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时代脉搏 奋勇砥砺前行—浅谈国有文艺院团的创新与发展

2018-01-23 23:06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歌舞剧院团文艺

杨 霞

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与院团创作的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要向基层倾斜,要深入群众,服务人民,这是我们未来艺术创作生产坚定不移的方向。[1]舞台艺术必须根植于人民大众,这是文艺发展的前提,也是文艺打开市场的前提,而只有激发院团的内生动力,才能找准立身之本。

湖南省歌舞剧院建院六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证明:凡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老百姓所思所想的,不但专家认可,老百姓也非常喜爱。[1]因而,凡大型剧(节)目创作伊始,必是慎之又慎,多方论证,启动之前一定深思熟虑。从本团上演的几部剧目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湖南地域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或现实题材。有些同行说,湖南省歌舞剧院剧目成功率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题材选得准、选得好。其实题材你选或不选,它都存在,只是你有没有关注,当下党和政府提倡、弘扬的是什么,社会需要的是什么,老百姓内心期盼的关注点在哪里。这些如果都考虑到了,那么,题材的选择就不会跑偏。无论是剧院创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舞剧《南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舞剧《天山芙蓉》,感动中国、感动湖南的典型人物《温暖》,还是表现陶渊明千古美文的舞剧《桃花源记》以及大型音乐剧《袁隆平》,无不是把艺术的聚光灯对准创造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对准灿若星河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创作出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舞台艺术精品,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才可能让艺术作品获得充足的养料从而绽放时代的光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十多年前,为了创作舞剧《边城》,全体主创人员不但和沈从文先生的家人以及研究沈从文文学的专家们多次座谈,还到故事发生地湘西茶峒体验生活一个月。正是有了深入扎根生活的基础,舞剧《边城》荣获了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文华大奖”。[1]今天我们的艺术家们上九嶷,爬天山,走武陵,从安江到海南,每一部戏都是主创团队深入生活取得的成果,每一部戏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因此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双丰收。湖南这方土地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承载了无尽的历史变迁,为我们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艺术工作者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一定能从这厚重的湖湘文化中汲取精华,为创作出精品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文艺院团生产精品的准绳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但舞台作品又不同于刻板的说教,而是需要用精湛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需要充分地理解并处理好“三精”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好的剧(节)目能否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做到既叫好又叫座,直接关系到院团的生存和发展。有好的素材,一定要精准地提炼,在制作时不能随意,不能马虎,不能不讲究,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

以湖南省歌舞剧院的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创作为例,从2015年首演到2016年进入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终评,两年时间修改4次,而且是边演边改边提高,到目前为止演出60多场,演遍了湖南的14个市州,它作为湖南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是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大戏。由于我们本着精益求精、从高原向高峰挺进的决心,这部舞剧除在2015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新创剧目400万元的资助外,于2016年又第二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0万元全国传播交流推广巡演的资助,接着在2017年11月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年3月至5月将赴广西、广东、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演出,此番巡演城市多、影响广,是一次推广湖湘文化,展示湖南舞台艺术新成果的良好契机。事实证明,只有本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精”的创作原则,作品才能叫得响,走得远,留得下。

三、健全动力机制、优化人员配置是文艺院团发展的原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要求把文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2]国有文艺院团只有凝聚合力,增强走市场道路的自觉、自信、自强才能激发活力和效率。

湖南省歌舞剧院自2012年转企改制后,为完善管理,建立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用人机制。在各种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改革,不是卸包袱、减人员,而是让职工得实惠,事业上有更大发展”的原则,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紧紧围绕是否有利于艺术生产、是否有利于更好地解放艺术生产力,将“以人为本”理念融于具体措施中,以切实保障演职员工的权益。

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行绩效考核机制,设立“按岗定薪”“底薪加演出绩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转企改制后的企业不养懒人、不养闲人、不养无用之人;对于有能力的人给机会、给平台、给奖励。“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激发了演职员工的积极性。

四、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创新是文艺院团发展的脉络和方向

古往今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是永恒的话题。时间流逝,时代变迁,发展变化是必然规律,文艺无不遵循着在继承中再创造的规律。在转化中发展,是传统文艺“现代转型”的必然途径。[3]在继承上发展,打造有温度、有情感,具备人文关怀的传世之作理应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融合,才能塑民族文化自信,扬传统文化精髓。

其一,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应感受到时代的号召,立足本土与现实,大胆发挥艺术的创造力和无限魅力,向艺术本体发掘,整合民族民间艺术丰厚的资源,努力构建和推动艺术本体的发展。2017年,湖南省歌舞剧院新创舞蹈《钩钩伞》,其创作灵感来自编导们在采风中巧遇湘西苗族“赶边边场”的场景。舞蹈中男女演员巧妙地运用了钩把伞这一道具,做出勾腰带、踩花鞋、送鞋垫等动作,表现出了苗族儿女对美好爱情浪漫而大胆的追求。这个节目在“鼓舞四方—2017优秀舞蹈创作作品一览”上大获好评,在国家级舞台上展现了民族特色和湖湘风情。2018年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拟新推的大型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将演绎传统的民族音乐,融入新派民乐元素,与现代舞台表现形式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创新融合,亦将是一场文化氛围浓厚、传统意味深厚、音乐悦耳动听、场景引人入胜的多元音乐盛会。通过创新融合,我们深切感受到舞台艺术的恒久魅力,不只是炫目的灯光舞美、感人的叙事和动听的音乐,还需融入现代人的现代意识和思想观念,其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于,以人性和人文精神的开掘满足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其二,开拓演出市场是文艺院团取得经济效益的最根本的手段。2017年,湖南省歌舞剧院相继承接了“湖南国际旅游节”“东亚文化之都”开、闭幕式和“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湘江金融发展峰会等晚会,同时还将触角延伸到周边的地州市,承接举办长沙县北上山歌节、常德石门柑橘节等。湖南全省每年预计节会300余场,瞄准节会演艺市场,建立项目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金牌团队,承接各大节会、实景项目演出,大力拓展节会演艺市场,是培育市场主体,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效途径。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是文艺院团的优势与职责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劲旅。湖南省歌舞剧院近几年已出访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把中国优秀文化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2017年来看,剧院承担外事演出任务就有九批次之多,先后在美国、新西兰、韩国、芬兰等国刮起了中国旋风。我们也时常在想,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经过多年的探索,事实证明,还是要生成具有世界先进性的文化成果,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形成强势的渗透和影响能力。同样,传统文化产品“走出去”,也需创新驱动。[4]

六、发展转型中的文艺院团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期待

发展转型中的文艺院团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高精尖舞台艺术人才、院团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创意人才奇缺。视野宽、懂策划、善经营、会管理又熟悉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第一选择都是教员而不是演员,院团的管理、经营人才也有不少都是演员转岗上任。这样的现状是很难实现院团的发展和繁荣的。二是没有自己的剧场。文艺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就如同战士打仗没有自己的阵地,想取得胜利那是何等的艰难。好戏是磨出来的,好戏是演出来的,没有自己剧场的院团想出精品力作,想持续性地发展那是难上加难。生存发展的轨迹表明,一个院团的盛衰,往往取决于这个院团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突出人才,是否有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硬件措施。

我们希望,政府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顶尖文艺人才的引进培养,院团自身也应持续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我们要继续在出人才和出作品上下功夫,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当作我们的工作重心,以满腔的热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和社会。

猜你喜欢
歌舞剧院团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陕西,我的家乡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文艺范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