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文学致用
——从《〈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说起

2018-01-23 18:01吕红梅
孙子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孙武孙子兵法孙子

吕红梅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阎盛国新著《〈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一书。阎盛国,男,1972年生,河北康保人。在2003年、200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与《孙子兵法》研究。阎盛国从2007年开始《孙子兵法》的研究,并陆续发表相关文章。在《〈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出版之前,他与《孙子兵法》相关的文章曾在《史学月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些文章被《孙子兵学年鉴》收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以深厚的史学功底,融会以军事学、文献学、考据学等,将《孙子兵法》研究在“经世致用”方面实现重要的突破与创新。

《〈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共28万多字,重点对致胜哲学、战争意识、战略战术、文学传播以及古今应用个案做出了独到的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着眼于经世致用,将《孙子兵法》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超越了军事史的意义,应用到了文学传播、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多个领域。

本书既是当前《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解读古典兵学文献的典范之作。它突破了前人研究《孙子兵法》的局限,在资料的拓展方面作出重要尝试,这种努力同时带来《孙子兵法》研究的新视角。尤其体现在第四章“文学视野下的《孙子兵法》传播研究”,作者对唐宋诗人、元曲大家、明清小说家的作品渗透《孙子兵法》元素,以及《孙子兵法》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作了剖析。在这些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的文学作品中,《孙子兵法》的应用,恰恰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传播之深入和广泛。下文将详细评述书中对文学视野下的《孙子兵法》传播研究情况。

一、唐代诗人笔下的孙子与《孙子兵法》

唐代《孙子兵法》的传播情况,已故著名孙子学专家于汝波先生认为:“孙武在隋唐五代时期大致处于兵学‘亚圣'的地位,但其兵书《孙子兵法》的理论价值实际上被视为当时诸兵之首。”于汝波先生还指出:“一些非军事著作中也载有《孙子兵法》的内容,透露了书在不同阶层和领域流传的一些信息。”①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2页。可见,学者早就注意到了《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中的传播问题,只是对于传播状况如何,并没有人专门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从《全唐诗》入手,详细梳理了唐诗中的《孙子兵法》信息,进而论述了唐代诗人对《孙子兵法》价值的评论。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唐诗可以为我们探寻唐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极大的帮助。《〈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书中统计认为,《全唐诗》中有20多首诗歌涉及孙武和《孙子兵法》,其中有6首是借孙武的“吴宫教战”来评论历史和抒发感情。“吴宫教战”在《史记·孙子列传》中有记载,孙武携带兵书拜见吴王阖闾。吴王想要检验《孙子兵法》的实用价值,于是孙武在宫中摆起了军阵。可惜吴王不提供真正的士兵,只给了孙武一些宫女和他的两个宠姬来作为演兵对象。为了令行禁止,孙武杀掉了吴王的宠姬,严明军纪,用从无作战经验的宫女取得了演习的成功。这个故事在唐代有很大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贞在做《史记索隐》的“索隐述赞”中说“美人既斩,良将得焉”。唐诗中对孙子及其兵法的评价,有的是借事抒情,有的是感慨历史的变迁,世不同,而境遇也不同。

