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与新闻结合的操作思路与模式探讨

2018-01-23 17:53:21马虎振
今传媒 2018年8期
关键词:华商报都市快报选题

马虎振

(华商报时政新闻部,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年来,实验新闻已成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实验和新闻,二者结合究竟会碰撞出什么?二者结合的操作思路和模式有哪些?实验新闻操作必须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尝试以《华商报》和杭州《都市快报》等媒体的新闻操作实践为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一、新闻报道引入实验的原因

实验与新闻,是两个看起来并不搭界的领域。以前除了科技新闻会报道一些重要实验外,在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中甚至很少出现实验的字眼。但这些年来,实验新闻已成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何谓“实验新闻”?业界一般认为,是指用实验的方式来揭露真相的报道。从报道方式来定义实验新闻,是指记者亲自参与或见证实验全过程,探求一些生活信息、生活现象的真伪,并通过对实验过程、数据以及结果的报道,给读者的生活以实用性指导意见[1]。

提起实验新闻,笔者首先能想到的最早的一篇报道就是2007年杭州都市快报的报道《令人不安的剑麻》,至今仍令很多媒体同行印象深刻[2]。

报道的由头,是一封读者的电子邮件,讨论的是在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打造品质小区中发现的一个很小但很具体的问题:杭州某小区在进门坡道旁边、中心花园孩子们最爱攀爬的大石旁边都栽植了剑麻,很容易伤人。

剑麻到底有多危险?都市快报记者用香蕉、苹果、报纸等物品做了实验,结果香蕉被刺穿、苹果被刺入2.2厘米、报纸最多被刺穿16张……

报道分析了城市和小区绿化为何喜欢选择剑麻:因为常绿、易养、分隔效果好——谁都怕被扎。报道还链接了剑麻伤人的典型案例:有外地学生被刺瞎眼睛,有幼儿被刺伤大腿。

这样的报道当然很有说服力。该报第二天的追踪报道中,有安全隐患的剑麻就被移栽,追踪报道还进一步评论指出:共建共享品质生活,需要移走管人的念头,移进服务的意识——“我们的生活不要剑麻来管”。

从一件很小的事入手,最后升华到管理理念的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产生了社会影响的实验,同时也是一篇成功的报道。

新闻与实验的结合,何以产生了这样成功的“化学反应”?

笔者认为,这要从实验和新闻的特点,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来分析。

“科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实践形式。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3]。

从实验给公众的一般印象来总结,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客观性,谁说了都不算,有实验结果为证;其次是严谨性,实验证明的过程必须科学严谨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第三是未知性,实验是对未知结果、未知领域的求证和探求过程,在实验前并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的;第四是新奇性,实验是通过实践的办法探求新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而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真实、及时、准确。另外,由于新闻是公开发表的,具有公开性;由于需尽快报道新闻事实,具有简洁性。此外,重要性、新鲜度、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等,一直也都是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操作中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此外,客观、中立、平衡、有建设性等要求,也被不少媒体作为记者、编辑必须遵守的原则。

把实验和新闻两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客观、准确、严谨方面是有共同的要求的。同时,实验有科学探究的目的,也有应用方面的目的,在引导生活、服务生活这方面,实验探索和新闻报道两者也有一定的交集。

在这样的共同基础上,两者一旦遇到合适的选题得以结合,就会碰撞出新“能量”、产生出新效果:

1.实验内容因为报道的公开具有了新闻性,产生了更大影响力;

2.新闻报道因为采用实验的方法,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3.新闻采访借助于实验,多了一种求证和监督的方法;

4.在可读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等新闻操作理念影响下,实验也越来接地气,越来越生活化,实用性也越来越强。

既然能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两者的结合受到媒体推崇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以实验验证为特色栏目的兴起

以实验验证为特色的栏目,笔者印象中最深、最早的是2003年开播的《流言终结者》,这是美国的一个科普电视栏目。主持人利用自身专业和技巧,针对各种广为流传的谣言和都市传奇进行实验验证。

