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生
改革开放40年,是金山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40年。40年来,金山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经济质效,着力推动城镇更新,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更有魅力的上海西南门户型节点城市,让全区人民看到更多的变化,得到更多的实惠。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一幅美好的画卷正在金山大地徐徐展开。
40年前,金山在地地区生产总值仅2亿元,工业总产值仅2.3亿元,财政收入仅0.8亿元(40年前数据均为1978年数据)。产业布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经济实力弱小,发展质效不高。40年来,金山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保持了向上渐进趋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金山在地地区生产总值为978.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89倍;工业总产值为1822.6亿元,增长了792倍;财政总收入为418.11亿元,增长了522倍;区级财政收入为108.36亿元,增长了135倍。2017年实现“三个突破”,属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1102.1亿元;属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实现707.5亿元;区级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108.4亿元。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由化工产业“一业特强”向“两业并举”转变,加快以和辉光电为代表的“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1+4+4+8”的新型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现代服务业充满生机。全区现有世界五百强企业27家,有西门子、联合利华等著名企业,形成凤凰自行车、石库门黄酒、红双喜器材等全国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作为农业大区的优势,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百里”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过40年的发展,金山的产业布局日益优化,经济实力和财力不断增强,正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设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40年前,金山大部分地区均为农田、荒地,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本没有大型商业综合体,滨海地区更是人烟稀少、一片荒芜。40年来,金山坚持建管并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强化功能配套,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注重规划引领,加快“1158”城镇体系和“一城一带一圈”建设,金山滨海地区、亭枫城镇发展带、中部生态圈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规模和形象有效提升。注重项目支撑,龙泉港西侧围填海项目开工建设,廊下郊野公园、鹦鹉洲湿地建成开放,枫泾古镇保护性开发、朱泾棚户简屋改造、亭林大居等项目进展顺利,城市沙滩成为最具海派风格的城市海岸,枫泾镇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注重综合配套,建成金山百联、大连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商业综合体,国内首条市郊城际铁路金山铁路支线开通运营(原为沪杭铁路金山卫支线,1974年建成,承担上海石化的货运及市郊客运,后因公路逐渐完善,客运功能逐渐萎缩。2012年改建通车后,金山至上海南站,车程只需30分钟),沪杭高铁贯穿北部区域,“八纵八横”主干道贯通区内(有7条高速公路跨经境内,总里程99公里,是国内高速公路最集聚的区域之一),金山成为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经过40年的发展,金山滨海城区拔地而起,渐成规模,功能配套日益完善,正建设为上海西南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40年前,全国高考刚刚恢复,金山教育、卫生、体育各项事业刚刚起步,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可用“百废待兴”来形容。40年来,金山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持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推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新建了中侨学院、世界外国语学校、杭州湾双语学校、金山中学等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能级持续提升。完成了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迁建,新建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能级不断提升。新建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启动“一镇一品”提升工程,举办了国际啤酒节、国际音乐烟花节等活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新建了区体育场、体育馆等场馆,成功举办了区运动会、沙滩排球、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经过40年的发展,金山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通过国家卫生区复评审,再度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社会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40年前,金山绝大部分人口均是纯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农业,收入较低、购买力较弱,生活较为贫困。40年来,金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按照“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的要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三最”问题,让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5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9元,增长9.9%。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2亿元,增长10.2%;新增、净增就业岗位17996个和4984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落实养老等各项保障政策创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受理申请4831人,符合条件并接受护理服务3750人,护理服务率名列全市前茅。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家、助餐点9个,新增老年睦邻点95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发放老年综合津贴1.7亿元。推进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险制度调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35亿元,10.6万名原镇保人员顺利转入职保。社会救助21.3万人次1.1亿元,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体系,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累计受益家庭997户,完成5486户在外过渡动迁居民安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亿元上升到456.2亿元。每年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实事项目建设,在全市郊区率先实现集约化供水。以枫泾供水工程通水、石化地区社会性供水切换、所有内河小水厂关闭为标志,至2013年6月全区人民全部喝上黄浦江水。加大村庄改造力度,旧住房完成改造16.9万平方米,村庄改造完成10630户,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无违居村(街镇、工业区)创建、防护林建设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过40年的发展,金山的农民大部分转为市民,生活收入更加丰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
改革开放40年,是金山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这为广大乡村包括上海郊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金山必须抢抓发展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融入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更好对接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构筑“四大优势”、打造“四大品牌”任务,更好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跨越崛起的“金山路径”,激发充满活力的“金山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金山环境”,续写繁荣幸福的“金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