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耶利及其琴学贡献考论

2018-01-23 19:27亓娟莉
人民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琴谱赵氏弹琴

■亓娟莉

赵耶利是隋唐时期著名古琴家,琴技高超,论著丰富,为当时琴学代表人物,探讨其生平及琴学理论对研究隋唐古琴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尚未有专门探讨赵耶利生平及琴学成就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赵氏生平、琴学理论及贡献等问题加以考察,以此就教于方家,亦期于隋唐古琴艺术研究有所补益。

赵耶利其名,诸史所录多有不同。除记作赵耶利外,或作“赵邪利”,又作“赵耶律”。《旧唐书·经籍志》:“《琴叙谱》九卷,赵耶律撰。”《新唐书·艺文志》:“赵邪利《琴叙谱》九卷。”《崇文总目》及《宋史·艺文志》又作“赵邦利”。此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有:“《琴法》一卷,越赵耶挈撰。”其后为僧道英《琴德谱》,结合书名及该书在目录中的次序,此“越赵耶挈”应即赵耶利。孙猛亦认同此处所录为赵耶利,又考云:“疑此人乃胡人,其名乃音译,故译名参差。”但文献中除记载赵耶利名字略为“参差”外,核其生平事迹,未有任何赵氏为胡人的线索,本文以为,此说似尚待进一步考证。

钱大昕《二十四史考异》以为《宋史》中“‘邦’当作‘邪’。字之讹也”。陈汉章亦认为“邪”字不误,“耶、邪字通”。按《新唐书》及钱、陈二家考释,赵氏名当记作“邪利”,但以笔者陋见,“邪”“耶”之中,似当以“耶”字为是。因为早期文献如《御览》所引唐《乐纂》《唐史》以及《旧唐书》均作“耶”,自宋人《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等始将该字记作“邪”,后《通志》《玉海》等均袭新志记作“邪”。以上几种文献,就成书先后而言,当以唐人《唐史》《乐纂》等为是。为行文方便,除引用文字外,文中赵氏姓名统一作“赵耶利”。

一、赵耶利生平考

史籍不载赵耶利生年,但《太平御览》及《册府元龟》等有:

《唐书》乐志曰:赵师,字耶利,天水人也。在隋为知音,至唐贞观初,独歩上京,遽入琴苑,畴之嵇氏。累代居曹,遂令曹郡琴者。所修《五弄》具列于曹,妙传濮州司马氏,琴道不坠于地也。师云:吴声清宛,若长江广流,绵绵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击浪奔雷,亦一时俊快也。(《御览》卷579)

《乐纂》曰:赵耶利居士,唐初天水人也。以琴道见重海内,帝王贤贵靡不钦风,旧错谬十五余弄,皆削凡归雅,无一微玷,不合于古。述《执法象》及《胡笳五弄谱》两卷。弟子达者三人,并当代翘楚。贞观十年,终于曹,寿七十六。弟子宋孝臻、公孙常数,百年内将传于马氏。(《御览》卷579)

赵师,字邪利,天水人也。善琴,贞观初,独歩上京。尝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绵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击浪奔雷,亦一时也。(《册府元龟》卷857)

据《唐书》《乐纂》等文献,赵耶利于贞观十年(636)终于曹州,卒年76岁。以此推算,赵氏生年当在公元560年,这一年是北周武帝武成二年,北齐皇建元年,陈文帝天嘉元年,距隋大定元年(581)立国尚有21年。《崇文总目》著录《琴手势谱》为“唐道士赵邪利撰”,《琴史》载赵氏“慕道自隐”,序又云其“弱年颖悟,艺业多通,束发自修”。赵耶利为道教人士文献多有载及,结合《琴史》文字看,似乎其很早就自隐修道,至于其究竟何时入道,因资料所限尚难断定。

赵氏本陇西天水人氏,但长期居于山东曹州,《琴史》甚至认为赵氏为“曹州济阴人”。曹州其时为北周属地,《太平寰宇记》卷十三《河南道》“曹州”条:“曹州济阴郡……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阴郡。”就归属地而言,这一时期赵氏应属北周人。

大定元年隋立,其时赵耶利21岁。赵耶利的青壮年时期在隋度过,其时已是名著一时的琴家,但似乎这一时期仍以隐逸修道为主。《琴史》云其“不见收擢,盖不求闻达故也”(见下引文)。至李唐立国(618)时,赵氏58岁,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贞观中曾至长安,以琴技“独步上京”“帝王贤贵靡不钦风”,堪称隋唐时期一流琴家。

