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乐
2018年5月中旬,为期两天的“回顾与展望:政治伦理学40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委党校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首都师范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三十位学者,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作阶段性的梳理和回顾,以期开辟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新境界。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出席并作主题报告,结合自己近三十年研究政治伦理学的心得体会,围绕政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权力”与“权利”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而政治伦理学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并坚守这个严格的界限。作为政治哲学最核心的方面,政治伦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使政治拒绝成为一种“权利”游戏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成为一种带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反省的人类的严肃活动。不仅如此,万俊人教授还从近现代西方500年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研究中,总结出绝大多数的政治哲学家和政治伦理学家的基础工作就是捍卫人权。而政治效忠于道德,质而言之,就是让公共权力服务于公共个人,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与此同时,万俊人教授强调,中国政治伦理学的研究要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国内视角、中国视角;另一个是国际视角、全球视角。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作主题报告。她在系统地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中国政治伦理学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将其分为四大类:第一,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梳理探讨。其中,一类是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探讨;一类是对古代典籍中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一类是探讨传统价值观。第二,对国外政治伦理学理论或现状进行研究。第三,对政治伦理学原理进行探讨。第四,对政治伦理和政治现实的结合予以关注。其中,一类是对现当代政治人物伦理思想的探讨;一类是对当代政治文明建构的研究。郭广银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发展要跟上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就要思考新时代的问题。她认为中国政治伦理学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政治伦理的主体、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活动中的伦理以及公务员的政治美德问题。
在第一阶段的主题发言中,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指出,现阶段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其从政治哲学的大框架中分离出来,逐渐完善成为一个有独立空间的、相对完备的、有独特性的学科体系。对此,他提出了三个基本工作:第一,一定要明确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不应过多引用政治哲学的方法,而是应该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等注重生活实践的方法;第三,构建一个以儒家话语体系为主体的、借助现代政治学积极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学话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在发言中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相关问题,强调政治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解决好社会、好制度的问题。这是政治伦理学的初心,古希腊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葛晨虹教授提出,好社会的核心指标就是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她围绕“伍德命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马克思是把社会看作一个共同体,人的存在状态就是我与你、我与他之间的关系,就是交互主体,这要求为大家所共同存有的包括天然禀赋在内的所有资源都要进行再分配,这是实现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将政治伦理学理解为面向政治事实的学科,从反思、批判、预设三个维度尝试解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事实。首先,反思是针对过去出现的政治事实。具体问题包括信念的消解与世俗冲突的解体;观念与认知问题;制度与体制问题;理智与情感的问题;意识形态与教育问题;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分界问题;常识、知识、理论与思想的问题;世界眼光与中国问题;主体性问题。其次,批判是针对当下面对的政治事实。具体问题包括权力资本化及其伦理的问题;城市化及其伦理问题;专制与民主的边界问题;个人意志、公共意志;私有化、私有制问题。再次,预设是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政治事实,也就是对策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政治不足与政治过度问题;第二,相同意志和公共意志的问题;第三,自我修整和他人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以“关注民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为题发言。他在梳理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民主政治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视角是必须保障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基本的经济力量,从而得出政治伦理和经济伦理是相通的结论。
在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中,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重点从政治目的的应然与实然、政治环境的应然与实然以及政治评价的应然与实然三个维度论述了政治伦理的应然与实然的张力,指出:政治目的的实然可以表述为获得政权和权利,而政治目的的应然则是善治;政治环境的实然可以表述为政治行为的效率,而政治环境的应然则是政治行为的道德正当性;政治评价的实然可以表述为政治显绩,而政治评价的应然则是政治潜绩。总之,政治伦理是在应然与实然张力之间来建构现实生活之中的政治伦理类型的。
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以“共同的美好生活:康德政治伦理思想的本旨”为主题,探讨了康德对于政治伦理讨论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利益问题。政治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每个人获得各种自然禀赋的发展,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次是对政治本源的考虑,这个本源就是“在一起”。再次是对政治使命的探讨。即站在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智,从而获得某种普遍性。
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指出,一个成员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忠诚,是建构政治认同的关键。就当代中国政治忠诚而言,它主要包括四大问题:忠于谁?忠于什么?如何忠诚?忠诚谁的评价?
最后,江苏省委党校杨明教授系统论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指出,儒家的思想既注重修己,又注重安人,最终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必然涉及政治问题。儒家政治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德政观。德政观的内容丰富,在谁来为政的问题上,儒家提出为政者应该是君子的群体。德政就是强调为政以德,整个治国理政当中最高的引领性的东西是德,落脚点则是要惠民。
第三阶段主题发言围绕“新时期、新时代”政治伦理问题展开。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权力与权利伦理关系”展开,重点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之前,我们在权力和权利问题上的处理轨迹;第二,十八大前后我们这个问题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什么;第三,习近平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东南大学王珏教授从信任链的角度整体性地分析了政府信任问题。她指出,政府信任问题有因素论、过程论和互动论三种解释框架,认为因素论不能够系统地把握,过程论是范围太大了,主张以信任主体为主导的互动论来把握信任双方托付和担当伦理的结构关系。
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教授以“新时代政治忠诚的伦理内涵与道德实践”为题,将政治忠诚定位为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话语系统中应有的、绕不开的范畴之一。她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和中国政治伦理学40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政治忠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归纳出政治忠诚在方法论、理论归纳和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对忠诚的关系进行排序;从能力的角度理解忠诚,等等。
湖南师范大学彭定光教授从宏观上论述了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内容定位问题,认为,该内容定位应该从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新时代中国政治实践角度来把握,主要由来源定位、视角定位和根本道德价值定位来共同确定。来源定位包括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两方面,视角定位应该是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的结合,根本道德价值定位应该兼顾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
在第四阶段关于“政治伦理实践”的主题发言中,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以绿党和绿色政治问题这一在欧洲国家引起广泛影响的现实着手,论述了绿色政治的伦理基础。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进华教授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的基层党建问题,就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伦理功能展开讨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池忠军教授围绕协商民主的伦理路径,对协商民主的具体分类和生成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中国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靳凤林教授在总结时认为,此次中国政治伦理学高层论坛层次高、论域宽、思想深、问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