政府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使国家的公共政策监督停留在事后监督的层面。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可以使“政策失真”现象得到及时纠正。其次,互联网的运用使得政府公共政策的监督渠道简化,打破传统信息反馈渠道繁琐僵硬的流程设置。

(二)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

1. 结构不均衡影响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方面,城乡网民差距、东西部区域网民差距、老青幼所占网民比例差距等使得部分弱势群体表达的诉求被决策者忽视。具体来说,城镇居民网民人口占比大,东部地区网民占比人口大于西部,我国年轻一代的网民占比大,这就使网络舆情更多地听见的是城镇的声音以及年轻一代的声音。同样的,年轻一代容易产生过激情绪,衍生网络暴力。

2. 虚假网络舆情可能扰乱决策者的判断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网民们可以不必担心自身身份信息的暴露,即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因此网络上的信息也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思想形态、态度观点、情感在这里汇聚交融。那些存在不同利益关系的群体往往会产生交锋,而相同利益关系的持有者很容易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同样的呼声,这就很难说呼声大的网络舆情就是正確的舆情信息,对决策者来说也是一种干扰。

3. 网络舆情的安全隐患是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一种威胁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是确保公共政策科学性的重要方式,因此网络舆情的安全隐患会对公共利益的实现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其安全隐患主要在于真实性、完整性的丧失。舆情信息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可能被未授权者截获并非法改动,导致丧失真实性以及完整性。除此以外,一些不法分子会对网络舆情搜集系统进行攻击,进而导致系统瘫痪、公共政策的制定进程停滞不前。

四、 政府科学应对并引导网络舆情的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网民民主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社交媒体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诉求。在当前形势下,政府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互联网认知和操作水平,还要逐步处理好与网民打交道的艺术。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近年来发生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江歌杀人案事件”等一系列网络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论、掌握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政府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与传统舆论传播方式相比,网络舆论主体多元、真假难辨、易被操纵、上下线互动性强。如今,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互联网用户的国家。互联网当仁不让地成为主流大众媒体之一,网络舆论从舆论附属地位转向舆论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来源。只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特点,政府和广大社会民众才能从意识上转变认识,理性应对网络虚假谣言,也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把握行动的主动权。

(二)理性对待和引导网络舆论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不同的人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盲目应对;有的一味封杀,反应过度;有的被动接受网络舆论,其结果不仅影响政府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甚至导致事件升级和扩大。引导网络舆情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面发展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一是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把握舆论主动权。二是要发挥主流网站的引导作用,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主流网站要肩负重要社会责任,大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速度。三是要注意培养网络评论员、网上意见领袖队伍的建设,使他们能够在遇到舆论时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积极引导广大网民的认同。

(三)完善相关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利用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几部涉及网络言论的法规内容表述相似,没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出现难以实施的问题。再者,网络舆论的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这也是需要完善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的法治规则建设,保证网络秩序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法律体系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立法、网络监管侵权等条款,这为网络舆论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后盾。第二,系统梳理现有的法律资源,清晰界定舆论监管职责权限边界。相比较来说,西方国家网络言论的法制管理值得我们借鉴。西方国家崇尚建立民主社会,主张言论多元性,我国在完善网络立法时应当将网络言论自由纳入言论自由宪法保护的范围之内;尽快培养一批精通互联网技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等。

(四)转变网络舆情管理理念,落实监控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现,网络舆情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对各类网络舆情监控分析必须打破传统的人工方法而辅以一定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此同时,政府应转变理念,实现科学化管理。首先要树立舆情全过程管理理念,进行全程跟踪。其次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网络管理的经验,取其精华来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大新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倡导自律与多样性管理并用。也就是说除了倡导自律,各国政府还应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针对不同的议题和参与程度,实行差异化处理。

五、 结语

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以及公众利益多元化的背景,民众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参与到政府公共政策领域当中。网络舆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众参与度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措施来尽量避免网络舆情引发的劣势,如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理性对待和引导网络舆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转变舆情管理理念、落实监管措施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借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公共政策的新形式,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重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正视其双面作用。政府既要认真听取民众的声音不可忽视,但也不能百分之百跟着民众的声音随波逐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性质,准确判断网络舆情的好坏,对于好的政策,政府需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形式对公共政策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 making[J]. Wadsworth

Publishing,2010.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7(7):71-89.

[4]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1).

[5]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6]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王国华.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8]关聪,曾彦婷.网络舆情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4):25-28.

[9]张苗苗.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J].商业文化,2011(1):353-354.

作者简介:

陈婷婷,女,河南南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网络舆情影响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