《御览》卷五七九所引“唐书乐志”文字,不见于今两《唐书》之《音乐志》及《礼乐志》,而唐史臣如韦述、柳芳等所撰部分史志、实录、起居注等宋时尚存。岑仲勉《旧唐书佚文辨》以为:“《御览图书纲目》云《唐书》者,并韦、柳两书言之也,《旧唐书》者,指历朝《实录》等言之也,惟卷内引文又统称曰《唐书》,则直犹通名之唐史矣。”《御览》所引应来自唐史臣所编“《唐史》乐志”,此节文字或可补两《唐书》乐志之不足。

除以上文献外,北宋朱长文《琴史》亦载赵耶利生平:

赵耶利,曹州济阴人。慕道自隐,能琴无双,当世贤达,莫不高之,谓之赵师。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每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又言:“肉甲相和,取声温润,纯甲,其声伤惨,纯肉,其声伤钝,”尝以琴诲邑宰之子,遂作谱两卷以遗之。今传焉。其序者称耶利云:“弱年颖悟,艺业多通,束发自修,行无二过,清虚自处,非道不行,笔妙穷乎钟、张,琴道方乎马、蔡。”贞观十三年,卒于曹,年七十六。当文皇兴乐之时,而邪利(注:原文为“邪利”二字)不见收擢,盖不求闻达故也。或云,蔡邕撰《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以传大史令单扬。自扬十七传而至耶利,耶利传濮人(司)马氏①,又传宋孝臻,孝臻亡,师资遂绝。

《琴史》对赵氏籍贯、卒年的记载与《唐书》《乐纂》及《册府元龟》等文献皆有出入。笔者以为,《御览》所引《唐书》为唐代文献,《乐纂》为唐人所撰,②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应更为真实可信;《册府元龟》为北宋初官修文献,其可靠性亦高于《琴史》。《琴史》载赵耶利为曹州济阴人,大约是因其“累代居曹”,并且“终于曹”之故。

赵耶利不仅琴技高超,还授徒传艺。上引《唐书》乐志有“妙传濮州司马氏,琴道不坠于地也”,《琴史》亦载“尝以琴诲邑宰之子”。《乐纂》又云其“弟子达者三人,并当代翘楚”。《崇文总目》著录唐因寺僧道英《琴德谱》一卷,而“道英与赵邪利同时,盖从邪利所授”。《崇文总目》卷一:“《琴式图》一卷,阙。不著撰人名氏,以琴制度为图,杂载赵邪利《指诀》,又有白云先生《三诀》。”“天台白云”为司马承祯号,赵耶利、司马承祯皆道教中人,又均长于琴艺,《琴式图》杂载司马承祯《琴诀》与赵耶利《指诀》为一书,不知二者之间是否亦有师承。赵氏传授琴艺,从官宦子弟到佛道中人,弟子众多,受众广泛,其中不乏宋孝臻等琴界翘楚。且其琴道不坠,绵延“百年”之久,必是已形成自身独有的琴艺体系及琴学理论,可谓传承有绪,自成一派。故其在当时琴界地位及成就不可谓不高,影响不可谓不大,是“职业琴家中的代表性人物”。

做为杰出琴家,赵耶利还能自斫古琴。《困学斋杂录》:“商左山寒字号,赵耶利斫。”《辍耕录》卷二九载历代斫琴名家,隋有“赵取利”,疑“取”为“耶”字之误,所言当即赵耶利。

有关赵氏生平事迹,有一个问题堪殊注意,《乐纂》载赵耶利入唐长安后,“以琴道见重海内,帝王贤贵靡不钦风”,《唐书》载其至长安后“遽入琴苑”,或是赵氏曾以琴艺入为唐宫廷乐师?如若赵氏果入为宫廷琴师,则其影响必又有不同。

二、赵耶利著述考

赵氏不仅琴艺高超,且对弹奏技法多有论述,琴学著述颇丰,以下为文献中相关著录:

(一)《琴叙谱》九卷

《旧唐书·经籍志》:“《琴叙谱》九卷,赵耶律撰。”《新唐书·艺文志》:“赵邪利《琴叙谱》九卷。”《通志·艺文略》:“《琴叙谱》九卷,赵邪利。”此书两《唐书》均有著录,惜其文未有流传。就书名看,大约是有关古琴艺术的总体论述。

(二)《琴手势谱》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赵邪利《琴手势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赵邦利《弹琴手势谱》一卷。”《崇文总目》卷一:“《琴手势谱》一卷,唐道士赵邪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玉海》卷一一〇《音乐》:“唐赵邪利《琴手势谱》一卷。(赵师,字邪利,善琴。贞观初,独步上京)载调弦用指制之法及音律二十四时五图。”