唐代诗人借用“吴宫教战”一事,或评价,或抒情。以林藻为代表,有三首诗肯定了孙武在此事中的执法严明:“强吴矜霸略,讲武在深宫。尽出娇娥辈,先观上将风。挥戈罗袖卷,擐甲汗装红。轻笑分旗下,含羞入队中。鼓停行未整,刑举令方崇。自可威邻国,何劳骋战功。”②《全唐诗》卷三一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3596页,第7629页,第7622页。还有诗人周昙、颜粲也是正面评价,他们都认为只要治军严明,使用孙武的用兵之术就可以平息战乱,安定边疆。以李商隐为首的几位诗人却对孙武的“吴宫教战”持一种委婉的批评,认为他做的有些过分。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深情、缠绵著称,他经常作诗抒发自己惜香怜玉的情怀,对于“吴宫教战”中无辜受死的美女,他难免伤怀。号称“三罗”(罗隐、罗邺、罗虬)之一的唐僖宗年间的诗人罗虬,早年间喜欢一个歌妓杜红儿,因故被拒绝后杀死了她,后来后悔了,但美人已逝。于是作诗《比红儿诗》,诗中这样写道:“总似红儿媚态新,莫论千度笑争春。任伊孙武心如铁,不办军前杀此人。”③《全唐诗》卷三一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3596页,第7629页,第7622页。南唐中主李璟也曾作诗批评孙武的无情和执法严酷。李商隐、罗虬、李璟三人皆生活在晚唐,彼时盛世已过,个人的政治抱负无从实施且生活颠沛流离,因此,他们借用命丧孙武之手的宫女的命运来感慨自己成了生活的配角,诗歌正是诗人切身社会经历的反映和心灵的呐喊。罗隐有诗《题杜甫集》:“楚水悠悠浸楚亭,楚南天地两无情。忍交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④《全唐诗》卷三一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3596页,第7629页,第7622页。罗隐借诗喻情,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人们苟安的忧患意识。在无奈的现实中,他没有机会找寻深谙用兵之术的知音,只能寄希望于死后了。诗中既有对孙武的羡慕,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唐诗中还有一些诗人赞颂了孙武的军事才华,如欧阳詹、贯休、白居易等。他们肯定了孙武的才华,更是羡慕孙武生逢其时,可以有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欧阳詹是进士出身,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写过《许州送张中丞出临颍镇》一诗:“心诵阴符口不言,风驱千骑出辕门。孙吴去后无长策,谁敌留侯直下孙。”贯休写过两首诗表达了对孙武军事和治国才华的赞赏,其一有《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写道:“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只见赤心尧日下,岂知真气梵天来。听经瑞雪时时落,登塔天花步步开。尽祝庄椿同寿考,人间岁月岂能催。”①《全唐诗》卷八三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9413页,第2524页。贯休将韩信、白起、孙武、吴起四人并论,认为只有他们才能有资格辅佐国君成就大事。

这些对孙武及其兵法的评价都蕴含了诗人自身的政治态度,折射了诗人们的内心感受,或羡慕,或惆怅,或无奈。

诗圣杜甫则赞颂了孙武的文学才华,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所处唐代由盛转衰的忧患。他在《吾宗》诗中写道:“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②《全唐诗》卷八三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9413页,第2524页。

唐诗中还有吟咏《孙子兵法》价值的诗。例如白居易“庙谟藏稷契,兵略贮孙吴”,诗中的孙吴指的就是《孙子兵法》《吴子》两本兵书。白居易认为用兵书中的策略治军,天下就会无虞。善于用兵的李德裕曾说过,治军打仗不劳驾《孙子兵法》,用姜太公的《六韬》就可以了。另外,诗人李渤、刘希夷、高适等都有诗作肯定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可见《孙子兵法》在唐代的广泛影响 。

二、宋代诗人笔下的孙子与《孙子兵法》

宋代,《孙子兵法》被官方列为武经之首,确定了兵学经典的独尊地位。与唐代相比,宋代的诗词成就也蔚为大观。宋词中对孙子及其兵法的评价不多,在宋诗中,有30多首与孙武和《孙子兵法》有关系,其中不乏大家如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他们对孙子及其著作的评价不尽相同,却都显露了宋代孙子及其兵法的文学传播。从宋诗中可见,孙子及其兵法在宋代有褒有贬,与官方对其武经之首地位的确立不尽相同。

宋诗中一部分诗人将孙武塑造成英武的兵家大师形象,如石介、祖无择、李廌、陈造、程珌等。他们都是从正面肯定了孙武的才华,或勉励好友,或期望自己也能如他一般有所成就。石介用诗想象了天下知名的文武贤士聚在一起,商讨军国大事的场景,其中有“账下立孙吴,樽前坐伊吕。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匈奴恨未灭,献策言可肤。幽州恨未复,上书言可取。好文有太宗。好武有太祖。先生文武具,命兮竟不遇。”③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二六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10页,第4417页。祖无择作诗劝勉友人建功立业正当时,他写道:“科名拾芥职三虞,落落雄才与众殊。为政人惊今遂霸,论兵自比古孙吴。倚庐已见因心著,结绶还陪辩色趋。不似冯唐空白首,汉皇今正渴嘉谟。”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二六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10页,第4417页。程珌则借助少数民族将领之口,将孙武塑造成了能打胜仗的兵家形象:“自言有将新孙吴,我欲与之同灭胡。呜呼亡胡岂难且,病兵怯将自逃逋。”

还有诗人蔡襄、汪韶评价了“吴宫教战”中的孙武。蔡襄把孙武刻画成了一个嗜好权力、滥杀无辜的形象。蔡襄认为孙武不听吴王的劝阻,执意杀掉两个女子,是“自欲逞威权”,蔡襄此处也并不是贬低孙武,而是借故事讽刺朝中不学无术、专事谄媚逢迎的大臣们。汪韶则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孙武在“吴宫教战”中的本意是不希望吴王因为美色耽误国事,孙武杀掉美姬是为了吴王的国家考虑,借教战之机只是孙武的一个巧妙的进言机会而已。

