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地区寺院所藏石碑研究综述

2018-01-23 15:32张一夫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碑刻碑文石碑

张一夫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石碑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石刻形制,它可以单独树立,也可以与其他石刻一起组成一组纪念性石刻群。综合文体、用途等方面,可将石碑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及其他书籍刻碑、造像碑、题名碑、宗教碑、地图碑、书画碑[1]。

北京地区的石刻资料主要集中在北京的西部地区。西山地区的石碑基本上涵盖了上述类型,据《北京文物地图集》中“北京重要石刻图”[2]显示,西山地区石刻分布地共有65处,房山区16处、门头沟区21处、石景山4处、海淀区12处、昌平西部10处。房山区是北京石刻文物遗迹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特别是云居寺,其中石经板共有一万多块,还保存有唐代碑刻、唐塔及造像等。

1 石刻的搜集整理工作

1.1 民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

北京西山地区石刻遗存种类丰富,包括摩崖石刻、石造像和石碑(造像)。20世纪初期,北平图书馆和古物保管委员会便开始对西山地区寺庙、石碑展开官方调查工作,此时的工作内容形式以调查报告和石碑拓片辑录为主。90年代后,学者们在前人拓片资料的基础上,着手于全国石刻特征和部分重要碑文历史信息的研究。

1910年北平图书馆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全国各地的石碑进行搜集与整理,1929年成立“金石部”。大规模的石碑拓片收集工作一直持续到1960年,后来有个人捐赠或零星石碑拓片收集。直至90年代,才由徐自强主编并出版了《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3]。此汇编按石刻的时代分为9个大部分,其中辽、金、明、清部分别收录了西山地区的石碑,如“法海寺碑记”“云居寺碑”等。

1934年9月出版的《北平金石目》是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对北京城区内寺院石碑情况所做的调查汇总,例言中注明郊区的调查、传拓还未完成,故没有列入。原拟另行刊印配套的《北平金石志》,由于“七·七事变”未能实现。1936年出版的《北平庙宇碑刻目录》是张江裁和许道龄合编的石碑目录书籍,此书分北平内、外庙宇两卷分别著述,介绍了各庙内石碑名字、所在地及年代,但其范围也未涉及郊区石碑情况。尽管这两本书仅是目录检索类书籍,却是民国时期官方对北京石碑调查成果的汇总,为金石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2011年这两本书的原本被影印并收录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的《地方金石志汇编》全80册中的第1册,即北京民国时期金石调查资料。

1935年由古物保管委员会汇编并出版的 《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汇报》[4],是其在1928年9月至1934年10月这6年间对全国各地的文物估计进行调查的工作报告,其中涉及北京地区的有黄寺、柏林寺藏经板,报国寺、善果寺、西山石佛殿、大宫,明长城及其他陵墓、寺院、寺塔、碑刻。西山石佛殿的报告中,记述了北魏太和造像当时的样貌及保存情况,并附有佛造像碑照片及背后的碑文拓片。

1.2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994年徐自强主编的《北京图书馆藏北京地区石刻拓片目录》[5],依石刻资料的内容及形式分为墓碑、墓志 、庙宇 、会馆、教育、题名碑 、石经 、造像、艺文、题名题字 、杂刻11大类 ,其中庙宇部分中包含了西山地区寺院石碑,如“大觉寺碑”“戒坛寺碑”等。北京图书馆的《汇编》及《目录》二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面具体地搜集北京地区石刻资料的开端,后来学者、各区文物工作者们又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北京市志稿》是199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廷燮。其中的《金石志》卷二至四卷为“寺观金石”部分(元明清各一卷),不少内容都涉及了西山地区寺院石碑。书中记载的碑刻资料有些至今已经无迹可寻了,因此这些金石文献的资料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依据。“辽阳台山清水院藏经记”,记载了石碑所在的年代和位置(大觉寺),还将《金石萃编》中关于大觉寺的历史资料汇编到这里。有些当时就已佚失的石碑,作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推测,如《京畿金石志》《金石考》《日下旧闻考》《道园学古录》等搜集碑文。

北京市文物局于1999年组织北京各文博单位甄选各类文物藏品,选出传世和出土的数千件文物精品分别汇编出的图录。这套丛书共17卷,历时5年编写,2004年出版,内容主要包括:石刻、石雕、陶瓷、玉器、青铜器、古钟等。其中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石刻卷》就是这套丛书中关于北京石刻文物的图录。此卷按石刻特点和价值共分为6类:摩崖、刻石、碑碣、墓志、刻经、法帖,以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时间上起东汉,下至民国时期。拓片除注名是旧拓,均为编书时新拓。每一块石碑,均有对石碑基本信息的介绍说明:名称、年代、石材质地、碑刻形制、收藏地点。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相比,首先是资料更为丰富,且图文结合,石刻信息更新、更详细,许多后来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也录入其中;其次,此书编者均是石刻界的专家学者,内容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2 石刻的研究工作

