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汝云
我1998年退休,先后在青浦、宝山和市农委工作。下面我主要结合自己在宝山工作的亲身经历谈些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宝山率先进行熟制改革,20万亩粮田全部由三熟制改为两熟制。同时,减少10万亩棉花改种粮食、甘蔗、药材和部分蔬菜等经济作物。农业熟制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出,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当时宝山还发展了万头猪场和千羽蛋鸡场,从1984-1987年,宝山家禽上市量增长16%,鲜蛋上市量增长26%,水产品产量增长70%,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以上,农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使农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实践证明,凡是乡镇企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就比较好,农民也比较富裕。上世纪80年代,宝山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平均每年都有25%以上的增长速度。乡镇企业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基础。另外,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当时宝山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大力发展仓储业,1987年就有57个仓储企业,每年创收5500万元以上,得到当时的交通部的表彰。还积极发展宾馆等服务行业,如当时郊区最大的“宝龙宾馆”,设施比较先进;在友谊街道和庄庙等地发展商业网点,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大发展。1984—1987年,宝山区级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8亿元。第三产业占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三分之一,成为当时郊区第三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之一。
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以增强经济活力。在二、三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宝山还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与香港联合发展集装箱运输企业,与法国阿尔贝兹建立葡萄酒生产联营企业,与日本大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还先后与国内的江西、辽宁等地合作建立联营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经济,以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四、积极开展乡镇行政体制改革。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下面成立农副业公司。在农业领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后在行政区划方面又撤销了吴淞区,实行行政区划调整。为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还撤县建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把上海“三农”工作做得更好,我提三点建议:
一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地域小,资金雄厚,经济发达,完全有条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海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锐意进取,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做好做实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争取向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要扎实建立农业基本保护制度。上海耕地资源稀缺,土地金贵,建立一整套农业保护制度刻不容缓。我到日本参观考察过,他们那里的农协威信很高,可具体帮助农户解决贷款、投资项目选择等问题。我们也应学习借鉴。
三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要抓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我老家在崇明,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农民种了不少树,但如何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办法不多,要研究具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