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蓓
(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受到音乐教育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场所,声乐是其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带有非常强技能性的主干课程。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目前存在一些不足噬待解决,这对于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以及今后中小学生声乐水平提升都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声乐基础理论不扎实。目前,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声乐基础知识不扎实。尽管声乐实践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基础理论也必不可少,只有二者双管齐下,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声乐人才[1]。第二,教学方法单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声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背离,不仅无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于声乐的积极性。第三,声乐教学缺乏针对性。纵观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发现教学普遍缺乏针对性,由于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所开展的声乐教育也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条件,采用因材施教原则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重要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在声乐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高师声乐教学期间,个别教师并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课堂讲解时也只是一带而过,将时间留给歌唱实践,导致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度不够。同时,学生在歌唱实践过程中没有结合基础理论,歌唱过程中带有主观性。这样一来,会对学生歌唱技巧的掌握以及声带保护等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对今后音乐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鉴于此,高师声乐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提高对声乐基础理论的重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唱时发声的主要器官、歌唱姿势以及声音类别的划分等基础知识[2]。以上声乐理论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理论之后,学生会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准确判断歌唱声音,纠正错误的发生方式。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培养综合型音乐教师,理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也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音乐教育人才。
高师学校的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基本歌唱技巧与教学规律,善于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想象力,语言组织力与实践力。需要注意的是,高师声乐专业学生也要具备童声训练、儿童变声期嗓音保护的有效方法,这对于今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除此之外,作为专业音乐教师,在授课期间也要积极调动中小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音乐课堂中全面提升审美与认知能力。鉴于此,高师声乐课并非只是传授歌唱技巧,也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比如,高师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可以设置范唱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演唱技法。学生了解并掌握歌唱技巧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示范非常重要,但是这也需要学生的感受,所以在开展声乐教学期间,范唱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声乐课堂中教师针对教学的歌曲进行范唱,体现了极高的歌唱示范水平,这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在生理条件、声乐学习时间、演唱经验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是无法体现效果的,同时,学生对自身条件认知度不够,一味模仿教师的唱法,这对于声乐歌唱水平的提升十分不利,也会出现压喉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条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方面解决传统课堂模式中的弊端,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在课堂上表演,教师指导学生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也掌握了声乐基础知识。
高师声乐教学期间,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材施教理念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按照学生所呈现的声音条件,选择合适的曲目,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对于学生演唱方式与演唱风格而言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乐曲,可以了解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演唱的多样性[3]。例如,教师在选择声乐曲目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音域,按照学生声音条件制定教学方案,按步骤展开教学,最开始先进行一个八度的音色训练,逐渐生到一个半八度、两个八度,这一过程中也将“换声区”问题有效解决,提升声乐水平。
综上所述,新时期环境下,为了提升高师声乐教学质量,需要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不断提升学生歌唱水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歌唱能力,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