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妮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吃透教材,挖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5102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发课程育德的途径、方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兼班主任,下面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课程德育目标,则主要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几方面逐项表达,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置于第一位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有一定德育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和不断成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对自身情感状况、情感生活的自我觉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引领与学生基于自身情感发展需求的自我教育相融合。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节《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情感体验。
2.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逐步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感受情感的复杂性。
2.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对情感的基本认知。
2.了解情感的作用,知道情感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发展积累,逐渐丰富深刻的过程。
二、吃透道德与法治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最佳结合点有以下两种。
(一)显性结合点
如《我们的情感世界》中,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的教学。情景一:播放视频《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情景二:学生角色扮演。小玲跟小丽平时关系还不错,有一天,小丽把小玲心爱的书包拉链弄坏了,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小玲很生气,她俩大吵了一架。事后,小丽向小玲道歉,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问:1.请你说一说看了情景一视频后的感受。2.情景一和情景二中哪个是情感,哪个是情绪?3.结合上述两个情景,你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角色扮演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自然渗透了课程德育目标,这属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显性结合点。
(二)隐性结合点
如《我们的情感世界》中的探究与分享。
情景: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他,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他亲手煲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地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思考:“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在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情感的第二个作用,帮助学生感受情感对我们的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同时延伸:今后在学校生活中应如何与老师相处?这样的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显性结合点,还是隐性结合点,都应该立足学科教材,切忌生搬硬套或偏离主题,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
学科课程育德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将育德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下面以《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为例。
(一)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整堂课以“丰富的情感” “情感的作用”为基本线索,并作为课堂的两个基本环节。课堂以视频“共享单车随手拍”来导入:共享单车在不少城市已经普及了,五颜六色的单车,成了很多城市靓丽的风景线。绝大部分用户,都能做到正常取用、自觉爱护。但,也有部分人的素质,在共享单车面前现出了原形……“虐待”共享单车的方式,第一种是想尽办法据为己有,如加锁、后头加座椅、中间加横梁,或干脆直接搬回家等;第二种可能是出于莫名其妙的毁坏欲,将其大卸八块。这段视频对学生形成了视听感官冲击,快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样的导入,对教材内容做了深层挖掘,摒弃了常规的照本宣科,营造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德育氛围,学科知识与技能、德育都能点滴渗透。
(二)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丰富德育载体
在本节课的第一环节 “丰富的情感”,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下面的一个方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
1.我对亲人的情感。
2.我对自然的情感。
3.我对祖国的情感。
4.我对动物的情感。
5.我对 的情感。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爱动物、爱亲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个活动是寻找身边的情感。
1.我身边的正义感。
2.我身边的责任感。
3.我身边的胜任感。
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正能量 ,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三个活动是品味中华传统文化,品味传统的情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诗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古诗词中,你还可以找到哪些丰富的情感表达?学生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情感时,教师点拨:这是爱国情怀、爱情观、思乡情等方面的情感。
这三个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多领域、多角度看待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实到日常行动之中。学生在感悟情感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情感都得到了培养。
这堂课的课后作业是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表达自己与父母的情感,写下对情感的感悟、对生命的启示。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情感和态度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努力诠释了德育的知情意行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技能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统一。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德育目标,努力挖掘德育素材,诠释育德内涵。同时,要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充分發挥自身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