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行为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

2018-01-23 10:37朱俊阳
语文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编者准则言语

朱俊阳

由教育部审定(2016-2017)、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本”)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200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本”),其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近一半课文相同,名著阅读也多有重合,但不同之处更为细微:课文体系上,导读多了“预习”二字,“研讨与练习”分为了“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名著阅读上,由主题式标题到阅读方法式标题;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上,由混为一谈式到泾渭分明式。看似这么简单的不同,其背后蕴含着什么编写意图?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探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语言,从而揭示阐明其在言语行为上的“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意图。

一、从言语行为看教材语言

什么是教材语言?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问题,其实不然。在日常经验层面,所谓教材语言当然就是教材中使用的语言,但是在语言学中,教材语言首先是编者的言语行为。编者一般包括一线教师、大学学科专家以及出版社专门教材编写者。

言语即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先驱,他区分了句子意义(命题意义)和说话用意(言外之力),美国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认为任何语句都带有“言外之力”的特征,施事行为或说话用意就是句子的“言外之力”。那么教材语言,也有说话用意,这里的说话者或者说施事行为者是教材的编者。编者用意,是教材语言的“言外之力”。教材语言,即编写教材的言语行为。

既然教材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那么这是什么“行为”?首先我们看教材的定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或政体)的要求,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教材能够学习系统的知识,提升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结合教材的定义,根据塞尔“言外之力”的三种意图,即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称作“真诚条件”)、说话人的言语目的(称作“基本条件”)、说话人的语词和世界状态的关系(即适合世界的方向,称作“先决条件”)。教材语言的“言外之力”也有三种意图: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编者的知识能力系统,这是编者的“真诚条件”,也是保证编出的東西能成为教材的条件;说话人的言语目的是“教育”,这是编者的“基本条件”;说话人的语词与世界状态的关系,是编者认识到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以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这是编者的“先决条件”。根据这三种意图,我们把“教材语言”的构成性要素归纳为五个准则。

三观准则:编者根据一定社会(或政体)的要求编写,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知识准则:教材必定由知识构成,那么一定遵循科学、系统的准则,同时编者编写教材也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化。能力准则:教材由知识构成,但知识的指向是能力,编者编写教材,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学准则:教材是教学实施的依托,编者要充分考虑教学行为规律。学习准则:教材是学习实现的蓝本,编者要充分考虑学习行为规律。

语文教材是教材语言的一种,语文教材语言的意图也离不开以上三种意图、五个准则。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语言”的言语行为,下面具体分析统编本五个准则的特征体现。

二、统编本的言语行为准则体现

既然统编本与人教本有着不同的编写意图,那么这种“言外之力”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言外之力”的五个准则,在教材中又是如何有的放矢呢?下面我们以五个准则来具体比较分析。

1.三观准则

三观准则,具体而言就是世界观准则、人生观准则和价值观准则。语文教材和“三观”的培养有着天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在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人教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有所体现,但统编本更强调生命的价值,始终贯穿了“生命”这一价值观准则,汇总如表1。

2.知识准则

语文教材必定由语文知识构成,统编本和人教本都是采用选文的形式编入教材,也就是说通过选文的知识来组织教材,这是统编本和人教本共同遵循的知识准则。选文是最大的知识准则。但统编本与人教本的知识准则侧重点不同:统编本的知识准则侧重体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汇总如表2。

词汇、语法和修辞知识一般来说都与前面课文相契合,且与现代文的契合度更高,如“比喻”在课文《春》中尤其突出;或者与本单元的课文相契合,如《散步》后的“词义和语境”、《窃读记》后的“词语的感情色彩”,都有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作为例子。词汇、语法与修辞知识在统编本中的编排比较系统,由易而难。人教本的词汇、语法和修辞虽成体系,遵守知识准则,但在“附录”中出现,与课文的关系没有统编本紧密,重要性大打折扣,地位也非常边缘。

统编本知识准则还侧重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这三个方面都比人教本多了一个方法的指导(见表3)。

正是因为统编本有方法指导的“知识”,所以以“知识”为体系来编排的统编本也就更科学系统。而人教本则没有提供任何“知识”,只能以“主题”形式编排,知识准则体现不够。

3.能力准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种能力的要求,语文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能力,统编本和人教本在这方面是相同的(见表4)。

“阅读能力”,统编本在遵循其他能力准则下,“拓展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积累拓展”在课后体系中单独列出。例如《三峡》,统编本的“拓展”中要求体会完全陌生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人教本中的“拓展”只是找出与熟悉的《早发白帝城》的联系。再如《阿长与(山海经)》,统编本的“拓展”要求学生读绘图版《山海经》,感受神奇色彩;而人教本的“拓展”只是要求写一个类似“阿长”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的“拓展”一定有新的材料资源出现,而人教本的“拓展材料”则是学过的内容。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于统编本是通过“方法指导”的“知识”来建构的,“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所以具体指向更清晰。如“怎样选材”指向“选材能力”,“复述与转述”指向“复述转述能力”。而人教本主题式的“感受自然”“成长的烦恼”等“写作能力”的具体指向很模糊。“名人故事大家讲”,既有“讲述”也有“复述”,既有“使用体态能力”也有“遣词造句、组织内容、安排语脉能力”,指向模糊。

