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似乎是诗歌书写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古人从《佛经》中挖掘出“世界”一词时,他们一定在慨叹“世”(时间)的无垠和“界”(空间)的宏大,并苦苦寻觅自己在时空地图中的位置。而今探索并没有停止,诗人们仍然在审视、感受、质疑一切客观的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纠结于与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或者试图在自己与世界之间划出界线。然而人终究是世界的一分子,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对于这种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察,本期“星青年”栏目的作品正是诗人们对自己眼中世界的解读,对一种既是观画者也是画中人的复杂身份的书写。
燕南飞的组诗《行走在大漠的脊背》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危机四伏、暗流涌动的世界:看似雪白静谧的芦花荡里,落日被小船顺手拖走,锥子般的流星刺得老蛙吞声哽咽,垂竿者试图钓起黄粱梦,河流借易容术行骗,鱼儿作为河流的同谋偷渡(《喊芦花》),这个世界与诗人忆古怀旧的思绪重叠:“大湖洗不去铁马汗迹”,万马奔腾,鸡鸣狗盗的故事似乎仍在上演,然而历史或世界之谜终归是不可解的——“打开封印的密码太长,你叫不开,他叫也不开”。行走大漠回望历史,个人的微不足道一目了然,爱恨情仇、战争阴谋都会在“大风甩袖”中“无疾而终”(《踏沙行》)。诗人还尝试在有限的篇幅里置入无限的悬疑,无论是选用“洗劫”“同谋”“暗箭”“密码”“悬案”等让人浮想联翩的词语,还是创造一些新奇诡异的意象(如拴住月亮、绑架香客的“指上烟”),抑或是让意象在不同的诗篇中出现,带来关于它的新信息(例如月亮,在《喊芦花》里,它的最后一只崽子也被捉住并捆绑,“那一颗丹心,乃是苍天所赐”,而在《指上烟》中它被埋进了地里:“此地无银/只埋了一颗三百两重的月亮”),都是在让人不断揣测:月亮有不确定的结局,唯一肯定的是它未能幸存于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
李王强的组诗《我有宝剑,藏于清流》更加明确地指向一个冷酷凄苦的尘世,“街头的人群有了吞云吐雾的法力,却始终欠缺慈悲心肠”(《霜刃》);这尘世命运无常,苦命之人“像半截历尽沧桑的土黄连,在命运的药罐里/一点一点往老里煎,一点一点往死里熬”(《马圈里》)。由此,“我”这孤僻之人对“这尘世这人生”有着“近乎固执的重重疑虑”(《疑虑》)。然而这尘世中的个体并没有全部被冷酷吞没,他们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反抗这尘世:商贩脚下的带鱼怒目圆睁,“早已被锻造成一把把坚韧的利剑”(《霜刃》);“我”心目中的刺猬最早浑身无刺,只是“将猎人射满它 周身的利箭,化成了刺,便以毒攻毒”(《疑虑》);“你”最初怀揣“尘世的金币”,但在空山的洗涤下,化为返回晨钟的清音(《返回》)。诗人在《我有》中更是塑造了一个强大到足以抗衡这尘世的内心世界:“我有巨石,藏于郊野,恰似/落入尘世的星座,压住/寥廓的荒芜,与飘移的浅薄”,这颗心正在等待知音的到来。
郭涛的组诗《异物志》,透过古书《太平御览》中记述的几种异域风土人情审视现代世界的包罗万象:“人民多,好猎大象”,于是我们仿佛看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的入侵,以及以狮子和老松为代表的野生生物的殊死抵抗;“穿胸人”活脱脱一副苦行僧形象,但也有充满爱情、青春、抱负、理想的过往,最终信仰获取了胜利,“在通往光孝寺的路口/布满鲜花”;“锦鸟”羽毛华丽,禀赋神奇,由飞来峰上的石头变换而成,然而并未能翱翔天际,只是“赤身裸体躺在五星饭店的骨瓷盘里”……奇异的意象映出众生在世界中的挣扎。
黍不语的组诗《像某种无法弥补的生活》轻描淡写地叙说着看似平淡无奇的世界。她貌似偏爱雪,《好孩子在雪中孤孤单单》中,“畏缩和恐惧”的“我”看着“满身炽热毫无畏惧”的“他”,雪映衬“我”的隔膜与孤独;《献歌》中的雪干净而虚无,“你”和“我”身处两地、各自安好,“一切都是最好的样子/没有什么要做的事/没有/要怀念的人”;《雪人》中的雪“白得还像刚刚落下来的样子/我小心地踩上去/像踩着一个人的内心”,雪人则是这片雪地上被人制造又抛弃的小人儿;《突然降临的雪》中,家里每个人似乎都是不幸的,“只有突然降临的雪看着这一切/并给出最后的善意的虚空”。无需多么繁复,世界就是最简单的模样,诗人与它保持着距离,却又默然发掘出它与人心之间最强大的关联。
这样的组诗《散记》有他个人的影子,于是世界便成为苦难之中带有光亮的所在。虽然“他们”拒绝了“我”(《窗外》),虽然时间让“我”孤独(《孤独颂》),但失落与破败中透出了欢愉的痕迹,就像人去楼空的房子依稀还能看见喜庆的春联(《甘露路》),“我”在辨认陶罐时还认出罐口硕大的“喜”字(《忆陶罐》)。《听雪》中逝去的人因为雪的送别而拥有了一场庄严的葬礼,《上班路上》的樟树如少女般充满活力,而《油菜花》里的人与世界最为和谐——“喜欢油菜花 金光袈裟,披在我喜悦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