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逻辑思维题的命制与备考

2018-01-23 10:37石志坚
语文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段结论逻辑

石志坚

2017年的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首次出现了明确地以“推断”命题的试题,即语言运用板块中的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考题?它是否会成为语文高考的固定考点?怎么考?如何应考?这些成为时下一线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三语文老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试作分析。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显示出高考语文对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关注的动向。

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颁布,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被正式明确为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语文学科在原有“大纲”和“课标”基础上,对高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确立了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在语文素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推断题”是逻辑思维考查的明确标志,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的具体体现,也是以高考指挥棒的形式导向语文教学、导向核心素养的落地。因此,可以预计,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其作为高考检测的范围应该是确定的;“推断”之外,包括“概念”“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也将成为高考命题考虑的范围。然而,怎么考却是个问题。

从目前全国各地大量的模拟试题看,几乎都是仿照2017年考题:给出一段议论性的语言材料,再给出一个例句,然后要求学生在文段中找出推断不当的两处,并仿例句加以修改。即,材料是议论性文段,考查点是推断,方式是仿例修改。而就其考查的能力水平看,仅限于单一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分析。如某地模拟考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意识到用电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事故。”这里有两个推断,第一个推断,单一前提“一旦引起火灾”,结论“势必造成人员伤亡”;第二个推断,单一前提“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意识到用电安全的重要性”,结论“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事故”。应该说对这种简单的逻辑判断,只要有正常和成熟的头脑就不难完成:引起火灾不会必然造成人身伤害;家庭意识到用电安全,不一定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事故。就这些题的实际考查结果看,学生大都能轻松完成,区分度小,几乎达不到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说2017年全国卷使用这种考法是一种创新,是一次试水,是一个导向,在学校与学生都无准备的情况下,降低难度,既符合学生实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原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之后再依样画葫芦,就可能失去其价值与意义。由此可见,怎么考,值得研究,且必将会有新的变化。

怎么考呢?2017年考题的一个原则值得坚守,而其考查范围、方式却可以而且应当有新的拓展与创意。

坚持一个原则——在语言实践中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在逻辑学的视域下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学科考查的终究是语文素养;语文离不开思维,但语文是语文,语文不是逻辑学。这一点,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很好的体现。比如论说类文本阅读第3小题,常常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或错误的一项”的方式命题,其着眼点常常以原文的概念、见解为依据,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即我们常说的文外设题。把阅读理解与专业的逻辑学原理结合起来,既避免了专门的逻辑知识的考查,又在实际运用中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这是一个应该坚守并值得继续发扬的命题原则。

考查范围的拓展。考查范围不应局限于“推理”,其范围以什么为宜?笔者认为,在坚持语言实践中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原则的基础上,凡能有效考查高中毕业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围,都可以考虑,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都可以涉及;在推理方面,学生学习及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逻辑谬误应成为考查重点。如某地“一诊”的逻辑题,就考查了偷换概念问题。原题如下:

下面文段中“淤泥”一词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

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首先就要坚守理想,为人生寻找永不熄灭的指向灯。屈原坚守理想,方能“举世皆浊我独清”,遗世独立,成为爱国典范;贝多芬坚守理想,方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历尽艰辛,成为音乐巨人;霍金坚守理想,方能验证“活着就有希望”,战胜病魔,成为宇宙之王。坚守理想,才能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避免同流合污。

“淤泥”在文中指污浊的环境。

①万变的环境不能等同于污浊的环境。

这是极为常见的学生作文片段,学生习焉不察,不知道里面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问题,从考试结果看,相当多的學生不能正确解答此题。文段讲的“淤泥”指的是污浊的环境,材料已经解说明白。而在文段列举的三个例子中,除屈原是坚守理想,使之在污浊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另外两个都偏离了“污浊的环境”。贝多芬一例,把人生的艰辛混淆为“污浊的环境”;霍金一例,把病魔混淆为“污浊的环境”,都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问题。

本题的语言材料源于习见的学生作文,说理方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举例论证,所举的论据也是学生常用的,其逻辑谬误更是学生常犯的。也就是说,本题的取材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能力要求适合高中毕业生,考查针对性很强,切中学生思维的盲点。总之,本题既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也考查了论据的运用,即论据与观点间的相关度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当前社会生活及学生语言运用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常见逻辑谬误还有,如诉诸不当权威(使用毫不沾边的专业权威来证明另一个专业的问题),诉诸传统(历来如此,它便是对的),诉诸众议(大家都这样说,所以就是对的),诉诸俗见(以“老话说”“人们常说”等为立论依据),诉诸人格(不是讲道理,而是人身攻击),依据来源不明(道听途说等),论据不充分(个别少数推出一般性结论),情绪化(因迷魂汤、同情心等而放弃逻辑理性判断),强加因果,前后矛盾,数据不具代表性,非此即彼,不当类比,混淆充分与必要、应然与或然、已然与未然关系,等等。这些简单的逻辑谬误,在学生生活中极其普遍,致使学生的思考与表达逻辑混乱,亟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关注与解决。同时,这些逻辑问题又能够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之中,而不是专门的逻辑学课来完成。这样把逻辑思维考核与学生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紧密结合,可以较好地引导高中语文课思维能力的教与学,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理性的文明素养。

考查方式的创意。从材料类型上看,议论性语段之外,叙述性材料(尤其是对话类材料,以此辨析人们日常的口语表达中的逻辑谬误),调查图表类材料(根据图表进行判断归纳推断等),或其他创意材料均无不可。从考查方法上看,除定向的专项逻辑思维考查,如前文例子所及的推断、概念等考查,也可以是开放性逻辑思维能力考查,如评价分析题、话题辩答题等。还可以继续加强与阅读题的整合,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或根据材料归纳推断,或根据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案路线等。

在备考上,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尤为重要。我们首先要弄清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逻辑思维素养以及在日常运用中常见的逻辑问题,然后在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笔者觉得,以下几种基本逻辑思维素养是每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

一是概念。概念是构建逻辑思维的基本元素,是逻辑思维的起点,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避免运用中的概念混淆与转移。

二是由概念形成判断。一个判断就是一个命题,它是推理的建筑基块;学生要能判断命题的真伪。

三是由判断组成推理。推理就是由已知得出未知。推理由前提与结论构成,对推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就是判断前提与结论间的关联度。前提与结论的关联,要分清几种最基本的情况。第一,无关联:前提与结论没有关联,那就不能在它们之间进行推理,无法得出结论。第二,因果关联:前提与结论存在“因”与“果”之间的作用关系,推理成立。第三,条件关联:前提与结论,一个为结果,另一个是产生这个结论的条件,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四是论证。论证是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多、最熟悉的思维活动。对论证进行评估主要是对观点与依据的关系进行评估。要从依據与结论的相关性、相关度,依据的真实性、充分性几个维度入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据的真实性。依据的真实性是一切有效的推理和论证的前提。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虚假信息满天飞,依据的真实性尤其值得关注。因此,对依据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是高中学力的重要体现,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起重视。大体而言,要有对来源不明信息的警惕意识,对信息来源进行求证的意识,对信息的权威性进行评判的意识,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意识。

从根本上讲,语文老师理所当然地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用心发现学生的思维逻辑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备考的王道。

猜你喜欢
文段结论逻辑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结论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