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朝
1990年3月,宁化县旅游局在石壁张氏宗祠举办了客家文化庙会,并首次将石壁公开称为“客家祖地”。随着石壁客家文化的不断挖掘、研究和论证,石壁作为客家祖地为世人所公认,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在宁化石壁落成,并举办了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此后,石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石壁客家祖地的发展也牵动着万千客家儿女的心。近年来,石壁客家祖地的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底子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足。本文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探讨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客属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中积淀而形成的,反映着当地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精神观念等。由于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性,它是一个地方的特殊资源,可供开发、加工、生产和消费,在当下甚至兴起了地方文化产业。如《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所言,文化产业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客家祖地文化或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石佳能认为,三明客家文化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资源,可打造客家祖地文化品牌、客家祖地特色品牌、寻根文化特色品牌、民俗文化特色品牌、佛教信仰特色品牌、客家历史名人文化品牌、精品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等,同时建议建立三明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好三明客家文化生态。1周云水认为,宁化在未来要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园区为依托,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2涂大杭认为,发展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产业条件已成熟,应该强化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产业的保护、开发、发展和产业意识,融合发展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产业的资源,用活发展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产业的政策,用全发展宁化客家祖地文化产业的平台,等等。3
郭莉针对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举措: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建立客家文化传承合作机制;培养客家族群的“客家意识”,增强对客家精神的认同;促进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经济基础;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道路和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完善客家祖地旅游设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祖地文化原生态;深度开发生态文化,打造祖地旅游品牌;应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大客家文化宣传力度;密切联系世界客家乡亲,充分开拓国际市场;深入研究客家祖地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
还有论者从客家祖地的旅游文化、祭祖文化、宗教文化的某一方面展开探讨。如余美 珠 借 助 RMP( Resource、 Market、Product,即资源、市场、产品)分析理论,认为石壁客家祖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优劣势明显,可通过RMP结构优化策略,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5
从上述可知,对于石壁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学者们从客家祖地的实际提出了不同路径和对策,既有整体的、宏观的规划与指导,也有具体某一文化的深入分析。但是,随着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相关的文化发展及村镇发展政策,已有的研究未能将当前的政策与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另外,相关研究中对于“客家祖地”地理范围的界定并未统一,使得论述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客家祖地”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还是文化上的概念,而文化概念上的客家祖地终要落实到地理位置上。对于宁化“客家祖地”地理位置的界定,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说法:
一是石壁村。客家人中流行着“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的说法,从中可见石壁村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有论者就将石壁村视为客家祖地,如日本学者中川认为:“客家先祖终于定居下来的根据地,最初是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6(《客家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史像》)涂大杭在《扩大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的文化影响》中说:“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西22公里远的地方。”对于石壁村的地理位置,廖开顺、刘善群等著的《石壁客家述论》有更详细的表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地处宁化县西部,与江西省石城县毗邻。石壁村现在是宁化县石壁镇的一个行政村,也是一个自然村的村名,位于石壁镇辖区的中心地,也是石壁盆地的中央,地势平坦。”7
二是石壁镇。客家先民不可能只聚集在石壁村一个小范围里生存、生活,有论者将石壁村所在的石壁镇作为客家祖地。如广东省梅州市客家历史文化考察团的报告《客家源流考察纪行》中认为:“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是粤东地区许多客家人都念念不忘的祖居地。”8石壁乡,即现在石壁镇。
三是宁化县西部。张恩庭认为,石壁古称玉屏,1994年正名为石壁,又可泛指为宁化之“西乡”,即含现石壁镇、淮土、方田、济村乡的全部或部分村庄。9廖开顺、刘善群等著的《石壁客家述论》指出:“客家史上的石壁是个更宽泛的地理概念。……代表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集的周边地区。”10这“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集的周边地区”,主要指现在石壁镇的地理范围,也包括了邻近乡镇。这将将石壁客家祖地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石壁镇在内的宁化西部。