2.1 石碑的综合性研究

石刻资料的搜集从民国开始,直至90年代才基本完成,但这些基本是综合性的大型辑录。90年后学者们开始对某个小区域或专题寺庙的碑刻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搜集和研究。也有学者以前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碑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作进一步研究。

1994年金申编著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6],是一本介绍全国乃至海外博物馆中所藏带纪年之佛像图像的图典书籍。书中挑选代表性的佛像,按年代早晚进行汇编,并对历代佛像发展的脉络进行概括性梳理。其中涉及西山佛教石刻的有:海淀区车耳营著名的北魏太和造像。在研究西山寺院中的石碑造像时,可将本书中的同时代或是有相似风格的佛教造像进行类比研究。但此书仅为图录,缺乏对每尊佛像的具体介绍和文字描述。

2002年金其桢编写的《中国碑文化》[7],梳理了碑文化的发展史,即各个朝代碑刻特点,以及碑文化的专题研究:碑与文字语言、碑与诸子经典、碑与天文地理、碑与水文水利、碑与帝王陵、碑与宗教文化等。书中所涉及的对象均是各朝代中具有重要史料及书法价值的著名碑石,碑与宗教文化一节概括了佛教、道教及伊斯兰和基督教的经典碑刻。其中,佛教经典部分介绍了以佛教汉字经文刻石而文明的北京西山云居寺;镌刻神佛画像章节中还提及了北京西山八大处之首“香界寺”天王殿后的《大悲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自传真像》碑。此书对于全国总体石刻特征进行了梳理,尽管由于体例关系无法顾及各地区特征,但对了解元明清时期石碑概况和西山地区石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西山地区石碑的专题性研究

200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文物局主编的《门头沟文物志》,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普查结果,记述门头沟境内新石器时代至1949年间,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及历史遗存。主要包括:古建筑、遗址、墓葬、石刻馆藏及流散文物等,较全面地反映了门头沟地区的文物遗存状况。其中石刻部分按摩崖和碑刻类目两部分编写,碑刻类目以碑文内容做划分,即:墓志、记事、修路、水利、寺庙、告示、功德。介绍碑刻时包括:名称、所在地、立碑时间、尺寸,碑文书体、撰书人、额题、碑文摘录。除文字记述外还辅以拓片和照片说明,是研究门头沟地区石刻文化的重要资料。

2003年政协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京西碑石纪事》[8],这本书调查研究的对象是位于京西的门头沟区的石刻资料,这本书从诸多碑石资料中对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汇编,并抄录了大量碑文、核实校定、分类归纳和考证。

2006年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编写,并内部发行的《石景山文史 第14集 石景山寺庙碑文选辑》[9],为区内划片的寺庙进行石碑的抄录和拍照整理。书中所辑的碑文,既有注释又有译文,并且大部分还附录了石碑拓片,以方便大家进行对照。其中涉及西山法海寺的石碑有:法海禅寺记、敕赐法海禅寺碑记、敕谕碑、重修法海禅寺记。不足之处是,只拍了碑身的碑文部分,并未对除文字外的形制进行摄影。

2007年张云涛编写《北京戒台寺石刻》[10],此书收集了迄今所能看到的自辽、金、元、明、清以来的戒台寺的70余通碑文。书中附录的“现存碑石位置及年代标注”显示,现戒台寺内现存的石碑为44块。作者通过文献典籍中的记载,对现已无存的碑文做了详细整理。碑文分别以原碑录文、标点注释文、译文3种形式整理收录书中,此外还将现存碑刻的年代、坐落位置及出处等情况做具体介绍。以碑文内容探究出历代对戒台寺的重视与建设,戒台寺在佛教中的地位与传承以及几百年来对戒台寺的保护。对这些碑文的整理和白话译文,考证出的戒台寺历史,是一本非常权威的、并为进一步研究西山戒台寺石碑提供一手文献资料的书籍。

2008年由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持编写《云居寺贞石录》[11],书中收录了现在入藏的除经文刻石外的全部碑刻,即:石经山上山下所有碑刻、题记和云居寺内收藏及竖立的全部石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排内容,文字部分包括碑的位置、时代、石质、碑的体量、形制特征,图影部分按从整体到局部、碑座,除实物照片外,还附以拓片。这本《云居寺贞石录》对早年编写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进行了内容的扩充,收录了当时新发现的重要价值的材料。此外,随时时代和技术进步,编者将碑刻题记均进行了标点,带形制和花纹的文字描述以及完善的配图相结合,图文并茂、说明清晰易懂,给广大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010年张云涛编写的《潭柘寺碑记》[12],以潭柘寺石碑为研究对象,除对石碑进行印拓、抄录,还将碑文做了细致处理,如核对、断句、标点、注释,重点文章译为白话文。对碑文中涉及的有关人物、历史事件和佛教知识等都有详细的解释。张云涛研究对比这些石碑发现,潭柘寺内的碑刻有不少是明代原碑改刻而成的,因明代石碑较宽大厚实,磨平后可以重刻。这本书从碑文中探究寺院的发展历史,并根据碑刻考证出民间所流传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具体历史年代。此外,作者还根据碑文探讨出潭柘寺的历史渊源、寺庙建设与庙产、历代高僧与传奇、历史人物与轶闻趣事、民间香会、塔院等。附注中收录的石碑表明,除去经幢塔及墓表外有59块碑。书中没有收录的及佚失的碑刻也做了详细的介绍,注明形成的年代,在哪些文献中有记载。此书的编写扩大了北京西山地区碑刻文化的研究范围,弥补了潭柘寺碑刻研究的不足,为北京地区石刻文化研究填补了空白。

