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龙华 杨洋 尚龙华
【摘要】 目的:分析腦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其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音乐放松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恢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0、1、3、4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5级分别有6、7例,对照组分别有1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能更好地恢复其下肢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偏瘫; 脑卒中; 早期锻炼; 下肢康复机器人; 音乐放松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music therapy on walking abil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A total of 9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early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music relaxatio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balance function,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walking ability recovery and nerve function defect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6 wee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BBS and FMA of lower limb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the scores of BBS and FMA of lower limb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treatmen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0,1,3 and 4 grade of FAC gr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but there were 6,7 cases of 2,5 grad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8,0 ca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treatment,th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Early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recover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music relaxation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n better restore their lower limb function,improve walk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has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Hemiplegia; Stroke; Early exercise;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Music relaxation 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Nanchang Hongdu Hospital of TCM,Nanchang 33000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32.027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症,其诱发因素有脑动脉狭窄、破裂等。脑血管意外会导致大脑组织突发性损伤,脑神经缺乏氧气供应很容易出现致残和致死现象[1-2]。偏瘫是指左右侧或者上下侧肌肉瘫痪现象,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且非常严重的后遗症之一,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下降、意识模糊、口眼歪斜,生活难以自理,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较大的影响[3]。本院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功能方面的早期使用了高压氧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的改善方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
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均为首次脑出血或脑梗死;均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能够和医护人员交流;病程时间均≤24 d;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80岁;合并心脏、肾脏等功能障碍;有高压氧治疗禁忌证[4-5]。本研究得到了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经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早期常规康复机器人训练,由医护人员依据患者情况(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运动再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使用Brunnstrom训练法、Bobath疗法等,内容包括:(1)平衡恢复;(2)良肢位摆放;(3)上肢Bobath上举、握手、摆动训练、肩关节屈展等训练;(4)步行训练。比较运动功能障碍水平的不同,认真挑选适合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有序进行治疗,治疗为1次/d,45 min/次,每周进行6次训练,连续6周治疗[6-7]。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行音乐放松疗法:首先向患者解释音乐干预的目的和作用,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让患者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音乐,使用耳机聆听方式,叮嘱患者全身逐渐放松;然后伴随着音乐进行患侧肌肉收缩-放松训练,收缩时间和放松时间分别为8、10 s,肌肉群的训练是从头部依次向下,即头部、面部、上肢、躯干、臀部、下肢等,让患者在音乐的陪伴下全面体验每组肌肉的紧张状态和放松状态的感觉,最终由外而内心理防线完全消失。本次试验所选用的曲目有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和《二泉映月》,萨克斯乐曲的《望春风》和《茉莉花》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患者的喜好进行更换,择曲的标准必须是风格舒缓、轻松、优美的,在录入时可以将指导内容融合进音乐中,避免训练时人为干预给患者造成的影响,2次/d,20 min/次。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恢复情况。其中,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进行评估,BBS量表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行走;41~56分能独立行走,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强。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简式Fugl-Meyer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进行评估,量表分别从仰卧位、坐位和站位进行评估,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下肢运动能力越好。步行能力恢复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进行评定,分为5级进行评估,0级即患者需要借助轮椅或2人以上帮助方可行动;1级即需要借助拐杖或1人持续搀扶方可行走;2级即需要1人间断性帮助给予协调和帮助,或使用KAFO、AFO等设备行走;3级即患者能够自己行走(可以无身体接触),但需要专人监护;4级即能够自行行走于平面,斜坡和台阶等需要搀扶;5级即能够独立行走于任何地形。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判定,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及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指标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FAC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0、1、3、4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5级分别有6、7例,对照组分别有1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共同运动、肌张力异常、下肢感觉困难,所以行走时会伴有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划圈步态,亦称为偏瘫步态。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復一直都是患者及家属非常关心的热点,但在早期治疗时大都忽略基础训练对步行功能的影响。而相关研究显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支持治疗的同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恢复步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9-10]。Bobath技术通过反射性压制来控制和调整受训者的异常姿态及运动模式,在训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建立姿势平衡反射和正常的运动模式,再依据运动发育程序通过触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等访视,由低级至高级分级训练实现对患者运动调控训练,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功能性活动的恢复[11]。Brunnstrom技术是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创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运动障碍的恢复训练方法,其原理是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肌张力、联合反应、痉挛状态、共同运动由低逐渐增高或者逐渐显著,先共同运动后分离和精细运动来促使肢体功能恢复[12]。在训练中先采用简单的运动模式、原始反射、皮肤和本体的刺激让患者做出应答,再依据应答情况将正常运动成分分离,然后再精细运动训练[13]。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早期治疗中均进行Brunnstrom、Bobath技术训练,结果两组患者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动作异常现象缓解,渐渐出现随意的、平衡的以及分隔的正常运动模式[14]。偏瘫患者FAC和步行速度降低多是由偏瘫侧肌群领导力失调所致,健侧肢体支撑能力降低,偏瘫侧肢体移动时间延长引起[15]。使用Bobath、Brunnstrom训练技术,可以改变健侧、患侧肌群的把控能力,升高了患者肢体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观察组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行音乐放松疗法,该种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对人体物理和心理两个途径产生作用效果,音乐可以经过大脑来整合患者的认知,从身心缓解其处于紧张状态的情绪[16-17];此外,音乐是一种规律的声波震动,该种声波在经而传达给机体神经,从而与生理结构发生有益的共振,从而将潜藏于机体的运动潜能激发出来,促进患侧肢体和肌肉功能的恢复[18-20]。本次研究结果证实,治疗后观察组BBS、FMA评分、FAC分级及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虽然音乐放松疗法是一种无痛苦、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必须按照患者或者家属的需求和喜好确定音乐类型,在音乐放松治疗前需要对患者情绪进行准确评估,尽量做到差异化治疗,以避免千篇一律影响疗效。另外音乐放松疗法对治疗环境要求较高,一般以安静、光线温和、舒适、色彩柔和的环境为宜,在聆听音乐时尽量保持平心静气,选择舒适的体位等。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可以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提升患者步行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英,郭毅,杨欢,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疗法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3(2):166-171.
[2]刘慧青,侯爱平,崔莎莎.近10年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偏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6,31(20):3044-3046.
[3]谢晓梅,陶丹.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6(11):128-130.
[4]王小峰.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81-82.
[5]赵彤彤.分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6,31(22):3320-3321.
[6]陈宪英,李兰,赵锦颖.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31-33.
[7]賈秀贤,雷少军,刘卫霞,等.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8):2806-2808.
[8]张兰.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5):108-109.
[9]朱明跃,徐俊峰,杨丽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发病机制分析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5-747.
[10]刘苏玮,高晓平,窦云龙,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13,34(1):105-107.
[11]袁景,沈宏华,孙超,等.计算机辅助姿态平衡训练对小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6):510-514.
[12]张莉,杨琳,谭诺,等.音乐放松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状况及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765-768.
[13]丛壮,郝春艳,石素宁,等.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3):196-198.
[14]何敏琴,吴彩虹,李岩,等.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4):395-397.
[15]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5):748-750.
[16]张建东,孙丽,杨伟.音乐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9):1851-1853.
[17]赵文霞,范玉兰,郎坤,等.联合语言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伴失语症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5):548-549.
[18]王鹂,马朝阳,游菲,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53-356.
[19]马艳,熊键,孙瑞,等.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2):924-926.
[20]李高.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2):9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