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蓉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想尽办法追求高效课堂,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希望通过教与学的双重改革让自身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希望自己的课堂活泼有趣,充满朝气。在信息技术运用之前,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
如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运用为教师实现愿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只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深度融合就能翻转课堂,把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使整个素质教育计划变得形象、生动,赋予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只要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就能使整个教學过程不仅有声音、有色彩,而且灵动有活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探究新知,乐于接受和了解未知的世界,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音频、视频、动画的播放,以及图片资料的展示等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契合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特别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较快地把握学习内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学习《彩色的非洲》一文时,课前热情洋溢的非洲乐曲和舞蹈,课中色彩斑斓的动物、植物、日常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强烈的听觉冲击让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学得有滋有味。又如,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可以将古诗文的吟唱音频引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可以谱曲后吟唱,感受到古诗文与众不同的韵律美。
二、帮助创设教学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强感悟,加深理解。例如,学习《彩色的非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非洲是多姿多彩的,是热情奔放的,课前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具有非洲风情的乐曲舞蹈,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调;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通过快慢不同的曲调引导学生配乐,用不同的语速反复朗读老人为海鸥喂食的片段,感受人鸥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产生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有时必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都依据教学参考书,填鸭式地给学生强制灌输,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是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的收获却不大。如果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不但能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让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多更全面,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而且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知识、筛选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长征》一课时,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毛泽东诗词特色以及有关诗词方面的常识等,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资料,明确认知。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兴趣高昂,而且使其知晓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意义和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千难万险,了解到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很了不起的文学家,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学习时,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就深入得多。
四、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怎么去突破难点呢?靠教师卖力的讲解吗?靠教师的肢体动作吗?这样的方法效果好像并不好。如果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从设计多媒体课件入手,通过视频,通过图文并茂,让文字动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突破,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也会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学生对用蝴蝶做成的工艺品“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一句不太理解,通过多媒体进行蝴蝶工艺品的图片展示,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无数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呈现在眼前时,这些色彩会交相辉映,令自己眼花缭乱”,从而轻松、准确地理解句子。又如,学生习作时,部分学生总是不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写清楚、写具体,甚至不能准确表达,那么习作指导前,可以录制一个视频文件,习作指导时在课堂上播放,通过慢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然后学着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生动细致地刻画人物,也教会了学生怎样观察人物。
五、有效促进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其间要让学生内在的潜能迸发出来,让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感受释放出来,就必须重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受到文本的熏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带着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恰当、巧妙的使用就可以帮助教师轻松达到目的。比如,教《月光曲》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对于皮鞋匠产生联想的片段,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进行配乐朗读,还可以将皮鞋匠产生联想的画面配上贝多芬《月光曲》中相应的乐曲部分,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深入理解贝多芬的乐曲带给皮鞋匠兄妹俩的美好想象,从而理解文本内容,理解贝多芬心情的激荡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穷人的关心和同情。又如,教《长征》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笔者播放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战,机枪发出“突突突”的声音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走入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诗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最后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完整首诗,也让笔者的心受到深深的震撼。
六、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设计,革新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真正地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既轻松又高效,从而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旺苍县朗诗五权希望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