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娜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欧洲,是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它主要的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注重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故事情节性较强,表现力十足,曲调丰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一种声乐题材,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其吸取了西方艺术歌曲题材的精华,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与风格的艺术歌曲,表达了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神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选材上大多数趋向于流传已久,影响较大且宏伟巨制的名人佳作。其可分为两类别,一类是直接选材与我国古代诗歌,例《阳关三叠》、《杏花天影》等。另一类是选材于近代的白话文诗歌。20世纪初出现了冼星海、黄自、王志信等一批优秀的青年作曲家,他们将现代白话体诗歌与新的音乐技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态。而驻扎于中国古诗词,经过不断地努力与探索,也让很多的作品广为流传,如《沁园春.雪》、《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最早编录于南朝陈智匠的《古今乐录》,它讲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重要的叙事诗。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歌词取材于《木兰诗》,词作者刘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木兰诗》的故事情节,情感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在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继承了乐府诗歌的音韵处理方法和语言风格,把握其五言体的结构特征,融入现代艺术歌曲的音乐。
整首歌曲可以分为八段,为多段体歌曲结构,个段落之间无论在速度、调式性格还是句式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对比,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对人物内心及情感的变化刻画较为细致。
1.歌词特征
整首歌曲的编创中,刘麟所写歌词将重墨用在了心理活动和关键的情节上,为谱曲过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并在歌词编创过程中其歌词的编创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一是依古诗词直接谱曲,作者保留了原诗的语言风格,并在原有的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有些部分歌词接近于白话文的形式。二是作者根据原诗的内容和风格创作了了一些与原诗中风格一致的五言诗,形象的描述出了女儿家楚楚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她忧虑的心理活动。
2.创作手法
第一段歌曲体现出叙事性的特点,在D调中展开,情真意切,广泛使用了六度、八度音程上的上行、下行的大跳音程,体现人物性格的豪迈,叙述出事情的缘由与起因;第二、三段在G调中戏剧性展开,人物内心情绪波动较大,作者大量使用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型,使用北方民族民间音乐和豫剧中常用的节奏、节拍,使乐曲听出来富有叙事性。节拍方面,在4/4拍与3/4中交替,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第四段运用了戏曲唱段中的“摇板”,降B调,使作品情节进一步展开、加强了音乐内部的矛盾冲突,这是表现乐曲戏剧性的写作手法;第五段旋律“前收后放”,降B调,描写出了花木兰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的作战场景,将整个歌曲推向了一个高潮,运用了戏曲音乐的“垛板”,作者将2/4、3/4拍交替使用,音乐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第六段旋律是舒展自由地,G调中展开,讲述的是木兰战后还乡,旋律大部分在高音部分,音程大跳居多,给人以如释重负的感觉;第七段再现第一段,显示了该曲的三部性结构,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构建形式,其依然使用大跳的手法,表达了木兰荣回故里时激动深情的心情,也描述出了木兰重着女儿装时其伙伴的惊慌;第八段为该乐曲的终结段,在D调中展开,多运用拖腔、装饰音等手法,是对木兰千秋伟业,替父从军的歌颂。
3.演唱处理
《木兰从军》具有浓郁的北方民间风味和豫剧戏曲音乐因素,所以在演唱中要把握演唱时的咬字、重点字与气口的处理。如歌曲第一段中‘军书’的‘书’,‘催我爹爹出征去’的‘催’第三段中‘龙泉剑’的‘剑’,‘替父从军’的‘军’;第四段的‘填戎’等这些字眼,只有通过对个别字眼的细心处理,才能将作者所要表达出的作品风格、地方特色唱“活”。
在声音处理方面音色对比要鲜明,如一、二段讲述的是木兰为父出征而感到忧虑的内容,这时演唱者的声音要呈现出一个十六七岁的娇弱女子细嫩而委婉的声音;三四五段歌词讲述的是木兰替父从军后驰骋沙场的场景,演唱时声音应刚劲有力而冲满豪气;六七段歌词主要讲述的是木兰经过多年的苦苦征战而荣归故里的故事,这是演唱者的声音应该成熟而沧桑;最后一段是对于木兰替父从军壮伟史事的歌颂与赞扬,这时演唱者的声音应该显得慷慨与激昂,丰满而宽厚。在内心情感变化方面可以适当的加一些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例如在第二段中的“爹爹年衰迈,难耐北风寒,木兰无长兄,谁人去征战?怎么办?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歌词中,演唱者应加以痛苦无奈的面部表情来表达木兰焦虑的心情。又如在第五段中对“挥剑挽强弓,踏踏马蹄急”一句歌词铿锵有力的不断重复时,为了突出木兰血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场景,演唱者可适当的加一些坚定而有力的肢体动作,适当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使演唱表演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诠释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