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盛 原
如题,还有“铁杵磨成针”,为什么不把大杵切割成十几段再磨?又浪费时间又浪费物资。还有那个“笨鸟先飞”,我就想问了,咱们有谁听到这个成语后第一反应是:我一定不要当笨鸟,不要浪费时间。这种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还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龟兔赛跑,等等。当然,“龟兔赛跑”到底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
所有上面这些典故、成语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不怕方法笨,只要功夫下到家,持之以恒,便可达到目标。这个固然没错,这样的成功例子从古至今也能找到不少,但是!但是!这些典故也给我们带来两个十分消极的影响!
第一,它给了我们,尤其是天真又可怜的孩子们一个极端恶劣的心理暗示:孩子,你是笨的!你是愚公,你是笨鸟!我想大家在听见这些成语的第一个潜意识里的心理认同感就是:嗯,那个愚公,那个笨鸟,就是我,所以我只能用笨方法。别人八个小时能干完的事,我干十六个小时吧。别人一个月能干完的事,我干俩月吧。我不怕苦,不怕累!我就怕苦不够,要么怎么能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但是我觉得,这种遇到问题了先想“干!使劲儿干!”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懒惰。它纵容了甚至鼓励孩子们在思想上的懒惰。它在一开始就忽略了遇到问题后第一件该做的事,就是问自己: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我怎么才能最有效地改正它、解决它?使劲儿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进步并不显著,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干得还不够,继续干!且不说“挖”的方向对不对,大家想象的挖掘工具一定是一把铁锹,顶多再加一辆独轮小车,然后年复一年,重复性地动作。所以,中国许多孩子,进步的速度是慢的,学习的效果也不好。
我倒是觉得,咱们在教孩子们学习时,除了要引导孩子们找到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还要教给他们一个新的思维习惯,就是:我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得最好?如果别人八个小时能干完的事,我能不能六个小时干好?别人一个月能干完的事我能不能二十天干好?如果落实到练琴上,就是别人三天能练好的我能不能两天?别人十遍我能不能七遍?而不是二十遍、三十遍、三天、一个月……任由自己的头脑无底线、无休止地懒惰。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才能激活孩子们,包括家长、老师们长期以来被麻木的头脑和被埋没的潜能。我们多年来被教育成:别人干了十个小时,我要是不干十五个小时都对不起良心。现在应该换一换,如果本来八个小时能干好的事儿,我花了十个小时,我应该向浪费的那两个小时表示“哀悼”。
第二,愚公和笨鸟的思维,还给我们的孩子另一个心理暗示,就是:你是愚笨的,所以放谦虚些。这个“谦虚”,不只是自身品质的“冷静,能够时时看清自己”,更是一种在社会中要保持的“低姿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平安度过一生。自古“人怕出名猪怕壮”,万一“枪打出头鸟”了,冤不冤?所以,能确保孩子长大后保持低调的、不太壮也不太出名的,就是从小告诉他:“你是愚的,你是笨的。如果不信,我先用笨方法让你适应适应。” 笨办法用多了,人自然就笨了。你说这种教育,聪不聪明?所以愚公移山,岂止是学习的方法论,它简直就是“生存之道”!所以我觉得什么愚公、笨鸟之类的典故,不但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更夹杂着中国人与世俱来的油滑和狡黠……
谦虚,当然要谦虚。谦虚就是对自身状况有冷静客观的认识,谦虚就是实事求是。所以如果经过客观分析后发现自己比许多人强,就可以实事求是地向自己承认这一点,就像正视自己的不足一样。当然如果你比别人强,也不用一天到晚叫嚣这件事,这是情商问题,但是也不能自己骗自己,硬说自己是笨的。
那我们还要不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了?要!当然要!但是我们在开始挖掘之前,先想一想怎么挖、用什么工具,也许先发明出挖掘机来,再生产它一百台,最终比铁锹、小车要快多了。加上脑子,我们能移的可能不只是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