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
在纳西土司统治时代,丽江有不少险关要隘,除了雪山门关外,还有通往西藏的要津石门关、塔城关、九河关等,其中有个叫邱塘关的关隘,在今丽江县城南十多公里的关坡,这是古代丽江的重要门户。
木氏土司统治时,在此严密守关,任何人不得擅入。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出入(此关)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者入白,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明代丽江七州之一)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亦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连朝廷命官都不得随意进关,可见当时纳西土司视自己的领地如“古王国”,逞边邑王之威的意味。
在我下乡当“知青”时,常常骑自行车到这个古关下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七河乡知青朋友家串门,有时也到与七河紧邻的鹤庆县去逛有名的辛屯集市,因此常常路过这个古关隘。但当时对这个著名关口缺乏一种历史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没怎么留意。曾经有一次在距此不远的“木家桥”(即发现十万年前的“丽江人”头盖骨之处)附近的一个知青朋友处住宿数天,曾到邱塘关山上来玩,看到了被人们称为“丽江小长城”的古石墙,高约一至两米,蜿蜒连绵随山势延伸开去。
听放羊的老人讲,这是“木天王”修筑的长城,其实这不过是一道长长的军事壁垒,此壁垒修筑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1673),当时吴三桂反叛朝廷,虎踞滇省,纳西土司木尧不服从吴三桂,暗中派人与朝廷军队秘商对策,“随即调夷众聚邱塘关,先行砌墙堵御,以听调用。”(《木氏宦谱》),这就是当时砌的石墙,长约一公里左右。它与秦始皇所修建的巨砖高墙,难以逾越的长城完全是两回事。纳西语称这石墙叫“鲁再栽”,直译意是“石垒石”,可见人们也不过把它看作是一道石墙而已。当时对这一道长长的军事壁垒虽觉稀奇,但亦不怎么在意。
2016年,我又到这里调研,听熟悉邱塘关的本地老人和相飞(73岁)讲述了当地的一些掌故,据他说,邱塘关原来叫“玉龙关”,他还记得关口有这样的楹联:玉龙山上石狮子,锁住千秋人地脉;花马国里石牌坊,佑馨万代子孙贤。距“小长城”不远处,有个小村子叫老罗哨,过去是守关士兵的驻扎地,现在是一个小村子,只有5户人,可能其他守关士兵的后裔已经搬迁去其他村子。附近还有个地名称为“驻兵罗”(rhvq bbiuq loq ),意思是“驻扎士兵的山谷”,清咸丰年间杜文秀军队攻打丽江时在此发生激战,当时村子被毁的多,士兵伤亡也很惨重,现在有个地名叫做“季笃摆”(jil dvq bbaiq),是用来超度阵亡将士之魂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烧香的“般米志补”(bbai mi zheel bbuq),直译就是“烧香之处”。另外还有个烧烽火的塔,叫做“类吕古”(leil liuq gv),这个塔是空心的,可以在其中烧烽火,烽火一燃起来,在大研古城都可以看得到。
1998年,我到邱塘关下面的垓肯等村调查,了解到很多有关这个古代关隘的故事。与我同去的纳西语文专家和洁珍是当地人,著名歌手和学孔老人告诉她,她外婆的家族就是过去邱塘关守关人的后代。我专程到邱塘关的“烧岩谷”去考察了一番,并专门向和学孔等当地老人了解了这个山谷的来历。
“烧岩谷”在纳西语中叫“埃般罗”,意即“岩石被烧之山谷”。这个纵贯邱塘关山脉的深谷气势峥嵘,深谷两边的岩石呈一种深沉的红色,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它记载着早年纳西王(即明代成为土司的木氏)对丽江的一个历史功绩。
相传古时的丽江坝周围全为大山,而泄洪之处只有邱塘关的一个沟壑,其水平面与丽江南坝子的高度相差无几,因此南坝子是一片茫茫的汪洋。纳西王冥思苦想,要把这湖水排泄出去,好开拓出万亩良田。而唯一的办法是在邱塘山依山就势开出一个深谷,但邱塘关山脉到处是巨岩顽石,要靠锤钎锹镐等物开凿一个山谷谈何容易。
最后,聪明过人的纳西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采取火攻之法。他便令四乡民众砍来大量木柴,堆在原来用以泄洪的岩石山谷里,然后烧起熊熊大火,连烧数天数夜。然后叫人们将水泼在火烧过的岩石上,岩石一遇水,便纷纷开裂,人们便用铁镐、铁锹等将岩石捣掉。这样以火攻之法,慢慢地开出了这个长长的深谷,丽江南坝漫漫一片的积水就顺着这“烧岩谷”流泻下去了,于是丽江就有了最富饶的一片坝子。
我在谷底走着,谷中流淌着的是来自丽江南坝漾弓江里的水,我为这山谷中江水的变化而大为吃惊。水流是如此浅软无力,水中的石头还锈迹斑斑,简直就是一条垂死的山溪,而且这滞缓流动的水还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臭气。犹记得在我当知青的70年代曾来过这里,流淌在这山谷里的水是那样汹涌澎湃,而且水波清澈,山民们在山谷的水流中可以轻易地抓到大大小小的鱼。如此惨状全是因为多年前在丽江的南坝建了一个造纸厂,这种污染的工业彻底毁了漾弓江这条丽江著名的河,不仅彻底结束了芦花在风中飘舞,鱼虾在江中畅游,人们在周末纷纷来到这条垂柳依依,芦花随风摇曳的河流边垂钓的雅趣和景致,而且给像七河这样处于下游的村镇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2008年再到木家桥,看到漾弓江经过治理后,流过“烧岩谷”的水比上世纪90年代我所见的要好多了。
