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公共艺术教育即是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的积极性。
一方面,多数学生只是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对人文艺术教育以及美育有所忽略,他们为了更好的就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文化成绩专业知识的关注上,从而对公共艺术课不感兴趣,即便是上课了也不认真听讲,马马虎虎消极了事,这样一来,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就变得徒有其名,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基于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部分学校也不注重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其公共艺术教育的环节十分薄弱。
教育资源与投入才是最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从而缺乏对其进行管理与规划。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比较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不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超前的教学理念能够引导教学质量的超前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巨大优越性,使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合理的渗透与融合,将单一的“鉴赏类”课程丰富化,合理的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改良,将其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求,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开展一些比较有组织,有个性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要求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某种程度而言,课外的活动远远比课堂有意义,课外实践活动的增添,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畅快淋漓的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知识,还能让全社会的美育教育氛围更加浓厚,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更加理解。
开办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途径进一步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大学生艺术社团还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校园文化教育,将各种精华理念融入自身对艺术教育的学习中;科学立新,将科学带入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中,在不断的探讨中找到完善的管理方法,培养一批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艺术才能的全能型人才。
为了进一步巩固公共艺术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建立中小学对口支援与实习基地,开展艺术带动社区发展的活动,让社区的人们在欣赏节目时感受美欣赏美,高校艺术团体教育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全社会的综合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课程的修读,能够增强其艺术知识,使艺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各种艺术氛围的营造与精彩独特的课外艺术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感悟艺术、体验艺术。在这种艺术文化的氛围里,学生形成了自信成熟、多才多艺的特质,三者相互渗透协同提高,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才会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必将走向繁荣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