另外,还有将宁化县视为客家祖地,如丘政权曾言:“宁化是不折不扣的客家祖地。”11从通常的称法来看,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突出石壁,称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而不是称作“宁化客家祖地”。如果将宁化整个县域作为客家祖地,就显得笼统和泛化。而石壁村是客家先民南移的主要聚集地,从史料记载可知,石壁村曾经出现了很多姓氏,现在还有六七种姓氏。客家先民在移向石壁后的一定时期内,随着生活、繁衍,他们应该会向石壁村周边扩散,当周边又出现人口稠密、土地饱和等情况时,先民们再不断向离石壁更远的地方迁移。客家先民不应该是在石壁村定居繁衍后,无视并越过周边的土地直接迁到更远的地方。因此,将石壁镇及其周边邻近称为客家祖地都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与传统和当下的“石壁”相呼应,将包括石壁村在内的石壁镇界定为客家祖地最为恰当,即客家祖地应该指石壁镇整个镇域。
石壁镇位于宁化西部,东接城郊乡,西邻江西省石城县观下乡,北依济村乡,西南、东南分别与淮土乡和方田乡接壤,镇域面积136.50平方公里。现辖22个建制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有3万多人。目前石壁镇还主要以农村为主,那么,如何发展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是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它“将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12,也是当下发展石壁客家祖地文化的重要理论指导。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对石壁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石壁客家祖地,既继承着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又积极融合当地的闽越文化,发展成客家文化,历经千余年,已形成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宁化有贡米、茶油、擂茶、酒酿、田鼠干等为代表的客家土特产和客家美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俗文化,有元宵火龙节、天穿日、重阳节等民俗节庆文化,还有久盛不衰的民歌、山歌等民间艺术。从旅游业来说,石壁镇有客家公祠、东华山、双桂峰、狮子峰、升仙台、隆陂水库等景点;作为革命老区,石壁镇22个村还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为革命基点村,今有立新村红军桥、陈塘村苏维埃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13可以说,石壁客家祖地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资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当前的政策形势下,石壁客家祖地应该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当地浓厚的客家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客家文化小镇等相关文化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绿色发展理念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就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而生态宜居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14。客家祖地应该把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为推动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可发挥石壁镇陈塘村、杨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作用,展示整洁、卫生、环保、美丽的村貌。对于文化资源较好的村庄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建设客家风情生态园,发展客家小吃等,让游客体验客家乡村宁静、宜居的生活。绿色发展理念,还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客家祖地文化发展中应体现出“绿色低碳”元素。如客家美食店中采用饭甑、锡制酒壶、擂钵、石臼、木槌等餐饮、加工器具,既经久耐用,防止污染和环境破坏,又能保持客家传统特色,使游客感受客家丰富的美食文化。15
朱泽认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乡土文化等打破陈规陋习,提升农民素质,创造美丽乡村。16为发展客家祖地文化,石壁可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着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祖地可以发挥“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以客家乡族团结、好客热情的文化精神建设客家祖地,让游客感受到客家人的友好。二是增强农民的现代文化普及与提升,发挥客家人的拼搏、进取和创新精神,努力改陋习、树新风。如客家有丰富的山歌、民歌,客家人可以创造有现代气息的民歌,进而融入旅游的文化体验活动中。通过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发展意识,积极打造农村文化精神家园,进而推动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
据宁化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化深化宣传活动,通过举办“骑聚红土地•重走长征路”“红色追行·客家寻源”“神秘祖地·如画宁化”等活动,旅游品牌形象日渐提升。应该说,这得益于当地相关部门与专业人才的有效规划。客家祖地文化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当地农民,还应该积极引进各类新农村发展人才。首先是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只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才能真正深入农村,正确规划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其次是吸引海内外关注客家祖地的客家人。如客家祖训所言,“人往四方,励志名扬。崇宗敬祖,恋土爱乡”,客家人有较强的家族乡土意识,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走出去的客家人如旅游人才、企业家、投资者等返回家乡发展。最后是采取城乡融合的方式,以乡镇带动农村。如为发展客家祖地的乡村美食文化,可以聘请客家美食文化城的相关人员指导乡村美食店,或者加盟乡村美食店,以多种举措促进乡村客家美食店的规范化经营。
在当前,农村面临着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走向凋敝、农村空心化等问题,闽西的石壁客家祖地也难免存在类似的现象。客家祖地文化发展,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客家祖地文化发展中确实得到实惠、收益,从而生活得更加美好。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应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农村合作社等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参与客家文化创业。另外,在乡村整治过程中,要完善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补贴效能,确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切身体会到投身文化发展的好处。
总之,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发展,不能只聚焦于世界客家公祠那一小片土地,而要将石壁镇纳入范围;也不能只是单向地对外展示客家祖地,还要有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借助客家祖地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客家祖地文化,这有助于更大范围地推广宣传客家祖地文化品牌,并将带动石壁镇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