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颂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5句话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即:一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二是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三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个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非常具体明确,问题是如何贯彻。
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总抓手,立足市情农情,用足用好中央、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从基础抓起,把短板补齐,争取上海在全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列。我个人的看法,历史遗留的短板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郊区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自然生态与农业农村发展不相符。尤其突出的是农民居住分散、村不成章,如崇明区、浦东新区东部等等。在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方面有所欠缺。应该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落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较长时间以来,种植业投入的农药化肥太多,造成土地酸化、土壤僵化、有害物质超标。上海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这意味着,如果不解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身体健康。
(三)郊区农村普遍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的情况,这与乡村振兴发展格格不入。不少村庄缺产业,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除了农民老龄化之外,还存在一些残疾、智障、孤寡等特殊困难群体,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这些,如沿用过去的社会治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乡村发展形势需要,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可能造成极其分散的土地与农户与农村的水电气信(宽带)等现代化设施不相适应;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综合性的、有特色的农业企业难以形成;新出现的郊野公园,会出现投入与产出、带走与留下、养活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发展“三农”事业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一是在时间上看得远一点,二是在空间维度上看得宽一点,三是在具体操作上动作实一点。搞好“三农”工作,在体制机制上一定要创新。这个体制机制创新,一定要适合我国国情,不能从发达国家引进什么就照搬什么。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重点倡导“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从浙江看到的经验,值得借鉴。
创新强农就是要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系统。
协调惠农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协调发展。如积极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农业职业经理人等,进一步加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
绿色兴农就是要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如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强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集中处理;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
开放助农就是要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共享富农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共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如上海郊野公园建设,必须要考虑农民利益,考虑农民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在农村基层。这个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既要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基础,也要推动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坚持系统思维,谋全局、抓重点、善统筹、重实干,蹄疾步稳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一)建立起能容纳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经济构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比农业产业化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多样,业态创新更活跃,利益联结程度更紧密。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二)要逐步形成极具特色的若干产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应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逐步形成极具特色的若干产品。要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也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还要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三)要大力鼓励发展农村“互联网+”。据有关调研,电商创业、电商服务、“互联网+乡村旅游”等将成为返乡创业者重要选择。“互联网+”将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