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欢凯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如今仍有许多人所理解的“音乐”比较片面,把单纯的音响当成音乐,“声音大的就是好音乐”、“持续高音的就是好音乐”等观点也是不计其数。要修正大众对音乐的认识,改善部分人音乐审美缺失和认识不全面的情况,必须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并引导学生建立美学意识,提高学生音乐美学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音乐审美教育常常在学校音乐教育不被重视,仍有许多教师以教化取代审美,以认知取代感性,渐渐地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千篇一律、随波逐流,审美意识更是得不到升华,音乐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
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学校也求速度、抓成绩。在这个教育背景下,音乐沦为了学校和教师教化学生的工具,日渐形式化、边缘化。音乐是丰富而可被感知的,当音乐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化的工具时,音乐将失去它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认识音乐、感知音乐,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甚至使学生养成错误的音乐审美认知。
要真正走进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纯粹技能的层面。要将亲身体验和知识技能相互结合,相互贯通,才能使音乐教学事半功倍。学生收获到的不应仅仅是教科书里的内容,更应该是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深刻感受,只有真正感受音乐,走进音乐,才能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再者,教师要处理好“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关系,将学理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感悟体验音乐。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音乐史直接的知,是直接经验,是综合的,而仅仅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的知是间接的知,是单纯浅薄的。
就我个人来说,在我初步学习中国作品《百鸟朝凤》时,我清楚歌曲背景,了解其十分典型的中国风韵音乐风格,明白其音乐形象,但就是弹不出其中的韵味来,十分苦恼。这时候钢琴老师启发我,可以找一个清晨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鸟叫的声音,感受歌曲中的音乐片段和哪种鸟鸣声相对应。当我亲身去感受音乐,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时,我才真正的明白音乐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鸟的鸣叫声和歌曲的片段能一一对应起来。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的钢琴曲不是乐谱和音响,而是立体的、有表现力的音乐。
再者,当我刚接触拉威尔的印象派作品《小丑的晨歌》时我以为印象派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节奏自由朦胧,没有把握好歌曲的音乐风格。当我弹了一段旋律发现味儿不对时,才意识到接触一首歌之前应该先了解好作曲家、歌曲背景、音乐形象等信息。在钢琴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你认为小丑的形象是什么”引导出小丑“人前欢乐人后悲伤”的形象,我有了感性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弹奏出歌曲不同部分不同的音乐情绪。
在平日学习中如何真正走进音乐是一个理论的难题,更是实践的难题,多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学校教育灌输的“音乐”概念,音乐不只是音响效果,不只是音的高低,不只是力度大小等等。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我们听到音乐时,我们要重点关注音乐的结构信息、内部信息和联结信息。结构信息是音乐的形式所能呈现的信息,即音高、音色、音强、音值等,它是直观的;内部信息是指音乐中蕴含的内容,其中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联结信息是音乐中所赋予的意义,既有作曲家的用意,也有文化中的指向意义。教师在教授音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音乐的各个方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灌输正确的“音乐”概念给学生们。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音乐美学的相关问题时,要采取适合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要培养学生拥有音乐审美的意识,首要条件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与欲望。教师作为引路人的角色,要在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审美趣味,把握音乐的文化方式,通过音频、视频、文学故事、绘画等手段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认知水平。
音乐审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视音乐审美,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首先,音乐是“听”的艺术。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肯听”到“懂听”,再从“懂听”到“喜欢听”,让学生从听觉的渠道真正走近音乐,感受音乐。其次,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要重视美育,做到“以美育人”。在音乐课堂中重视音乐审美功能进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无比重要的。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到用正确、恰当且适合学生的方法授课,重视音乐审美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才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认知,提高音乐审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