宋代诗人还挖掘了《孙子兵法》中的商业魅力。林光朝是宋孝宗隆兴元年的进士,他赞颂了李子诚的经商之道,认为他“千金治产似孙吴,珠箔银觥只自如”,像孙武、吴起用兵一样有计谋。《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提到过商人白圭介绍自己的经商之道:“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方岳则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展现了《孙子兵法》的魅力。方岳是宋理宗绍定五年的进士,他说飞英塔的建筑设计原理,跟《孙子兵法》的用兵计谋之奇妙不谋而合。《全宋诗》载有方岳《苻坚之苻从竹者非载赓呈似》:“天与西头扫泽苻,飞英亦暗合孙吴。冰肌起粟愁云母,水骨浮槎立雪姑。竹丈夫哉能崛强,梅兄弟者亦清癯。一蓑谁傍篷笼宿,画出寒江独钓图。”

虽然《孙子兵法》在宋代官方地位很高,却有一些诗人的诗词中显露出了对《孙子兵法》的排斥态度,例如司马光和苏轼。《〈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书中认为司马光借霍去病之口描述不学《孙子兵法》,是因为与他选取将领的理念不同,司马光主张用人以德为先,而孙武“重智重诈”。苏轼《赠青潍将谢承制》:“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诗中指出,周王用德退狄,汉武帝用儒术治国,因此他告诉谢承制,求取功名不必靠孙吴之术。苏轼在《奉和陈贤良》中更明确指出“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苏轼并不是不肯定《孙子兵法》中的计谋之策,而是担心世人学会了孙子的诡诈之术,使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如鸟兽搏击,婴儿互伤一样,失去了分寸和社会秩序。苏轼在此处看到了“兵者诡道”的两个方面,倒是颇具有辩证法的意味。当然,提倡学习《孙子兵法》的诗人也大有人在,如陆游、姜特立、赵汝回等。也有在学与不学之间犹豫,没有鲜明表态的,如李覯主张有选择的学习《孙子兵法》。

宋代诗人对孙子及《孙子兵法》的态度更加多样化,显示了在这个时代《孙子兵法》的文学传播,直接应和了《〈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中“经世致用”的主题。

三、明清小说中的孙子与《孙子兵法》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其内涵的《孙子兵法》内容,更是体现了该书的文学传播范围。《〈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书中以典型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为题进行了分析。

《水浒传》带有浓郁的战争色彩,这也为《孙子兵法》的“巧妙嵌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从中梳理出施耐庵对《孙子兵法》书写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切入可以为《水浒传》的研习者提供新的看点。繁本百回《水浒传》中对《孙子兵法》的作者、版本、战术都有所提及。尤其是《水浒传》中以《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来推演战争,显示了施耐庵对《孙子兵法》的个人解读非常深刻。如“火攻术”“水攻术”,梁山人物吴用、宋江、闻焕章等在多种场合下使用该战术,就是《孙子兵法》的应用。特别是“三打祝家庄”的战例,强调知己知彼,得到过毛泽东的赞誉。

《孙子兵法》对于《三国演义》的影响非常明显,其“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①陈颖:《〈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中国战争小说与兵学文化关系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关于这两者的关系学界论述较多,在《〈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书中就没有专文论述。

而在《〈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中将《孙子兵法》对《红楼梦》的比较隐晦、不易为人觉察的影响考证了出来。①阎盛国:《略论〈孙子兵法〉对〈红楼梦〉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作者认为,《红楼梦》隐含了《孙子兵法》的元素,林黛玉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如处女”“如脱兔”两个比喻,形容探春的处事风格,恰好与《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不谋而合,侧面反映了曹雪芹对《孙子兵法》的熟悉以及作者具有的兵学素养。这无疑是从细微之处洞察了兵学圣典和古典小说“鲜为人知”的关联之处。由此而言,从文学视域研究《孙子兵法》,显示了作者较为独特的学术视野。

《〈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将兵学典籍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的探讨,不但拓宽了孙子及《孙子兵法》的研究领域,也为我们研究和挖掘同类其他文献的价值提供了借鉴。《〈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探讨《〈孙子兵法〉经世致用研究》,开启了《孙子兵法》研究的新视野,使人耳目一新。

猜你喜欢
孙武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孙武专题研究》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武故里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