在国内,电视媒体中最早开始以实验为主要形式且取得了很大影响力的栏目,应该始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原来如此》,该栏目于2010年12月12日开播。“这是一档以实验体验为特征的科普栏目,在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质疑假设、实验求证的调查手段,给予科学探究。”[4]

2013年4月28日起,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又开设了一个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每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环节等构成,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5]。

纸媒方面,多家报纸也开始进行此类形式的尝试。2011年6月17日,华商报《生活实验室》栏目正式设立,并刊发了第一期实验新闻——《电器有辐射 教你怎么防》。此后经过一次改版,栏目名称改为《好奇心》。从那时起到2018年7月初,该栏目刊发的实验新闻数量约有200期。这些实验新闻的选题涵盖了生活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科学探索等诸多领域,成为华商报特色栏目之一。

而杭州都市快报在实验新闻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其他纸媒的前面。早在2013年,杭州都市快报社和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合办了国内第一档求证、调查类新闻电视栏目《好奇实验室》,口号是“口说无凭,实验为证”,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上同步传播,成为融媒体的早期雏形[6]。

如今,不少地方的报纸、电视都开设了以实验为特色的栏目,受众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新的报道形式。

实验新闻为什么会如此走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自媒体、新媒体的繁荣,每天人们都会接触到大量似是而非、难辨真假,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需要对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是否正确进行验证和确认,但个人往往不具备条件;另一方面新科技不断迭代升级,人们希望通过关注现场实验来获取新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新闻栏目刚好适时给公众提供了这样的服务,加之杭州都市快报等媒体以此栏目为重要抓手,进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实验,不仅有传统的报纸文字报道讲述实验过程和启示,还融合了视频报道直接给公众展示实验过程,所以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追捧。

三、实验和新闻结合的操作步骤和模式

总结杭州都市快报、华商报的报道,实验新闻操作过程主要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结合时下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或新闻来确定选题;

第二,研究选题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步骤;

第三,进行实验准备,主要包括样本选择和采集,实验器材、工具和场地的准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和评估等;

第四,进行实验验证,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第五,必要的话还需对实验发现的问题进行各种适宜的延展。

从实验新闻操作过程可以看出,实验是获取问题答案的主要途径,但实验选题、操作思路、分析总结则是在新闻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其实,实验和媒体的结合不只有“实验新闻”一种形式。由于操作思路和理念的不同,“实验+新闻”可以有多重出口:

实验与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就是科普栏目,比如央视《原来如此》;实验与谣言求证结合起来,就是辟谣栏目,比如美国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实验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就是特色专栏,比如华商报所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题实验新闻;实验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就是生活服务,常见的都市报报道的实验新闻就属于这一类;实验与与新闻监督结合起来,就是新闻调查。同时借助于实验,一些媒体还开始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比如打造“××质量报告”栏目。

四、实验与新闻互动的聚合影响力

在经过多年实践后,实验验证已经逐渐成为媒体常用的信息采集手段。不仅在实验新闻栏目中运用,在很多日常新闻和调查性报道中也常见采用。实验与新闻事件及时联动,这种报道的聚合影响力,值得引起业内关注。

比如,华商报开设《生活实验室》栏目一年后,实验就逐渐开始成为不少记者的“新手段”,在常规报道和调查报道中也开始采用。

2012年12月9日,华商报刊发了记者谢涛、杜俊岭采写的《环卫服穿过半年后 反光条50米内看不清》的报道,这篇报道就采用了实验的形式来进行验证。新闻见报后,立即引起西安市市容园林局高度关注,央视2套和13套也推出了相关专题报道。而此前自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3日,西安共发生107起造成环卫工伤亡的交通事故,其中12人死亡,12人重伤,这些事故大部分发生在凌晨或夜间。该报道见报后的当月月底前,带有LED灯的反光背心便开始发到沣东新城的环卫工手中,而莲湖区也于当月26日为辖区2747名环卫工换了环卫服冬装[7]。