所谓“琴手势”相当于弹奏时双手的位置、高低、力度以及指法的运用等,弹琴“手势”对演奏效果有重要影响。一些较为复杂的乐段,初学者如未经一定指导训练,有时甚至难以应付,因此“手势”在弹琴中十分重要。《崇文总目》载该书“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玉海》又云其“载调弦用指制之法及音律二十四时五图”,则《琴手势谱》应属图、文兼具的“图书”。按《玉海》所载,该书记录了古琴调弦及用指的方法,同时还附有音律及二十四时对应关系的图谱说明。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五音、四时、四方、五行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调和天人及阴阳等关系,乐才可以和畅。而古琴又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尤其重视“琴德”等审美体验与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所谓“音律二十四时五图”可能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

(三)《指诀》(《弹琴古手法》)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指诀》一卷,唐道士赵邪利撰。一名《弹琴古手法》。”《玉海》卷一一〇《音乐》

:“《艺文志》乐类:赵邪利《琴叙谱》九卷,《琴手势谱》一卷。《书目》又有《古手法》一卷。”又:唐赵邪利“《弹琴右手法》一卷,论指法四百余言。”《宋史·艺文志》:“赵邦利《弹琴手势谱》一卷,又《弹琴右手法》一卷”

《指诀》,又名《弹琴古手法》,亦简称《古手法》。《宋史》则录作“右手法”,《直斋书录解题》等作“古手法”,疑《宋史》“右”为“古”字之讹。《玉海》引《书目》文字,说明《崇文书目》亦载此书。

(四)《胡笳五弄谱》《执法象》《琴法》等

《胡笳五弄谱》《执法象》见于《太平御览》引文(见上引文),二种不见于目录文献,他书亦无征引。《乐书》卷一二八“胡弄”条:“刘琨世为乐吏,制《胡笳五弄》,赵耶利所修者也。”笔者猜测二者应该有一定关系,赵耶利《胡笳五弄谱》可能是对刘琨《胡笳五弄》的改编或增补。就《执法象》书名看,似仍与弹琴方法、手势等有关,未知是否即《琴手势谱》或《指诀》其中一种,亦或为赵耶利另一部琴学著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乐类载“《琴法》一卷,越赵耶挈撰”不知是否即赵耶利《琴叙谱》。

三、赵耶利琴学理论及其贡献

赵耶利不仅以琴艺“见重海内”,在琴谱撰修及琴学理论方面亦颇有造诣,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古琴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琴家,其琴学思想及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指出了吴声、蜀声及其风格特点

据笔者掌握的材料看,赵氏首次提出了隋唐时期琴乐吴声、蜀声问题。所谓吴声、蜀声主要指吴(江南)、蜀两地古琴音乐风格及审美的不同:吴声清宛,蜀声躁急,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特点。赵耶利作为北方琴学的代表人物,于截然相反的两种琴乐风格无所偏颇,皆持赞赏肯定态度,其不执一隅的批评态度甚为可贵,所具琴学审美意识亦超乎常人之上。恰如李祥霆先生所言,“赵耶利的美学观正是一位艺术风格极宽的大音乐家的美学观,在唐代古琴艺术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吴声、蜀声理论对当时及后人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崇文总目》载僧道英《琴德谱》一卷,该书“述吴、蜀异音及辩析指法,道英与赵邪利同时,盖从邪利所授”。僧道英著述亦论及“吴、蜀异音”,内容大概是对其师赵耶利吴声、蜀声理论的阐发,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赵氏吴声、蜀声理论的影响。《乐书》卷一四三“琴声下”载,琴声有“胡笳声、止息声、吴声、蜀声”等,已将吴、蜀琴风作为与传统胡笳声等并列的琴乐类别。

吴声、蜀声两种琴乐风格与吴、蜀两地斫琴方法亦或相关。《乐书》卷一四二《琴制》:“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雅而沈细,镣、越虚鸣而响亮。”《云烟过眼录》卷四“古今斫琴名手”:“唐雷霄、雷威、雷珏、郭亮,并蜀人。张钺、沈鐐皆江南人。”二书皆载唐代斫琴名家以蜀、吴(江南)两地最为著名,蜀地制琴清雅沉细,吴(江南)人斫琴虚鸣响亮,或琴中蜀声、吴声与两地斫琴特点亦有关联。赵耶利以古琴艺术大家的敏感和风范,首次指出了吴声、蜀声两种具有地域风格的琴乐流派的存在,并对二家的风格加以肯定,这一理论对研究隋唐时期古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名参古今,推动文字谱、减字谱的发展

