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早年有在陕北下乡当知青7年和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曾在河北正定县工作3年多,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之后又在浙江、上海等地或分管或领导过农业工作。正是有这些基层工作和生活经历,在数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在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持续而深入的思考,就“三农”问题先后发表了许多内容丰富、观点深刻的讲话和著述。他励精图治,博览群书,笔耕不缀。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他强调“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正定县“要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在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实践中,他总结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20字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他指出“要开阔视野看世界,摆脱小农意识,树立改革开放新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正定县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提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稳定农业、加强农业”,反复强调“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这与他担任总书记后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的思路一脉相承。之后,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和“三农”发展大局作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如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深刻阐明了农业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意义。
早在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就认识到: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农业生产本身,而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人类的技术经济活动与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结而成的网络结构。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抓住治国理政各领域的关联性、整体性、协调性问题,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他强调,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兼顾历史现实的整体协调思维。这些重要观点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进步的基本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的思维方法。他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央长期的既定方针,并且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指出:“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不能动摇。”他站得高看得远,既有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又有慎重决策的忧患意识,反复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统筹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及生态建设划出了鲜明、清晰的底线。
习近平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思维。他在宁德地委书记任上,1992年结集出版的《摆脱贫困》“跋”中点题: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针对传统狭义农业效益低的现状,他在1990年明确提出“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并以此为题撰文认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同时,习近平提倡农业综合开发:“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这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继续强调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提出“三权分离”,即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相互分离,回应了家庭经营本身的产权构造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在深化农村改革问题上,习近平在正定县工作期间就强调“改革戏必须大家唱,依靠群众是搞好改革的基本方法”“要把对待改革的态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坏,作为检验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他针对正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老化、工作能力差等问题,指出“搞好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保证”,强调“提高班子的战斗力,使之成为一支带领群众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在浙江工作期间,他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价值观念多元、民主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立推行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总结提炼了“后陈经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提升实践了“新仓经验”(生产供销联合与合作)。这是对农村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新型联合与合作的创新实践,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2016年4月,他作为党的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他指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的贴心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明确指出了各级党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加强新时期党委对“三农”工作的协调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立足世情国情社情的深刻变化,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其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共同的理论品格,体现了他厚重丰富的实践经验、博大精深的战略智慧、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推动“三农”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