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虎
(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 100055)
行业博物馆,是指由行业出资或地方政府与行业共同投资兴办,反映本行业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类型的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出现,大多都是各企业事业单位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博物馆事业的产物。近年来,国家也频繁制定颁布了有关政策,为行业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在现代化社会里,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学习资源的公益性场所,其发展与需求正在不断的扩大。有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全国的行业博物馆数量已经达753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与大众关系息息相关,对于弘扬行业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社会公众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预见,行业博物馆的发展将是未来社会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行业博物馆在迅速成长的同时,常常会遇到体制、观念、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观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是行业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展陈内容、形式等方面专业性太强,与观众疏离隔阂、不接地气,这一点尤其在所属第一产业的相关行业博物馆表现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博物馆建馆比较早,处于我国行业博物馆建设发展初期,展陈形式设计较为传统,科普化水平有限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另一个原因是与所属第二产业的农业、食品、服装等博物馆比较,其行业知识专业性较强,学科背景浓厚,观众带入感不强。更广泛一点看,这也是科技类行业博物馆一直面临的问题。这些年来,行业博物馆在缩短与公众距离,消除因行业背景带给公众疏离隔阂等问题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努力。笔者结合在行业博物馆运营发展中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就此问题进行一番初期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共同促进行业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与发展趋于成熟的综合类博物馆相比,行业博物馆在行业文化资源占有,以及保护、继承和弘扬行业文化,普及行业知识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是树立行业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1]在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行业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早已经超越了为行业服务的范畴,成为展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行业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行业博物馆开放式办馆的理念。
开放理念要打破藩篱、与时俱进。在收藏、设计、展示、宣传、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按照综合类博物馆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运营,全面推进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内容科普化、形式设计和展陈手段多样化。在保证藏品安全前提下,破除神秘感,“让文物活起来”,尽可能广泛地向社会各界开放,增加其附属价值,让更多的人分享所属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成果,及其对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使行业博物馆的教育、科普功能为全社会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同业交流,强化与社会联系,与公众建立和谐的互动的关系。努力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局面,只有这样,行业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博物馆常规性展览包括常设基本陈列、临时或专题性的展览展示,通常是利用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设计制作的装置、模型、场景,甚至是简单的挂图、展品、展板等载体和媒介,来形象展示行业历史现象,解释技术原理,反映技术成就等[2]。行业博物馆不仅关注过去的历史遗存,也更关注展示现实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文化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使得行业博物馆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把传统和当下结合起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因此,公众希望在行业博物馆的展示中,除了了解行业文化和成就外,也需要在博物馆里看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和答案,进而对行业及现实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和展望。
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中国铁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同时又是相关轨道技术的综合运行体,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一直是公众出行的首选。作为展示这一行业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和建设成就的中国铁道博物馆,其受众涵盖了各阶层、各年龄段和各学识背景的社会大众,他们虽然来馆参观的目的和诉求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会有共同的关注点,调查表明,这些公众的关注点往往与博物馆展陈所体现和宣传的初衷不一致。譬如,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参观者对于高速铁路的关注不是集中在:高铁今后到底能够跑多快?它的技术有多先进、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它在世界上建设里程排名等内容。反而是:乘坐高铁出行安不安全?我们怎么可以便利出行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大众”与“行业”产生的直接问题才是参观者关注的重点,博物馆发放的观众意见调查表和现场观众调研的结论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大众与行业的关系”问题成为突破行业博物馆展览与公众疏离的关键,也应该成为设计展陈大纲的指导思想,脱离公众的需要,就行业论行业,高高在上,很难得到参观者的认同。
