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琳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关爱的重要对象,受到了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出发,分析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缺失问题,并从网络互动、档案建立、心灵咨询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背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是我国城市化、产业化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遗留问题,更是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比较特殊的历史现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拓展,农村的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决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精准扶贫孕育而出。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形式,是以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以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作为手段,便于有效地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手法。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份子,社会工作的参与显得尤为必要。
一、社会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工作手法重要构成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是在一般扶贫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主要是指相关部门运用现代化的调查方式,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和精准考核,逐步形成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从而合理分配扶贫资源,合理调动扶贫人员,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扶贫到村到户,为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提供有效的基础[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扶贫制度与社会工作之间在理论上更加注重同步性、一致性,在扶贫对象上两者之间更加具有相通性和衔接性。社会工作注重专业化、科技化、人性化、实用化,扶贫政策下的扶贫工作形式由于扶贫对象的多样化而更加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保证扶贫质量和扶贫效果,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手段和重要补充。
二、留守儿童是精准扶贫、精准关爱的重要对象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实际需求等不同,留守儿童的问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诸如教育问题、生存问题、饮食问题、健康问题、社交问题等。若是没有处理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家庭和睦。正是因为如此,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从而有效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保证留守儿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儿童自身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存在厌学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另一个是儿童管理问题,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落后。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很容易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极易让其抵触外界社会。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3]。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1、做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做好社会工作的介入准备。社会工作人员要想有效地介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加大与学校、村委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需要精准教育救助的留守儿童具体情况与其家庭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找出每个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和兴趣点,以此作为突破口,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注重与村委会、学校、监管家属之间的沟通,一起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教育问题。
2、建立健全异地网络互动介入行动,设立家长学习课堂。为了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互联网帮助每个留守儿童能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其父母充分掌握和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便于不断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形式和学习状态,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避免心理缺陷,也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大多数是跟随爷爷奶奶这一辈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于智能手机、电脑等运用并不是很精通,加上留守兒童年龄较小,不宜佩戴手机智能设备,为了避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而由社会工作者加以实施与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为了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尤为必要。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家长学习课堂,以讲课、交流、测试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家长对其留守儿童的责任心,促进家长与留守儿童的感情交流,丰富家庭教育内容,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社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在社区、学校之间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与每个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举止,便于及时地加以纠正,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一些不良状况。在村委会中,根据村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成立“幸福之家”,保证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幸福之家”感受到爱和归属,并建立相应的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学校文化中,应该为留守儿童营造出一个集体氛围,多鼓励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往和沟通,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的重要问题,这种问题的形成与家庭、社会、教育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应该注重社会工作的介入,从家长、学校、村委会、心理等方面加以介入,从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琼.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J].福建质量管理,2017,(2).
[2] 曹桂玲,赵映川.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269-271.
[3] 唐丹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问题与反思[D].浙江海洋大学,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