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中的田开疆(彊)辨析

2018-01-23 15:52陆允昌
孙子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孙武孙子兵法晏子

陆允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及佚文《见吴王》《吴问》等一批竹简的影响和鼓舞,国内兵学界、文史界人士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孙子兵法》和孙武其人的热潮。

就研究孙武(或称孙武子)其人尤其是他的身世、故里而言,可谓著论迭出,论战激烈、持久。199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创办的《孙子学刊》第3期刊登一篇文章,题名《孙子里籍辨误》,引起学界关注。作者是时任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田昌五先生,他是一位“在古代社会形态、土地制度、史学理论、农民战争、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且“师德高尚”的国内知名学者(山东大学《文史哲》语)。

田先生依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列“(田)完—稺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武子开和釐(僖)子乞”的世系,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唐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以下简称《姓氏书》)所记“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孙武),字长卿。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髌……”的世系,做了比较和分析,指出《唐表》和《姓氏书》与《史记》所记不合,且明显存在“年代误差”“祖孙颠倒”“后人伪造”等问题。概而言之,田先生认为:

第一,有关孙武家世材料,“本身是大有问题的”。

第二,孙书和田(陈)书,“何得混为一人?”

第三,把孙书说成是孙武的祖父,“未免荒唐”。

第四,说孙书之子、孙武之父孙凭为齐卿,“是假的”。

第五,把田恒(常)说成是孙书之兄,“显然是个笑话”。

第六,说孙武因乱奔吴,“也是假的”。

由此,田先生得出以下两个判断:(1)孙武既不是比他还小的田(陈)书的孙子,也非“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的孙书之孙;(2)《晏子春秋》中提到的一位神秘人物——田开疆,应是《史记》所称的田武子开,即《孙子兵法》的著者孙武子。

国内一些知名学者对《唐世系表》和《姓氏书》也有相似的质疑。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首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杨丙安先生认为:

如果我们根据《唐表》与邓名世《姓氏书》所载谱牒,即认定武乃书之孙、膑之祖行不行呢?怕也有问题,因其所载较之《史》《传》出入很大,且矛盾百出。如据《传》,陈书伐莒在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艾陵之战被俘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也即吴王夫差十年。而据《史》,武见阖闾在其即位后三年(前512年)。若谓武必书之孙,则按一般生育年龄,孙武此时尚在襁褓,或甚至尚未出世,何能“破楚入郢”?再据武、膑所生年代推之,则上下悬隔约160年,史迁也说“百余年”,世上岂有如此祖孙哉?连史迁也只说他是武的“后世子孙”,吾辈岂敢认定其必为武之孙哉?所以关于孙子其人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断然否定他的存在,又不能对有关其身世的一些具体记述都确信无疑,而只能承认史或有其人,唯对其身世经历不太详细,故记载简略,且杂有传说与“小说家者”语,这样是否更平实一些。①杨丙安:《论孙子兵法的科学理性》,载《孙子新论集粹——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长征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孙子》研究学者李零先生称:

人们经常引用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记孙武世系,这一世系虽系抄用前代谱牒,部分内容可以远溯到三国时代,但其所记孙武以前的部分,却与《左传》不合。现在还应补充的是,《尉缭子·制谈》提到“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这大概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孙武的一处。②李零:《孙子古本研究》,载《关于孙子兵法研究整理的新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孙子》文献收藏家、研究专家穆志超先生称:

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却出现古代文献上未曾有过的孙武的世系,汉代人所不知道的孙武的世系,宋代人却奇怪地开列得很清楚。然而,这个世系谬误百出,经不起推敲。拙文已较详细地论辩了。③穆志超:《孙子学文存·自序》,白山出版社2012年版。穆志超:《孙武世系之我见》,载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编《孙子学刊》1994年第2期(总第10期)。

那么,谁是真孙子呢?田文认为:

这里说的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在吴王阖闾时用事的孙武子,而不是田书之孙字长卿名武者那位冒牌货。我们既已鉴别了这种假冒伪劣“商品”,相应地就要找出真正的孙子来。这个人名气很大,今日已誉满全球。但却不见于那时的经传。他究竟是谁呢?查来查去,访得一人,他很可能是真正的孙子。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桓子无宇“生武子开与僖子乞”,但继位者却是僖子乞而非武子开。因此,他没有留下什么事迹来,成了一位神秘人物。只有《晏子春秋》中提到过一位田开疆。他勇力过人,善于用兵,自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功勋卓著。但晏婴设计用两个桃子把他和另外两位壮士公孙接和古冶子除掉了,他也成了神秘人物。从这些蛛丝马迹来判断,这位田开疆应是田武子开,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开是其名,开疆是其字,武子则是他作为卿士的称号。他号武子而没有继位,说明他把卿士之位让给弟弟僖子乞了,让位后由齐奔吴,改姓孙氏为孙武子,而讳其名字。后人莫知其究竟,遂编出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来,好像他已不在人间了。实则,他在和伍子胥与吴王阖闾讲论兵法呢。①田昌五:《孙子里籍辨误》,载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孙子学刊》1992年第3期(总)。

1998年,田先生通过齐鲁书社出版《孙子兵法全译》。书后,附有《孙武子评传》。重申:

“我认为,这位田开疆就是武子开,那时名开字开疆或名启字启疆是常见的事。《晏子春秋》是一本小说故事,可能由于武子开的下落不明,后人才编出这个故事来的。”②田昌五:《孙子兵法全译·附录3》,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06~128页。

笔者赞同上述观点,认为:田先生此说对于研究孙武其人,无疑“具有发聋振聩的启示作用”。

田文中提到的“二桃杀三士”,出自《晏子春秋》(以下简称《晏子》)。此书是记叙齐国晏子的世系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近代学者高亨先生作《晏子春秋的写作年代》,称:

《晏子》作于战国年代。但是《晏子》经过秦火的摧残,是刘向(陆注: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所校编,后人又辗转抄写,其中杂有后人增添的语句甚至章节,乃属应有现象……这部书所记故事,有真的史实,也有夸大和虚构,性质接近历史小说。

《晏子春秋》卷二收入《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全文称: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qíng)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 (jiān)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qiè)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若子, 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说的是:时任齐相的晏子,一次从齐景公贴身卫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面前路过,小步快走,装出一副谦恭礼貌的样子。三位壮士坐着不动,装作没有看见。晏子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但内心忿忿不平,遂以三人居功自傲乃“危国之器”向齐景公告状,并设计让齐景公送去两颗桃子,让三人各言其功,以功最大者方可食桃。三壮士为“争桃”而当场一个个拔剑自刎。“二桃杀三士”这则故事,由来于此。至今传为采用阴谋手段“借刀杀人”的一句成语。

据云: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南门外有一基三坟,传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墓。无独有偶,南方的吴地也有“三士坟”。书成于唐僖宗年间由陆广微撰著的《吴地记》称:

海盐县(今属浙江嘉兴)在郡(吴郡)东二百二十里。……县东十一里有晋穆帝何皇后宅,十五里有公孙捷(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坟,俱事齐景公。勇烈,有功于景公。为晏子佞(nìng),以桃二颗,令言功,三人同日死,葬于此县。①〔唐〕陆广微:《吴地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晏子,即晏婴(?—前500年),著名政治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父晏弱死,继任正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学术界公认《晏子》非晏婴自著。对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古往今来,有人信之,有人疑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作《辨〈晏子春秋〉》,称: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遵著其事,以尊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②〔唐〕柳宗元《辩〈晏子春秋〉》,载《经史百家杂钞全译》卷九,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5页。

柳文所言“问枣”,指的是齐景公问晏婴枣(燕枣)投入东海,海水变色事;“及古冶子等”,指的就是晏婴设计用“二桃”轻易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柳宗元认为“二桃杀三士”是一则特别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故事。

元代于钦所撰《齐乘》,记有“三士冢”,也持质疑。《志》称:

三士冢,临淄南一里,一基三坟。诸葛武侯《梁父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借问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或曰:晏婴,贤相,岂有杀士之名?盖曹操既杀孔融、杨修,又送祢衡荆州,假手黄祖。三子者,天下之望也。武侯《梁父吟》殆为此设。然则《晏子春秋》反因《梁父吟》而附会,如《山海经》之于《天问》耳!③〔元〕于钦撰,刘敦愿、宋百川、刘伯勤校译:《齐乘校译》,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73页。

