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敬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也各有侧重,但是,这些政策之间却又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原则,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实事求是;以人文本
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直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勝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就是这些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会有不同,但是,这些土地政策之间却又有着“相同的逻辑关系”。[1]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逻辑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由于缺乏革命斗争的经验,不能正确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会取得的巨大革命成果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破坏。党的一大后,随着革命形式的高涨,尤其是受到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党的一部分领导人开始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的尝试。如浙江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攻占县衙,建立农民协会的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进行土地斗争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这是的党领导的农民斗争具有鲜明的俄国特点。列宁在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农民协会,并通过农民协会将广大的农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团结广大的农民阶级。而中共一大后,中国共产党能够学习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也只有苏俄的经验,因此,早期党的土地政策也是要在广大的农村建立农民协会。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地主以及封建的军阀,他们控制着农村的绝大多数土地,并且依靠手中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农民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只是要求农民成立农民协会来进行打倒地主阶级的斗争,这种土地政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尤其是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主义的盛行,党主动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结果在大革命中成立的广大农民协会很快就在反动集团的围攻下而遭到彻底的破坏。
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了“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从的实践。[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在农村,因此,必须走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而要走这条道路就必须对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使广大农民拥有土地,使农民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的主力。基于此分析,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在农村彻底消灭地主阶级,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正确分析的典范,从而使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站稳了脚跟,进而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实事求是地对党的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成为了这一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3]而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再一次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不仅使旧解放区的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而且使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也得到了土地,从而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的进行,中国建立起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但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特点,因此,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党中央对农民土地所有制进行了调整,通过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将广大农民团结到农村公社中,从而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需要指出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共有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规律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党的土地政策,正是土地政策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再一次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看出,党的土地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从而也反映出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逻辑基础,正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不同的时期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不同的土地政策,从而促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为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谋福祉是党的目标。因此,以人为本成为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土地革命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要消灭地主阶级,但是,并不是像苏俄消灭地主阶级那样,在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同时也从肉体上对地主阶级进行消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没收地主土地后,只是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地主进行审判,而对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并没有一起消灭,而是在没收其土地的同时分配给其足够养活他们家人的土地,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抗战时期,日军对解放区进行封锁,因此,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在该政策的作用下,地主阶级打消了后顾之忧从而能够积极的支持抗战,而农民阶级虽然依旧受到地主的剥削,但是通过地主减租减息,只用向地主交很少的地租,从而使农民也能够生存下去。这一政策充分体现出党坚持以人为本来制定政策的原则。endprint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党在土地政策中再次加入了消灭地主阶级的内容。土地内容的变化并不代表党放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相反,这一政策反映出的依旧是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已经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只有彻底的消灭地主阶级,才能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础,才能使广大人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徹底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相比,地主阶级的利益必须进行消灭,只有彻底消灭地主阶级,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也都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新时期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做出了一些新规定,这些政策体现的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特点。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坚持的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的利益,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七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也各有侧重,但是,这些政策之间却又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其中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逻辑基础,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土地政策才能准确的把握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从而正确的反应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进而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提供强大的物质与阶级支持。同时,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也反应出了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原则。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党的政策土地政策才能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使党的土地政策能够顺利的得到实施,从而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叠加。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政策的制定要借鉴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辩证逻辑,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中国的国情。同时,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科学制定政策,使政策真正反映国情与人民的需要,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里峰.政策运作的辩证逻辑——战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J]. 江海学刊,2012(01)161-168+239.
[2] 杜敬.中国土地改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92(01)195-206.
[3] 吕波.开明绅士参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原因探析[J]. 理论导刊,2007(02)35-37.
【作者简介】
覃 敬(198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