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琼
(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在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尾声的开篇都使用了一句同样的起句,第一个音的时值较长,而之后的音主要是十六分音符,时值较短,呈下行的音阶式旋律线条,给人展示了一幅清泉流泻而下的画面,作者在每个篇章的开头都利用这一句来推动曲子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进行,并且以弱起和弱的力度进入,好似在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危机就已经临到,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暗示命运的捉弄以及之后所做的一系列斗争。
主部主题调性统一在G自然大调,多使用附点节奏,强而富有动力性,并且高声部采用和弦配合低声部八度的使用,表现热情、激昂的情绪,具有一定英雄主义色彩,描绘了一个勇于与命运做斗争的勇士形象。而副部在B自然大调上陈述,由一系列不稳定的节奏构成,富有弹性又不乏抒情,形成对话般的感受,好似一位少女在给一位经历挫折内心灰心丧气的人精神的鼓励。
副部主题材料在呈示部中是以切分节奏为主,多采用跳进音程构成的波浪形旋律,并且旋律在高低声部交替进行,优美、流畅,且使用半分解织体,轻盈可爱,仿佛一位温柔的少女浮现于眼前。而在展开部中,139-142小节以及147-148小节两个部分,高声部采用扩展的手法使得节奏拉宽,以及个别音颤音的变化处理,同时低声部选用三度音的爬动为其伴奏,二者共同发展,使得音乐与副部主题相比显得更加明朗,暗示少女在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也变得独立坚强起来。
在贝多芬的作品当中,多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引子和尾声,而本曲也不例外。在引子上就通过44个小节来勾画,而尾声也发展了45小节,在一首奏鸣曲之中,它的全曲篇幅达到324个小节,引子和尾声就使用了将近一百小节来描绘,足以看到它的篇幅之庞大和其重要性。
横向上采用连贯的音阶式旋律配合着弱起,并且不断向下发展,具有一定动力性,纵向通过强而有力的分解和弦,配合跳音和连音线的处理,打破原有的节拍和强弱规律,给予一种峰回路转的起伏感。横纵结合的丰富材料,造成了内容的庞大。
引子和尾声均在一系列快速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爬动的交织过后,落在标有自由延长记号的E音和D音上,给人一种紧张压迫后的释放感,同时在它的时值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延长,在审美心理上产生一种曲子更长结构更加庞大的感受。
在重复使用材料上我们可以看到,尾声的前三行是引子的后三行,共同由不断向下的迂回环绕式旋律构成,配合渐强的力度以及双声部的齐奏,使得音乐越发的紧张,引子最后落在自由延长的D音上,开启呈示部新的篇章。而尾声经历了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后,仍然接过引子的材料继续发展,与引子首尾呼应,之后采用建立在附点八分休止符后的弱起,配合在正拍和弦上的强奏,两个声部交织,形成有力的推动性,表现作者内心的暗流涌动,表面的不动声色,并在附点节奏和强奏的过渡后,出人意外的利用弱的力度结束,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挣扎,看似一切归于平静,实际是留有悬念,为之后的乐章做铺垫。引子和尾声在材料上起到一种承接和重叠的作用,打破了人们内心正常的心理期待,并且更加明确和升华主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纠结、革命过程中的艰苦,以及依然不畏艰辛、为之不断努力的精神。
贝多芬的作品在西方音乐钢琴创作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创作延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同时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并且对之后的音乐创作有一定的意义。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本文所初探的这首曲子,在音乐特点上表现了他独有的手法,在古典奏鸣曲的基础上了进行了突破。通过这首曲子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起到帮助和启示作用。