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静
(淮安市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音乐的血肉是旋律,骨架则为节奏。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与表现能力,培养其节奏感。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重视节奏训练,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与水平,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音乐其实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与情感抒发,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曲目比较固定,音乐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反复学唱某一句歌词或同一首歌曲,简单、枯燥,不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也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发挥。学生在课中的歌曲学习很难符合其演唱的心境,音乐学习呈现机械化,影响了其学习的意愿,学生也缺乏对音乐的体会与感悟。
节奏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具有较强节奏感的人,能够更快学会一首新歌,而后天的训练则更能强化节奏感。因此,节奏训练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小学音乐教学的节奏训练,有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与增强,促使学生在音乐课内外更快速地学习喜欢的音乐,逐渐提升音乐能力与综合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小学音乐教师应将音乐节奏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熟知的事物有机结合,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在启发教学的影响下,将节奏训练的相关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在教授学生认识音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突出读音的形象性,启发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声音节奏。× × | × ×|| 可以模拟:咚咚 咚咚(心跳声);× × 可以模拟:嘀嗒(秒针走动的声音)......再加上琴上弹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获取形象的感性认识。
再比如以三角铁、双响筒、碰铃伴奏,融入节奏音乐游戏“时钟”,× — × — |× — × — ||表现时针(三角铁),× × × × |× × × × || 表现分针(双响筒),×× ×× ×× ×× |×× ×× ×× ×× || 表现秒针(碰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奏训练。
律动就是通过身体的韵律动作去感受、体会音乐,进而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针对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引导其进行简单的身体律动,从而加强节奏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音乐素质。
比如在《愉快的梦》的律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跟着音乐节奏慢慢摇曳,并鼓励其自我创作一些波浪手、小碎步等简单的动作,从而在促使其体会音乐意境的同时,实现韵律训练,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启发其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不同的打击乐器有不同的音色,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材料自制打击乐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主动性,还能有效培养其想象力、表现力及节奏感。比如不同的玻璃瓶可以成为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把碎石子装进易拉罐可成为沙球,用啤酒瓶盖可制成串铃……
以《快乐的小木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边拍节拍边唱,另一部分用自制乐器进行伴奏,第三部分则自编动作即兴表演。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在训练其节奏感的同时,培养其音乐感受与表现的能力,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提升其协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血液,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其他也都是空谈。音乐教学最基础、最根本的训练就是节奏训练。因此,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计划、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奠定学生音乐学习的坚实基础,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