就笔者掌握的文献看,赵耶利在琴谱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玉海》卷一〇五《音乐》:“琴则有桓谭、孔衍之操,刘氏、周氏、陈怀、赵邪利之谱。”指出赵氏于古琴之功以琴谱为最。《乐书》卷一二八“胡弄”条:“刘琨世为乐吏,制《胡笳五弄》,赵耶利所修者也。”《琴史》等又载:蔡邕有《蔡氏五弄》,“而古者手势所象,本于《蔡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按此,赵耶利当是以汉、南朝旧有琴谱、“手势”为本,在蔡邕、刘琨等前代琴家琴谱基础上重加修订,或并有所创制,形成新的琴曲乐谱。《乐纂》及《琴史》载赵耶利修正旧有琴谱数十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又“作谱两卷”以授生徒,至宋朱长文撰《琴史》时仍然流传于世,是赵氏于修定、编写琴谱之外,又撰有新的琴谱。明《太音大全集》(《太古遗音》)卷五言及琴谱渊源流变:“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世。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赵耶利制谱“名参古今”,说明其制谱参酌古谱,又加以创新、发展,从而使新谱具有了“易知”的特点。隋唐时期正是文字谱演变和减字谱产生的重要阶段,而较古谱“易知”正是减字谱的优点所在。古籍中多次载及赵耶利以古谱为本,修谱、作谱、传谱,大概正是在不断修订、编撰琴谱的探索,使琴谱逐渐变得更为“易知”,促进了“尤为易晓”的减字谱的产生。

《碣石调·幽兰》古琴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日本学者林谦三及我国琴家、史家多以为此谱为唐代写本。此谱后所附琴用手法辑录了隋僧冯智辨、唐人赵耶利等多家弹琴指法。其中赵耶利所著琴用指法为典型的文字谱书写模式。南北朝隋唐期间,文字记写琴曲的方式承袭了以文字表示演奏技法的传统,为琴人所广泛采用,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文字谱式,对中晚唐减字谱的创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和基础。吴钊先生认为,唐代中后期创制初期的古琴减字谱时,也是依据赵耶利《弹琴右手法》所订的指法加以筒化合并而成的,赵耶利在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结合史籍记载看,此说颇为中肯。

(三)图说弹琴“手势”,指出“肉甲”效用

赵氏所撰《琴手势谱》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21种,兼有调弦用指制之法、音律二十四时五图等,是以图谱形式说明弹琴手法。朱载堉《乐律全书》卷首乾隆《乙夘重题朱载堉琴谱》云:“盖琴之有书,自西汉;其指法,自蔡邕;著谱,自唐以前;谱手势,自赵耶利。”按此说法,以图谱说明弹琴手势似始于赵耶利,果若如此,赵氏于中国古琴弹奏技法的传承及发展功莫大焉。

《乐书》卷一四二“琴势”云:

古者手势所象,本《蔡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左大指象天,左中指象日,右无名指象月,右大指象大风,右食指象青云,右中指象高山,右小指象地,右无名指象下水。龙行者,指行如之。虎行者,指步如之。蟹行者,伦指如之。鸾行者,转指如之。轻行者,泛指是也。儒父吟,未接覆手是也。亮生啸,小起手是也。仙人笑,下璅是也。然弹琴之法,必两手相附,其犹双鸾对舞,两凤同翔,要在附弦作势,而不在声外摇指。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凡一弄之内,清侧殊途;一句之中,莫不有阴阳派润。至如《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凤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登垄》《望秦》,寄胡笳调中弹楚侧声《竹吟》《风哀》《松露》,寄胡笳调中弹楚清声,若此之类,非一可谓妙矣。

这段文字开篇论及“手势所象”本于赵耶利所修之《蔡氏五弄》;其下以五指与天地日月风云山水等的对应关系,谈及弹琴手势、指法,文中又再次提及“赵师弹琴,未有一声无法”。而赵耶利著有《琴手势谱》,该书“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笔者推测,上引文字很可能出自赵耶利《琴手势谱》或《指诀》。文中有关左右手十指所象、转指、轮指以及清侧之声等皆传统琴道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研究这一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另外《琴史》所载“甲肉”理论阐述用指甲、指腹弹奏古琴的效果,“肉甲相和,取声温润,纯甲,其声伤惨,纯肉,其声伤钝”,肉、甲对古琴演奏影响极大,是需要琴人注意的弹奏技巧。李祥霆先生认为“甲肉”理论指出了“最纯正的音质的取得方法”。中晚唐薛易简在其《琴诀》中再次述及“甲肉”理论,其“用指兼以甲肉”部分与赵耶利“肉甲相和”前后相承,一脉相承,这些论述不仅对研究古琴弹奏艺术有一定价值,对今日弹奏用指亦有启发。

要之,赵耶利作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承前启后的古琴家,琴技高超,琴学论著丰富,在琴道美学、琴谱传承等方面对古琴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参见《太平御览》卷九七五《唐书》文字。

②亓娟莉《唐人〈古今乐纂〉〈乐纂〉辑考》,《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163页。

猜你喜欢
琴谱赵氏弹琴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蔗湖琴谱》考①
会弹琴的沙丘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不一样的钢琴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用腿弹琴的孩子
赵氏的祖先造父
弹琴
教爸爸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