当今学者王世征、谭宝善两位先生作《晏子春秋选译》,其“评语”称:

“二桃杀三士”是晏子故事中影响较大的一篇,传为诸葛亮作的《梁父吟》即专写这故事。但《梁父呤》说“一旦被谗言”,可见同情在三士一边。就这则故事而言,是晏子因为勇力之事不知礼,容易犯上作乱,所以必欲杀之,和《晏子春秋》全书的思想一致,如书的第一章就阐明了君主矜勇力的害处。但三士的所以自杀,说明仍是仁义之心的作用,故事明显有矛盾,反而损害了晏子的形象。①王世征、谭宝善:《晏子春秋选译》,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可见,一些学者对《唐表》《姓氏书》的点评和古今人士对“二桃杀三士”这则故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从社会学、史料学的角度看,吾辈若把《晏子春秋》视为“史籍”,把“二桃杀三士”视作“于史可征”的“史实”,难免就会闹出笑话来。

多年来,笔者对田开疆是否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了一些线索,可以用来为田昌五先生“田开疆就是武子开(孙武)”的判断提供新的史证。

(一)《世本八种》

《世本》是先秦重要的史籍之一。东汉学者宋衷作“注”,原书已佚。1957年,商务印书馆把王谟、孙冯翼、陈其荣、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八位清代学者各自所作的《辑本》加以汇集、校勘,整理,出版《世本八种》。其中,张澍《补注本》提到一位陈武子。此人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记事:

(鲁)师与齐师战于炊鼻。……冉竖射陈武子,中手,失弓而骂。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晢,鬒须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彊也。无乃亢(抗)诸?”对曰:“谓之君子,何敢亢(抗)之?”

说的是:公元前516年,鲁、齐两国军队在炊鼻(今属山东宁阳)交战。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冉竖用箭射中齐国将领陈武子之手,使其弓箭跌落于地。陈武子顿时破口大骂,声声不绝。冉竖回营向季平子报告此事。季平子凭着中箭人白晢的皮肤、黑而稠密的眉毛、胡子,以及刚烈的性格,断定此人必是“子彊”。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从陈国逃奔到齐国的陈公子完及其子嗣的称谓,古籍记载有二种:《左传》仍称“陈氏”(以国为氏);《史记》称“奔吴后改姓田氏”。据此,《左传》提到的陈武子,亦即《史记》中的田武子开(田开)。

清张澍《辑注本》记称:

澍案:《左传》无宇子三:开、乞、书。开,字子彊,是为陈武子。炊鼻之战,冉竖射开。中手,失弓而骂者,当即《晏子》所谓田开疆也。②《世本八种·张澍粹集补注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4页。

再,《史记》对“田氏”的称谓,大多在“姓”与“名”之间加上“谥号”,如:田敬仲完、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田武子开、田僖子乞、田成子恒、田襄子盘(班)……其中,“敬仲”“文子”“桓子”“武子”“僖子”“成子”“襄子”,均为“谥号”。“武子”作为一种“谥号”,是春秋时代对为数不多的大夫或武将的最高荣誉。以齐国为例,受此谥号的大夫或有功的将士有5人,即:国佐、高偃、崔柕、管鸣、陈开。陈开,即《史记》中的田武子开(田开)。“子疆(彊)”,明显是陈武子(武子开)的字(注:“疆”与“彊”,古时通用),竟然成了《晏子春秋》笔下“二桃杀三士”中的一员。实则,就是这位田开彊,三年后来到吴国都城,以《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呢!