2013年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主任姬脉利主编了《阳台集——大觉寺历史文化研究》[13]论文集。学者们从关于大觉寺的建筑、寺庙文化以及与大觉寺有关的文物、史料进行考据研究,从而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其中收录的吴晓娜的文章《浅谈大觉寺的契约文书》[14],以大觉寺内珍藏的清代至民国初年有关寺院庙产等方面契约文书的原始资料,从契约的种类、特点入手来对清代的民间契约的成立条件作简要的分析。

2013年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新日下访碑录:房山卷》[15],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对北京房山做的新一轮的碑刻著述、叙录。这本书中的石刻类型丰富,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刻石、塔幢铭。对石碑细节的调查非常细致,如石刻年代、规格形制、尺寸大小、额题、首题、首、身、座、侧、阴、阳、撰文、文丹、镌刻、立石、经理人情况,所在地点、现存状况等进行一一记录。对石碑中行款、字体、造型、位置、残损等值得特殊说明的情况也都予以叙述交代。录文格式依照原碑格式、行款、字体誊录。其中涉及云居寺的石碑有:大唐云居寺石浮屠铭并叙题刻、唐云居寺故寺主律大德神道碑、重修云居寺一千人邑会之碑、重镌云居寺碑、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携成4大部经碑、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碑、大都房山县小西天石经山云居禅寺藏经碑、石经寺造像碑、重修石景山香树庵碑、香树庵原置重修二善信碑、清西域云居寺重开山第一代上溟下波古翁老人行略碑、云居寺嘉庆御制诗碑、云居寺纪赐稻田碑、大元敕赐十字寺碑。这本书较于其他石碑类的专著,调查和编著更加科学具体,且不放过任何一个石碑的细节,抄录碑文时也忠于原碑文格式,碑文的释读为学者们研究碑文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90年代后关于西山这5座寺院石碑相关的研究有如下几篇文章:徐自强的《房山云居寺〈谦公法师灵塔铭〉》[16], 作者根据北京图书馆所藏社会捐赠的《谦公法师灵塔铭》,解读了碑文并介绍了谦公法师的生平以及后代题跋情况。浙江大学赵海雅的硕士论文《唐代寺碑研究》[17],在搜集唐代寺碑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唐代碑文的碑体文学的特征及文体内涵,即唐代寺碑以社会实用文体的形式出现,逐渐发展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体式,并运用社会学知识探析寺碑中展现的唐代佛教发展情况。张云涛的《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18],以戒台寺内石碑资料为基础,对戒台寺的宗教传承情况及历史地位进行论述。郭丽平的硕士论文《北京法海寺壁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19],文章后面的附录中,摘录了《敕赐法海禅寺碑记》《法海禅寺碑记》《重修法海禅寺记》的碑文,由这些碑文的内容探析了相关的历史沿革问题,并探讨了法海寺中大雄宝殿内现存的汉、藏风格合璧壁画的题材,风格渊源等一些问题。

3 结论

通过对北京西山地区寺院石碑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出,西山石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石碑拓片的收录和对碑文中历史信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展开。民国时期国立文物保管委员会对于北京石碑基本情况的调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客观因素未能完成对郊区石碑的走访。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金石部积极致力于全国以及北京石碑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将这些调查成果出版成书,为金石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学习资料。只有将文字与其形制特点相结合,才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西山地区石碑风格特点,为把握北京地区整体石刻艺术特征提供重要的参考。

[1]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6.

[2]北京文物局.北京文物地图集(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2-103.

[3]中国国图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4]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1122文教.文博 全国建筑文物简目 古物保管委员会工作回报 东北文物展览会集刊江苏省国术馆年刊[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241-245.

[5]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片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

[6]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458.

[7]金其桢.中国碑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8]政协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史资料委员会.京西碑石纪事[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

[9]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石景山寺庙碑文选编专辑(石景山文史第14辑)[M]北京:石景山区委员会,2006:147-184.

[10]张云涛.北京戒台寺石刻[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1]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云居寺贞石录[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2]张云涛.潭柘寺碑记[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9.

[13]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阳台集:大觉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14]吴晓娜.浅谈大觉寺的契约文书[J].法制与社会,2012(29):296-298..

[15]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新日下访碑录:房山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16]徐自强.房山云居寺〈谦公法师灵塔铭〉[J].文物,1979(1):75-77.

[17]赵海雅.唐代寺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8]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J].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3):205-215.

[19]郭丽平.北京法海寺壁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碑刻碑文石碑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想起那座石碑
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