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音乐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能让人放松的一种听觉艺术,具有旋律感和节奏感,而音乐理论则是我们学习音乐的一种基础理论知识;视听练耳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看谱即唱、记音和弦,是培养音乐学生素质和才能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和我们哲学上的理论指导实践一样,有了音乐理论的专业指导,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和思考才能更加深刻和清晰,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如果说歌词是音乐的肉体,那么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内在的情感律动。力度是音乐中声音的强弱程度及变化,乐曲中的力度与乐曲的内容和情感有紧密的联系,演唱者大多借助它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在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视唱乐曲都会强调旋律的和谐与优美,无论歌词写的多么华美精湛,没有与之相应的旋律都无法表现其中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一样的歌词搭配不同的旋律,给人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记得开年的国产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不断,主要在于它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我们在一众偶像歌曲中领略了诗词之美。正因为它优美的旋律才使沉睡千年的古诗词从竹简中醒来,一首《月下独酌》打破了“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情怀,划千年与李白对话。
记谱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将音乐记录在乐谱上的方法,也是表达音乐内涵的一种手段。一首乐曲包含了高低、强弱、长短等要素,但因记谱的方式、符号不一,谱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简谱、文字谱、古琴谱、音位谱、奏法谱、图像谱、方格谱等。视唱乐曲在乐谱中的体现就是以基础的音乐理论分析为前提,如此一来,我们对记谱的含义与操作就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石。有很多视唱乐曲都是由器乐曲改编的,尤其是弦乐中有很多装饰音记号,倚音装饰更能传达出弦乐的独特魅力。但很多学生在练习时忽略了装饰音记号,乐曲也就失去了本味,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而调式则作为音乐载体出现在乐曲中,在不同的时代、国家,调式的风格特点也会大相径庭。在音乐专业学习中,调式组织中的各个音具有稳定与不稳定的性质,Ⅰ、Ⅲ、Ⅴ级是调式中的稳定音,要想解决不稳定音的特性,则需把握全曲的音高结构[1]。
纯理论的学习只适合充实大脑,不宜让人直观感受音乐,而视唱练耳运用于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没有音乐理论的视唱练耳是盲目的教学方式,反之,音乐理论如果缺乏视唱练耳的实践,就会成为空洞、乏味的教学。[2]
众所周知,旋律、力度等音乐术语的概念及表现作用,如果没有实践上的巩固,我们依然无法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和风格。通过集中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地记忆不同的旋律和力度,但如果不实际去识别体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乐谱中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音乐家不同阶段的心情,若脱离了视唱练耳的应用,那音乐理论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我们也就不能准确的把握乐曲中的情感。
在学习完视唱练耳后,很多学生表示,对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的特征的准确理解,可以使我们对不同音乐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段更加熟悉,同时提高了大家的逻辑思辨能力[3]。前面我们提到,调式是载体,试想如果没有了载体,那我们的音乐理论将何去何从,我们的音乐学子又将如何继续学习呢?所以说,视唱练耳的学习应该注重乐曲中调式的巩固,只有调式的作用凸显,音乐理论的学习也才会因此散发光芒。
音乐理论重理,注重音乐知识理论及技能学习;视唱练耳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才能。若将两者相结合,理论与音响相兼容,我们定能创造出具有艺术灵魂的作品。但无论是旋律、力度还是调式,都是我们音乐理论与视唱乐曲的结合体,给单调的乐谱加上跳动的音符,就成了旋律。旋律是视唱练耳中的重要部分,初学音乐时,我们就开始咿咿呀呀的模唱,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后就开始练耳听写,旋律听写是由调式判断、记谱、力度调节的综合体。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音乐理论指导着视唱练耳的教学,视唱练耳通过实践不断为音乐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音乐理论本是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我们拒绝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传统模式,认识到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音乐理论包含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因其超强的理论特点而疏于音响,不利于学习者直观的去感受。视唱练耳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旋律和调式来诠释理论的精髓,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让我们能享受完美的音响效果,加深音乐记忆,创造新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