如今,经过很多年的摸索,故乡人开始意识到在高天大地施恩惠而赐福于自己的这一方秀山丽水中,应该怎么选择无害于它的发展道路。我盼望着,在不远的将来,清澈的漾弓江水,又将流过这古老关隘的山谷,给关下的民众带来吉祥和福音。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题目,可过分迷信风水,有时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厄运。我在邱塘关下的垓肯村调查时,和学孔老人对我讲了这么一个有关西关觉显复第塔的故事: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云游高僧到丽江,为木氏土司看地脉风水。他建议在邱塘关修建一个塔,以防止丽江地脉在此关“下冲”(走失其气势之意),不利于丽江的好风水。木氏遵其建议在此修建了“觉显复第塔”,十分雄伟壮观,在七河整个坝子和鹤庆县都看得到此塔。自从这个塔修成后,这个古老的雄关显得更加气象万千。从收藏于丽江黑龙潭、土司木旺撰写的《觉显复第塔记》中看,该塔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塔建成后又建了觉显塔寺。
觉显复第塔修成100多年后,有个鹤庆的风水先生放出话来,说邱塘关上的觉显复第塔正对着鹤庆县著名的云鹤楼,压了鹤庆的好地脉,影响当地的繁荣,并阻碍当地出俊杰。对风水十分迷信的鹤庆地方名流士绅听了这话后成了一块心病,觉得这座雄关上的塔似乎压在他们身上一般,木氏土司数百年的显赫威焰更使他们相信鹤庆是被这象征木天王气势的塔给压住了。
于是,他们开始绞尽脑汁想除掉这个塔的办法,明火执杖地去拆当然行不通。最后,不少富有的大户想出了一个办法,谁拆来一块觉香复第塔的砖,就以银子为赏钱。这样一来,很多常跑丽江与鹤庆街子的人贪图银钱,便顺道拆塔砖去领赏钱。时间一长,这座著名的塔就垮了。纳西族民间流传有一句话,“木老爷支生,该古塔别生”,意思是说“木氏土司的威焰熄灭了,邱塘关的塔也倒了。”从这句话和民间传说拆塔的时间上分析,这座塔的毁灭与1723年清廷在丽江进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的统治宣告结束的历史时期相呼应的。
据传丽江另一座著名的白塔也毁于“风水”之迷信。这座白塔即木氏土司于明洪武年间在丽江蛇山上修建的东圆白塔。相传“改土归流”后,被派到丽江任儒学教授的万咸燕(同时也是个风水先生),认为要稳固朝廷在丽江的统治,必须首先破坏木氏土司的所有“龙脉风水”。于是,被他认为是重要的木氏“龙脉风水”要害之一的蛇山白塔,以“蛇岂能生角”的借口给拆了。这座塔后来又得以重建,而最终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从这两座著名的古塔被毁的民间传说中,我不仅感受了纳西王室的盛衰兴亡,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风水”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那沉重而神秘的意义。
2018年1月26日,我和杨林军、和育苗、习建勋等几个乡友借来“徐霞客纪念馆”参加丽江古城文脉研究会年会之机,从“丽江人”考古发现遗址地的木家桥出发,走山路捷径去看觉香复第塔。
杨林军博士以前曾去看过觉显复第塔,但之前走的是另一条比较好走的路,这次则是重新寻找路径前行。我们一路在山路上跋涉,穿越如今已经很茂密的树林,东寻西找,披荆穿棘,好不容易寻找对了路径,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找到了觉显复第塔遗址,它位于一段残存的邱塘关“小长城”附近,在塔的位置远眺,整个七河坝区和远处的鹤庆坝子尽收眼底,青山绿水,田野阡陌,沟渠湖泊,风光如画。而眼前的觉显复第塔废墟,却使人唏嘘不已,塔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原是塔基座的大坑,眼前是一堆残破的砖头和石头。这座明代的塔的影子都看不到了。离觉显复第塔遗址不远,就是邱塘关管卡遗址,看得到一点断壁残垣,还有匍匐在地上的两尊石狮的残骸,但愿这个明代的文物能够在原地保存完好。
说起我国的风水文化,它有很多与天地自然环境十分吻合的睿智观念,但也有一些显然是迷信的观念,比如前文中说到的认为这个塔对下面鹤庆坝子的风水不利的观念,导致了这座明代古塔被毁,这样的教训是需要汲取的。当下我国强调要弘扬传统文化,但特别强调了一点,要学习和传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显然我国领导人也是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良莠混杂,糟粕精华俱存,必须去芜存菁,才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古老的风水观念,也是如此。面对古塔废墟,我有感而抒怀:
凭吊觉显佛地塔
古塔己无踪,夕阳照瓦砾。
风水成迷信,名塔遭拆毁。
山林默无言,清风泣往事。
理性在心中,方有美存世。
废墟警世深,后人当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