杭州都市快报也很注重实验和新闻的及时联动。比如2018年6月27日刊发的《你家的智能锁安全吗》深度报道,用了8个版面,其中实验部分用了三个版。这个报道介绍了一种可以打开指纹锁的小黑盒,有可能成为严重安全隐患。报道从小黑盒被人用来在浙江国际门博会上“踢馆”,破解了很多品牌指纹锁讲起,之后进行了实验验证、专家分析、市场调查、分析总结,指出“最大的漏洞在智能锁的电机输入信号上”“智能锁的产业结构 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安全漏洞”“智能锁抗电磁干扰能力不能等同普通电器产品 智能技术日新月异 但智能锁国标严重滞后”等问题,将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透彻、立体式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巨大反响。同时,智能锁国家标准问题也受到了媒体关注[8]。

这种把实验和新闻调查结合起来的做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于谁也无法确知的东西,以及缺乏可靠信源但可以用实验进行还原和验证的采访任务来说,采用实验验证来获取关键信息无疑是最有效的。

当实验新闻与新闻事件联动,必须要注意时效性。此外,这种联动是相互的,并非只是单向的。除了从新闻中发现实验选题,有些实验还可能反过来成为新闻报道的线索,比如都市快报《你家的智能锁安全吗》报道之后,多地媒体纷纷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了报道。

五、实验新闻选题及操作中应该把握的原则

实验新闻并非很难做,但想做好也并不容易。根据这些年来的具体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选题、实验、认识三个层面都要有所把握。

首先,应确保选题有价值,最起码不能让人反感。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和传统价值判断。比如荷兰BNN电视台《实验品》栏目2011年播出的一期主题为《人肉味道怎样》节目中,两位男主持人亲自出任“人肉”实验品。在节目中,两人来到诊所,分别在腰间及臀部割出一小块肉,请厨师现场烹煮,完成后以酒佐食,遭到观众痛批[9]。

要真服务,不要假服务。一些媒体的实验新闻选题看似很有服务性,仔细看过后觉得并没有多少增长知识,也不能提升认识水平,对生活也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新闻。

题材范围应不断扩展,若仅仅局限于某领域,时间长了就会令人生厌。

其次,应确保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的方法要科学:样本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测量器具的准确性要有保证。实验条件的设置要尽量纯化,但若是模仿还原实验,应尽量参考实际情况设置实验条件。

实验人员要具备科学精神,首先态度要端正,要避免预设结果,避免马马虎虎,要尊重实验记录,不能为了文章需要而更改甚至是制造实验数据。

为确保严谨,实验方案最好请专家提前把关,然后再付诸实施。

再次,应确保实验分析的科学性。

避免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规律来总结。为避免偶然性因素,有些情况可以多做几次实验,然后取平均数。

专业领域的问题最好请专业领域人士来分析,对实验的评估、实验中所发现问题和现象的认识,专家会更清楚,得出的结论以及和生活的联系,专家的分析会更全面、更透彻。

六、结 语

实验与新闻的结合,不仅促成了实验新闻这种新的报道形式,也使实验验证成为记者进行新闻调查时获取关键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新闻与实验的互动,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聚合影响力。但具体操作中,必须在选题、实验、认识三个层面都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质疑,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栏目也才能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华商报都市快报选题
报纸头版如何用专题化“议程设置”穿透网端
西部学刊(2020年11期)2020-09-02 06:49:35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古城夺宝》是如何问世的——“良渚申遗成功”都市快报大型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诞生记
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 12:22:40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用视觉语言向世界传播杭州故事
——从《都市快报》“韵味杭州”社交平台看地方媒体对外传播思路
中国记者(2019年6期)2019-07-12 05:34:34
细分服务:媒体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
中国记者(2016年4期)2016-12-20 10:00:21
由《华商报》社会民俗新闻案例切入看新闻民俗学的建构
西部学刊(2016年6期)2016-04-20 14:39:08
《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
西部学刊(2016年6期)2016-04-20 14: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