(二)《孙氏谱牒》

谱牒是史学的一个门类,是记载一姓一族家世传承及先人事迹的民间谱籍。民间谱牒始于魏、晋,盛于唐、宋,乃至明、清、民国。为研究孙武,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赴国内九省(市)寻觅孙氏族谱,收获颇丰。1999年8月,结集出版《中国孙氏世系源流》。此书收入孙氏族谱资料计:《总叙》24篇;《支谱》163种;《墓志》《行状》《传记》326篇。书末附有孙武、孙膑、孙权、孙中山4位孙氏名人传记。这些孙氏族谱尽管多数采用《唐表》和《姓氏书》,追溯其先祖是“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的孙书,但也有几部族谱,如《甲山北湾孙氏宗谱》《荆西孙氏宗谱》《泗安孙氏家乘》,与其他族谱记载不同。以梓版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年)的《甲山谱》为例,其记载的《齐世家表系》为:

完(由陈奔齐受禄改姓田卒谥敬仲)——稺(字孟谥夷)——湣(字孟谥庄)——须无(谥文)——无宇(谥桓)——开(字子彊谥武子)、乞(谥釐子)……①《甲山北湾孙氏宗谱》,收藏单位:苏州博物馆古籍部。该谱《孙氏渊源分支图》称:“开,字子彊,齐大夫,食采乐安,适吴,更姓孙,为吴将,著武经八十三篇。”印证了田昌五先生“田开疆应是田武子开”,也就是《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判断。尽管此谱在文字表述上有一些明显的舛误,但所称孙武身世,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完全一致。

然而,北京有二位《孙子》研究专家,对《甲山谱》不以为然,称:“《甲山北湾谱》完全出于作者低下的水平和主观臆断,根本经不起考证和研究。”由此,抛出了自己的结论:

现存孙氏族谱不过是唐宋孙氏族谱的继续。其中凡是和《新唐书》一致者,只能补充说明《新唐书》的正确;凡是和《新唐书》不一致者,要么早已被《新唐书》否定过的观点和材料,要么是后世的伪托之作。②吴如嵩、霍印章:《论孙子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载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编《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恕笔者直言,笔者不敢苟同此类见解。其实,对《唐世系表》,古人早有点评。宋吴缜作《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宋洪迈《容斋随笔》、清著名学者钱大昕作《十家斋养新录》、清沈炳震作《唐宰相世系表订讹》(十二卷)、当代学者顾超先生等都有评说或专著。其中钱大昕称:

师古云,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师古精于史学,于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记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

更令人诧异的是,二位导师把《唐表》与唐林宝所作的《元和姓纂》、宋邓名世、邓椿父子作的《姓氏书》,说成是“完全是政府行为”的“官修”“正史”,旨在说明:凡是官修的“正史”是绝不能非议的,后人纠谬就是违反“两个凡是”。看来,这并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2002年7月,拙著《孙武研究新探》(首版)出版。此书围绕孙武家世、故里、著书、入吴4个方面,收入拙文22篇。其中有一篇题名《孙武其人》,借鉴田昌五先生及其他几位学者研究成果,提及《晏子春秋》中的田开疆。由此上述二位学者在《论孙子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专设“驳孙武即武子开(田开疆)”一节。称:

《晏子春秋》说田开疆(即武子开)、公孙接、古冶子为三勇士,都是景公的卫士,因中了晏婴“二桃杀三士”的计谋。结果同时自杀身死。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孙武根本不是田开疆。故事中的田开疆与《左传》中的武子开一模一样,所以才中了晏婴的诡计。如果孙武是田开疆,那就不会上晏婴“二桃杀三士”的当,也不会死在奔吴为将、撰著兵法、破楚入郢之前。正因为孙武不是田开疆,所以这个故事才流传至今。至今山东鄄城还有三士墓,清人孙星衍还为其撰了碑文。①吴如嵩、霍印章:《论孙子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载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编《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上述文字,除了一味强调“孙武不是田开疆”,并没有拿出足以驳倒田昌五先生“田开疆就是田武子开”“田武子开就是《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任何新材料。

至于二位学者在文末所云“至今山东鄄城还有三士墓,清人孙星衍还为其撰了碑文”,对于此一说法,需要作一纠正,以正视听:第一,山东鄄城没有“三士墓”。第二,说“孙星衍还为其撰了碑文”,该不是把孙星衍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撰写的《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从江苏苏州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山东鄄城,为这个子虚乌有的鄄城“三士墓”“增光添彩”不成?

猜你喜欢
孙武孙子兵法晏子
《孙子兵法》组歌
晏子不辱使命
小燕子
《孙武专题研究》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武故里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