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芳 胡满春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层次的应用型艺术人才需求量愈来愈多,近年来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人才,同时也使国民整体文化艺术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然而,地方高校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招生生源情况、教育资源配置等等因素,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要相对多一些,因此更应该抓住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发展适合地方高校教育的特色。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实践性”、“职业性”应该始终贯穿于其培养过程。而音乐艺术更是一门有着相当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勤练技艺、不断上台演出、竞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将艺术实践的内容引入课堂,对学生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教学形式。例如湖北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钢琴表演专业中的“钢琴重奏训练与实践”课,上课时采用师生双钢琴、或与其他器乐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舞台表演实践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们在艺术硕士月末音乐会、期中汇报音乐会、期末考试时进行正式的表演,将实践性贯穿艺术硕士(音乐)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们必须在实践演出的过程中,去听、看、感觉自己或其他人的演奏,体会舞台上的演出情况与平时练习不一样的地方,进而提高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消除他们的舞台紧张感,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
艺术实践活动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舞台上展示实践的教学成果是艺术硕士(音乐)培养的必经之路。一所高校培养学生的水平、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由广大群众来检验。我国地方高校主要是指由省、直辖市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大学,一般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毕业后也基本上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培养的艺术硕士(音乐)应该立足于地方文化,面向地方群众,展示高品质的演出,使观众感受音乐魅力,传递由演出者及作品展示出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及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做贡献。
湖北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音乐)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鄂东南民间戏曲与曲艺”“鄂东南音乐活动个案分析”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依托我校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鉴赏地方文化艺术的平台。2017年11月23日,由湖北省中南钢琴研究院、我校音乐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2017年“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非遗进校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音乐学院召开,本次活动深入关注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具体做法以及面临的困难等等,为我校艺术硕士(音乐)上了生动的一课。
许多地方高校在艺术硕士(音乐)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仍没有脱离“过多重视理论”的状况,培养过程中实践性不强。
不少地方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艺术硕士,但是落实不到位,校外导师参与力度不够。
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够。实践教学包括很多方面,学生比赛、演出、交流、观摩都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均需要资金的投入。地方高校与中央部署高校相比,教育经费收入、研究条件、科研水平、教学条件等等资源配置存在差距,在培养艺术硕士(音乐)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明显落后。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最高层次的设计,也是各种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专业如何设置、人才如何培养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核心。地方高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办学宗旨,将实践性渗透到艺术硕士(音乐)培养方案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例。
有规律的进行演出活动。
通过加学分或奖学金等有效措施激励学生参加高质量的比赛。
带学生参观学习高质量的演出及讲座、培训等等,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音乐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要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更要有实践教学意识,例如我校在艺硕培养中开设《重唱、歌剧排演》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重唱、歌剧的排练,甚至有时候教师也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在实践教学中获取专业的进步。
地方高校艺术硕士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因此,多参加地方政府等组织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与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今后就业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他们的参与力度,提高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使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艺术硕士(音乐)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自身修养,丰富舞台经验;在艺术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