2017年,中国铁道博物馆接待到馆参观观众达到46万人,较以往有大幅增长,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并加大了与公众相关性问题研究和展示,不断提升完善展陈内容密不可分。
在展陈实施当中,许多行业科技类博物馆往往按传统的条目式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方式设计展陈。既从定义开始,到历史发展,结构体系,科学技术,最后实践应用。展览重点在前面两部分,不厌其烦解释定义、剖析原理,揭秘技术,而把公众最熟悉的,与之有关的实践应用轻描淡写带过。整个展览表现出来的有时甚至是大量专业术语的堆砌,即便在展示中也会注重专业语言的通俗化、科普化,但也脱离不了概念的解释、原理描述,这样的展览让观众不可避免地产生逃避和抵触心理,因为大量的专业术语无形中抬高了进入展览的门槛,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离大众认知远、不接地气,看不懂、没兴趣。如果调整展览结构,在展览加大并突出与公众相关性问题的比重,从与公众最相关的问题切入,展开主体内容的介绍,水到渠成地引入术语的解释,通俗化的技术原理展示,公众就能被与自身生活相关的主题所吸引住,很轻松进入展览里,对展览有心理认同感,不排斥,自然地从“被科普”转换为“入科普”的状态。
抓住行业与公众相关性问题和观众心理需求的研究,把行业的历史状况、科技进步放置在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和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层面去体现,形成观众心理需求导引展览的正相关机制,使展览保持与观众持续的心理互动和共振,增加公众对该行业变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信息相融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行业博物馆的展览对公众的价值和意义,达到教育、科普的目的。
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人和博物馆观众之间交流的直接途径,其设计水平直接反映了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层次,体现博物馆的学术素养和艺术气质。在内容设计安排上一马平川让人应接不暇,不但忽视了公众的心理感受、视觉体验,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展陈的效果。品质优良的展陈要表达出展陈的实用性、社会性、人文关怀理念。
这个层面是针对主体内容而言,对行业性博物馆来说,单独展示它的历史或是技术进步与发展都存在弊端。多数观众参观乐于接受历史,但对技术进步展示一般兴趣不大,技术展示与人文历史在设计上一难一易,稍有不慎就会使展览事倍功半,势必影响整个展览效果。但如果采用将历史与技术相伴,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展陈结构,让观众对人文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形成整体性的认识,观众接受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同时也可以避免展现知识的“碎片化”,提高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解读展览主体内容时,切忌将公众教科书和公开出版物等公众耳熟能详的信息原封不公的罗列展示,要尽可能的针对一些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观众,加大展览内容及文物内在关联性的信息挖掘,进行深层的历史文化拓展,解读展览主题和展品内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展览主体之外的信息融入在二维码、展陈介绍的折页、解说词之中,同时协调好与展览整体环境和设计的多样化处理。多种信息分层次地解读,可以帮助观众突破对行业博物馆认知的限制,满足不同观众的知识需求,展示内容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益于增强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兴趣。
好的展览展示在主体内容之外。采用什么样的题材,通过什么样形式,让公众产生观看欲望并从中受到感染,需要博物馆人依照当代社会公众对美的共同向往和审美观来塑造。心理研究学认为:美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人都是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主动追求美的体验和感受。博物馆之美存在于所设计的展陈中,展览人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来表现其意图[3]。在展览方式和手段上加深对美感的渲染和渗透,可以让展览更为吸引人。也显示出博物馆的策展能力和审美水准。这一点也正是目前部分行业博物馆容易忽视的地方,主要是在设计时,对于展陈所针对的对象定位不清晰,只注重内容的展示,在展览空间结构设计、展览风格上,以及灯光照明,颜色搭配、符号图案比例等细节方面关注不够,很容易把博物馆打造成行业教育展室或职工活动室。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给观众带来的愉悦感、求知欲,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
行业博物馆利用多媒体交互设计,对信息多样化、互动化、立体直观地展现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引发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增强对公众吸引力,提升展示效果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行业历史与新的科技发展与应用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采用数字技术,虚拟影像投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将逝去的历史还原,将晦涩难懂的新技术、新发明直观、生动的展示给观众,特别是饱含着故事情节的体验,更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总之,行业博物馆正在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如何与时俱进,给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积极开展行业博物馆展陈与公众相关联问题研究,对于博物馆展览展示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