“综合性学习能力”,虽然统编本和人教本都没有知识体系,但是统编本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试比较:

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全班同学可以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开展下面的活动。

一、正眼看招牌

(一)调查访问

(二)整理交流

二、我来写广告词

(一)分小组搜集不同媒体的广告

(二)就搜集到的某一条广告词思考

(三)下面是四则广告词……自选角度赏析,说说你的看法。你最喜欢哪一条?仔细品味,模仿这类广告的语言风格,为你喜欢的商品或某一公共场所写一则广告词。

三、寻找“最关对联”

(一)分小组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二)各小组广泛搜集对联。……分类整理,形成一个汇总袁。

(三)分享交流,评选“最关对联”。

(统编本七下《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学语文的活动。

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

1.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

2.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

(人教本七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人教本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只是“搜集”“归纳”“汇总”,而统编本除了以上能力,还有“调查访问”“思考赏析”以及“撰写交流”,这样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4.教学准则

语文教材是用来教学的,所以必须符合教学准则。对于教师而言,教材好用,绝不单单是因为选文好,单是选文好,教师可以自己找。那么,教材是否好用关键在于课文(选文)的辅助系统。反过来,一套好的教材,不管教师教得好坏,都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言语行为上说,教材规范教师的什么言语行为呢?

功能語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韩礼德把人类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基本任务分为:给予和索取两大类;同时,把交际中的交流物分为“物品服务”“信息”两大类。因此,根据交际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项,他将语言交际最重要的言语功能分为四种: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如表5所示。

教材教学也有这四种言语功能。“提问”“陈述”是教材教学的主要角色,“命令”则集中体现在“写作实践”“口语交际实践”以及“综合性实践”中,这在统编本和人教本中是一样的。但统编本最彻底的是把整个单元都变成“任务”,充当“命令”的角色,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由三个任务构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索取”采访提纲、新闻报纸、新闻网页。另外在课文体系方面,试比较:

预习

你可能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

(统编本八上《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透过作者专业化的、精确的介绍,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赵州桥和卢沟桥那不为历史的风尘湮没的光辉。

(人教本八上《中国石拱桥》)

课文导读,统编本叫“预习”,正因为是预习,所以统编本要布置“任务”,这种任务以提问的方式居多,教材教学充当“索取”的交流角色;人教本一句到底,它是在“陈述”课文内容和编者读后的感想,教材教学充当“给予”的交流角色。这样的导读区别不仅体现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上,而是统编本与人教本两个导读体系的不同。

课后体系,统编本的“命令”所占比重增大,难度也更大。例如《苏州园林》,统编本的“积累拓展”除了人教本的“命令”学生写作以外,还“命令”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园林方面的内容并比较异同”“查找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知识并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呈现”。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导读,统编本的教学多以“提问”为主;课后体系,统编本的教学“命令”更有广度深度。统编本教学的交流角色更趋向一种“索取”,而人教本教学的交流角色更趋向一种“给予”。正是由于这种角色的不同,统编本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师“陈述”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形成教师“索取式”的教学模式。

5.学习准则

语文教材不仅是供教师教的“例子”,还是供学生学的蓝本,所以必须符合学习准则。上文我们分析教学准则时,是以言语行为的发出为对象,学习准则的研究正好反过来,是以言语行为的接收为对象。请看表6:

交流过程中,如果教材教学是“给予”,那么教材学习就是“接受”;如果教材教学是“索取”,那么教材学习就是“给予”,此时的言语任务与言语功能见表7:

《中国石拱桥》的课文导读,统编本教学是“提问”,对应的学习是“回答”“问题”;人教本教学是“陈述”,对应的学习是“知道了解”。《苏州园林》的课后系统,统编本教学多是“命令”,对应的学习就以“执行”“任务”为主;人教本教学多是“提问”,对应的学习就是“回答”“问题”。统编本新闻单元教学都是“命令”,则对应的学习都是“执行”“任务”。我们可以看出,人教本的学习也不全是“被动接受”,它有“回答”“问题”;统编本的学习除了“回答”“问题”,更凸显“执行”“任务”,学习真正成为“有针对地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升。

三、结论

本文以“教材语言即言语行为”为前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把“教材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要素归纳为“三观准则”“知识准则”“能力准则”“教学准则”“学习准则”五个准则。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统编本在“三观准则”上更强调“生命”;“知识准则”集中体现在汉语知识,主要是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和名著导读知识上,所以在知识准则上“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能力准则”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靠知识来建构的,比较明确地指向各个具体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教学准则”以“命令”任务、“提问”问题为主,是“索取”式教学;“学习准则”以“执行”任务、“回答”问题为主,是“给予”式学习。从这五个准则看,统编本更适合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能力更科学、更系统,教学学习以“任务(群)”驱动,更适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编者准则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