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大而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重点探析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三方面所蕴含的当代价值,以此提高人们对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重视度,全面学习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关键词】 精神生活理论;新时期;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精神生活的论述,这些论述中指出人们对教育和科学的追求是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对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各种闲暇娱乐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精神生活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发展思想以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理论成果对于促进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将教育与科学作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对人们普及教育与科学,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沃土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
1、加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它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关系着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并使之成为所有国人一致的精神追求,全国上下建立起统一的精神价值体系,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推动国家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强调了上层建筑中精神建设的诸多要素在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让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在全社会实现普及,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生活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当人们普遍把追求精神满足也作为生活的重要目标时,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极好的主观条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所有中国公民的行为之中,并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2、不断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加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引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势必需要一系列正确正面的价值观作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我国的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积极创新改革的时代精神,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举起一面特色鲜明的大旗。
其次,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告诉我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又反作用于物质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以物质生活为保障,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才能够相应得到提升,反过来当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与质量普遍得到提升时,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还论述了精神生活层次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特点。精神生活层次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人类精神生活是有高雅与低俗之分的,当人们长期处在低俗的精神生活状态中时,追求高境界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总是能刺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多样性特点说明了文化的不同可以造成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多样性保证了层次性。精神生活的层次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证精神生活的高层次性。同时也不能一味的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要将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保障人民在精神文化享受方面有多样的选择。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涉及到的科学、道德、宗教、艺术、闲暇娱乐等精神生活的内容正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息息相关的。
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价值取向紊乱的现象,人们受困于多元标准的道德评价体系当中,任何一种行为或者选择都处在较为复杂的评价环境中,人们的很多行为都能够从正面反面两个方面找到合情或者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道德选择上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
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强调人们追求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这正完全契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谐”自然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和谐为本,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以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纽带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这样我们就向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更迈近了一步。
2、有效提升国民幸福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实现大多数人幸福快乐为最终目标的社会,国家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也应是让全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提高国民幸福感是政府全力以赴的重大工程,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梦的核心体现。
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标准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无论幸福的标准有多少不同,歸根结底,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的所有论述都是以人为核心,所有论点都在为人服务。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加强人民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这些都正是在为有效提升国民幸福感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层力量
马克思所论述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须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劳动性质的转变、自由时间的增加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这三个条件同时也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将精神生产放在同物质生产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马克思对人精神生活的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也同样表明即便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资本家阶级,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是贫穷而空虚的,更从何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endprint
1、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人自身的主观条件才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在这里主观条件就是每个人为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具备起来的观念的、道德的、文化知识等各方面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前提。
科学技术中所蕴含的科学哲理、思想等都属于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力量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因而将精神世界中的科學思想转化到实践当中去就产生了科学力量进而推动物质生产,为提高人各方面的素质提供物质基础;艺术的创造正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物化表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包括了人自身内在世界的发展;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核心体现,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认为人们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在此理论的指导作用之下,全社会提高对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视力度,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在实践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践是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实践使人成为“社会的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以精神生产为中心,提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精神生产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也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
社会生产是由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共同形成的,社会的全面生产也是这两种生产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影响,在创造精神产品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境界也在随之提升,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北京:哲学动态,2011.
[4] 牟成文.马克思精神解放理论简论[J].北京:哲学研究,2015.
【作者简介】
乔田语,女,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国民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